登山.jpg

壯遊與神遊

「壯遊」一詞出自杜甫晚年自傳詩的篇名,近年成為流行的名詞是因為《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這篇文章把英國貴族傳統的 Grand tour 翻譯成「壯遊」,介紹英國一九六○年代以來時興的空檔年(Gap year)和中外「壯遊」的著名案例,鼓勵年輕人走出國門,通過長期而深入異地的親身閱歷,認識異文化,打開自己的視野和胸襟,藉此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該文引述一份英國的報告說:壯遊可以增加外語能力,提升個人獨立精神、人際關係,以及與人溝通、自我約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從而找到人生的方向,確立自我完成的第一大步。


過去臺灣人多半是利用留學的機會去追求這樣的成長,但是近年來美國的獎學金難申請,而學費加生活費又往往將近兩百萬,因此留美學生愈來愈少。此外,國內博士供應過剩的問題愈來愈嚴重,有博士學位又往往比沒有博士學位難找工作,因此把留學的目標改為攻讀碩士,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案。除此之外,打工渡假或騎單車環繞歐洲等壯遊的形式,則是新的選擇。

不管是休學一年或停職一年去語言學校、攻讀學位、打工渡假或壯遊,都有值得鼓勵的理由。但是出國一年不見得人人都會因此解放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如果只是當廉價勞工兼偶而吃喝玩樂,只換取趣聞而沒有得到真實的成長,這樣的體驗恐怕不值得。

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摩托車之旅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是因為他脫離了自己熟悉的富豪家庭,看見了不曾被告知的社會底層真相。但是,這樣的收穫也可以通過有目標的計畫而達成。英國王子的空檔年都特地去體驗貧困社會或勞動者的生活,為的是讓他們感受完全不同的生活處境,以便他們未來可以履行皇家的義務。毫無目標地去壯遊,有機會得到意料之外的體驗,但也可能一無所得;鉅細靡遺地計畫,而不留給自己一點點不期而遇的機會,那又失去壯遊的意義。最好的折衷,可能是掌握住壯遊的大目標和主要計畫,但又留給自己足夠的彈性和意料之外的可能

最起碼也要想一想為什麼要出國,想要得到什麼。先把一部分想要得到的計畫好,再把其他的彈性留給不期而遇的收穫,這樣才不會入寶山空手而回。

突破隔閡,深入異文化的管道

壯遊要有收穫,第一種選擇是把自己投入盡量陌生的社會與文化脈絡,去感受其中的巨大衝擊。譬如到非洲或印度最貧窮的地區去旅行或當義工。但是這樣的衝擊事後會被如何地消化、吸收,還很難說。有人去過印度仁愛修女會之後,回國很愛講印度的貧富差距與德蕾莎修女的慈悲;也有些人會對印度文化沒有任何的理解與同情,回國後動不動就隨便亂批評。


要瞭解一個異文化很不容易,更常發生的反而是在接觸異文化的過程中強化了原有的文化偏見;要從異文化的衝擊得到智慧與自我突破,其實也不見得容易,否則一個人類學研究生多年的專業培養過程豈不是多此一舉。反過來說,真要瞭解異文化,學一點人類學田野調查或參與式觀察的基本技巧,是很值得鼓勵的。甚至乾脆到大學去旁聽一整個學期的課,也是值得的。

不管是否有人類學的背景,也不管是自助旅遊、國際志工、語言學校或留學,要深入瞭解異文化,首要條件就是要有機會跟當地人進行較深入的接觸或交往。這往往不是一件容易達成的事。

有朋友介紹往往比沒有朋友介紹更容易突破「交淺不言深」的僵局;非營利組織的人往往比營利機構的人更重視異鄉人的感受,也較有值得深入討論的話題;國際志工比打工旅遊更有機會被友善地對待,並且融入組織。所以,英國的空檔年仲介網站裡,國際志工是比國際打工更重要的營業內容,而國內最近也開始有這樣的代辦機構。假如是非營利組織的跨國人才交流計畫,也許又比志工更理想比志工更有機會接觸組織內更核心的運作,瞭解更深入的文化、社會、機構、組織等多面向的議題。

念語言學校通常比打工更有機會深入當地文化,甚至有時候比念學位更容易跟同學建立私人情誼。念學位有功課的壓力,往往所有的時間都在上課與讀書,頂多去超商買個東西,跟實驗室的同學偶爾互動,往往沒有機會跟其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甚至連練習外語聽說的機會都遠比語言學校少。我發現一個高商畢業的女孩子,她在語言學校學一年的英語之後,聽與說的能力遠比我強。語言學校的缺點是:除了老師之外很難接觸到當地人。但是,如果挑劍橋、牛津這種熱門的地點念語言學校,有機會跟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同班,大家功課壓力不像念學位那麼重,又有練習外語的需求,因此天南地北地交談,討論各種議題的機會就遠比念學位的時候多。而且,我的經驗是:跟英語是第二語言的人講英語,進步比較快,因為大家都講得慢,不會用艱澀的詞彙,對彼此語言上的不流暢也都比較有耐心,因此不會像跟英國人講英語那麼緊張、急迫、壓力大。

除非你的外語能力就像母語那樣好,否則與外國人談話難免囿於詞彙而很難深談。面對這種隔閡,要想跟外國人有較深入的互動,恐怕得先想辦法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想深入瞭解的人,或者至少找到一些值得深入交談的話題。否則浮泛的話題談得再多,也不見得比上網搜尋國外資訊來得更深入。花一年去進行「壯遊」,只得到練習外語的機會,而沒有機會得到更多的體驗或衝擊,還是很可惜。

我當年在劍橋有機會跟一些英國人深交,是因為我有一些他們想瞭解的東西,因此願意耐心跟我談話。一位印度朋友想瞭解東方哲學,一位研究電影與文學的朋友想知道維根斯坦、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一八八九—一九七六)和我對於語言與詩的分析,瑞典朋友發現我是唯一可以跟他談拉格威斯特(Pär Lagerkvist,一八九一—一九七四)的人,義大利朋友是因為他發現我是宿舍裡唯一可以聽他談法蘭克福學派的人。

在出國之前準備一些外國人會感興趣的話題,練習好它們的關鍵外語,將會較有機會以此交換別人較深入的話題。

「看」的藝術與壯遊

雖說出國是要去體會迥異於過去的經驗,實際上到了異地並不見得就一定會有重大的發現。看見,從來都不是一件單純、容易的事。


每張千元大鈔上都有獨一無二的央行編號,如果問你:「它是由幾個英文字和幾個阿拉伯數字共同組成的?」你會傻在那裡。它的影像一再映入你的視網膜,但是大腦卻對它沒有任何印象,這叫做「視而不察」。人類通常都只從自己熟悉的角度看事物,也只看到他想看的。

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曾經追蹤報導一個擅長街頭素描的小孩,他看一眼街景後就可以在家裡「鉅細靡遺」地重新描繪出來。這孩子看似天賦異稟,令人困惑的是他的自閉症嚴重到無法自理日常生活,連架起畫架都需要姊姊代勞。專家研究很久之後才解開謎團:人的腦部會不自覺地對視覺的資訊進行過濾與篩選,但他的大腦因局部受損而欠缺該功能,所以才會「鉅細靡遺」且「過目不忘」。

沒有單純的「看見」,「看見」永遠伴隨著自覺或不自覺的篩選和理解如果我們老是用熟悉的方式在篩選和理解異地的所見所聞,異地的體驗可能只是在加強我們的偏見與自閉。譬如,英國電影老愛嘲笑英國人一件事:人在異地還是只願意吃英式的餐點。「保持開放的心」是壯遊的必要條件,但是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卻不知從何做起。

很弔詭的是:出發前對異地瞭解愈多,壯遊的收穫往往也愈多。賴瑞和是專攻唐代史的當代學者,他九次遊訪大陸的唐代遺跡,在一九九九年出版了文史兼融的遊記《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這本書透過作者深厚的歷史涵養去看大陸,反而看見許多終日身歷其境者看不見的事物,因而在對岸的轟動程度似乎還超過海峽的這一邊。

雖說壯遊是要去看意料之外而書本上又得不到的知識,但是這不表示要刻意避免在事先對旅遊地有充分的知識對當地的瞭解會引導我們去「看見」一些我們平常不會注意的事物,也提供我們較好的背景去理解自己的「看見」。而且,當我們對異地的瞭解與預期愈多,遭遇到預期之外的現象時,印象反而會更鮮明、深刻。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以前英國貴族壯遊時通常是由家庭教師陪伴,不是沒有道理的。

譬如說去美術館看名畫,看見什麼跟事先有沒有準備大有關係。歐洲的美術館經常觀光客人滿為患,如果你站在一張名畫前面想仔細看,通常會被一再通過眼前的觀光客遮住視線。在這樣的干擾下,根本感受不到任何細膩的東西,還不如在家看畫冊。所以,我會挑觀光客少的季節,事先查好要看的名畫位置,美術館一開就直接衝到那幅名畫之前。即使這樣做,認真看一張畫還是很容易疲倦而分神。我會事先找到還不錯的畫冊,在家裡悠悠閒閒地反覆研究,到了美術館只專注於畫冊無法傳達的細膩感受,一趟美術館之旅往往用兩個小時看十張以內的名畫,剩下的時間就隨處亂逛。

不要當生涯規劃的奴隸

臺灣人整天緊張兮兮地,從幼稚園開始就怕輸在起跑點,聯考失利而重考就落後別人一年,大學畢業就要馬上接著念研究所,不敢先出去工作一兩年。我把這叫做「應屆畢業生」心態。很多人拿到博士後,還是急著升等、升官,任何事情都忍受不了落後別人一、兩年。


這樣匆匆忙忙的人生,好像在搭特快車,什麼事都比別人早一步到站,連人生都比別人更早達到終點──不到五十就因為癌症末期而進入臺大醫院。這時候才警覺到:自己忙碌一生,除了帶不進棺材的財富和虛名,什麼都沒有得到。原來,人生的目的不在終點,而在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不曾在人生過程中仔細品味人生每一刻的人,就像在灌一瓶一百萬元的紅葡萄酒,名酒下肚毫無滋味,猶如在財富與虛名中浪費人生。

德國高中生很少有我們這種「應屆畢業生」心態,他們申請到大學以後不急著馬上去註冊,註冊後也不急著要盡快畢業。他們在意的是找到值得自己投入的生涯,以及做好就業前的準備,而不是整天跟人計較表面上的輸贏。

我在劍橋念博士時碰到好幾位剛考上大學的德國年輕人,他們或者在語言學校學英語,或者在寄宿家庭幫英國人帶小孩兼當家教老師。他們告訴我,德國人很流行在考上大學之後先休學一年,想當英文老師或發展國際貿易的人往往選擇到英國打工一年,體驗當地的語言、文化與經濟環境,以便確認自己一年後是否真要註冊當英語系或國貿系的學生。喜歡金融的就到銀行打工,以便瞭解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行業的職場生活,以及這個專業所需要的知識;假如不喜歡銀行,可以再換一個金融機構去打工,直到找到自己未來想要投身的行業,並且知道這行業需要哪些專業知識為止。他們覺得這樣的一年很值得,可以幫他們確定自己未來真正想要走的路,也可以利用這一年的經驗瞭解自己未來該學什麼,以及所學的東西未來要如何活用假如沒有這一年的經驗,他們可能會投入一個讓自己後悔的科系,也可能因為搞不清楚學習的目標與目的而在大學痛苦四年,或者因為沒有現場經驗而在學習上抓不到重點。

成大機械系有一位對學生影響深遠的馬承九老師,他常勸學生:其實大學念四年畢業之後,還不算是一個懂機械工程的人;你一定要在畢業後到工業界去兩年,看看書上讀的東西在工業界是怎麼用,之後才算是一個真正工學院畢業的人。此外,他也常勸學生:如果你拿到博士學位才去業界,有不懂的問題也會不敢問別人,為的是害怕被人笑說「連這都不懂還當什麼博士」;而別人也不見得會跟你講,因為你是高高在上的博士;因此,要到工業界要趁早,最好大學一畢業就先去兩年。因為聽了馬老師的話,我大學畢業就馬上離開學校去工作兩年。那兩年的經驗對我幫助很大,它讓我知道我讀的書跟工業界實際發生的事情之間的關聯是什麼,這樣的一個連結,對我後來在工學院從事教育是很有利的一段經歷。

這樣的經歷,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裡其實是比工學院還重要。所以我後來常常會很感慨的講,臺灣很多學者在學生時代不懂社會,出國讀書也還是不懂臺灣,然後又沒有辦法融入美國社會;回到臺灣抱著幾本教科書寫了一堆的論文,還是不懂社會這些學者從美國帶了一堆東西回到臺灣來,完全沒有去搞清楚那些東西在美國社會造成哪些利益或流弊,也從來沒有去搞清楚美國社會跟臺灣的社會有什麼差別,就硬把美國的制度套到臺灣社會,把臺灣整得七葷八素,教改與五年五百億都是其中的典型,所以我有一段時間常常講:「留學生誤國」。

說穿了,這些人都是生涯規劃的奴隸表面上看起來他們都成功了,出人頭地,其實根本就像是靠著飼料和生長激素虛胖起來的飼料雞,除了空洞的知識之外毫無真實的人生體驗。這樣子華而不實的人生,往往就是因為太忠於生涯規劃,寸步不離,以致於生涯規劃變成了囚籠。

一群大學校長組成內閣,政績讓國人失望,因為他們都是同樣的背景:從進了幼稚園之後一輩子都在學校,對美國社會與臺灣社會都一無所知,這樣的人怎麼有可能治國?如果他們年輕時曾經放膽到臺灣社會的底層去「壯遊」,認識臺灣社會的各種事實,說不定今天的人生格局和視野會大大不同。

神交與神遊

壯遊是為了要親身經歷巨大的文化或社會情境的衝擊,使自己有機會被迫跨出熟悉的生活模式、價值觀,以及看不見的歧視與偏見。


不得已的時候,也可以只有神交與神遊,用以取代壯遊。人類跟動物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動物只能跟眼前的動物互動,而無法跟跨越遙遠時空距離的同類互動;但是人類卻可以跨越時空跟歷史人物的精神交往,這叫做「神交」。其實,我們也可以通過書籍、繪畫或者音樂,在過去的歷史國度裡壯遊,而對個人的生命衝擊與視野的開拓,甚至有機會超過到國外去壯遊,這叫做「神遊」。

神遊與壯遊也可以相互為用,成效往往更大。賴瑞和的九訪唐代遺跡就是先有神遊而後有壯遊,並且因為有神遊作前導,而使得他的壯遊能夠突破觀光客的浮光掠影,甚至看見大陸人所看不見的歷史精神。

雖說行前的規劃與準備有助於讓壯遊收穫較多,還是得提醒一句:規劃是為了要得到更多,卻絕對不要被規劃阻擋而不敢出國。有機會就出去闖蕩,開拓自己,給自己機會去發現還有一些沒被感受過的自己。「壯遊」的計畫與目標如果可以切合自己的特性與需要,外語好或不好都有機會得到難得的收穫。

譬如在網路上曾經引起許多關注的薛德瑞,他曾花一百四十四天在單車上騎過一萬五千公里,隻身從北京騎到巴黎。這樣單純的B2P(Beijing to Paris)單車之旅很少跟外國人互動,卻還是非常值得:它讓你有機會發現自己耐力的極限,各種不同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下的生存方式,和人們對待陌生人的態度,讓你有機會在孤獨的寧靜中很深刻地感受黃昏、朝陽、細雨、風霜,讓你感受到不被社會、人群、成見、傳統等綑綁下最單純的呼吸與「活著」的感覺。

不管是壯遊或神遊,如果你不給自己機會跳出既有的窠臼,你有可能會繼續重複早已極端無聊、乏味的生活。這樣過一生,真的不值得!


彭明輝(清大).jpg
上圖:清大彭明輝教授

【文章出處】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壯遊與神遊〉
2012-06-10
網址: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OG0005/210855/web/#501
作者:彭明輝
【作者簡介】
彭明輝,臺灣作家、社會評論家。新竹中學畢業、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關注臺灣農業與發展問題,著有《台灣糧食危機關鍵報告》、《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