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pn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詩〈把酒問月〉選自《李太白全集》,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余問之」,為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屬於七顏古詩。詩人藉著飲酒後對月亮提問,寫出古今人們對月亮的種種困惑,進而興發宇宙永恆與人生短暫的喟嘆,最後收束於以酒杯承接月光的浪漫想像,展現不負人生、及時行樂的思想。

以下為李白〈把酒問月〉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解析,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李白.png
(圖片引自網路)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擣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作品出處】
《李太白全集》
把酒問月
原作者:李白

李白.png
(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解析

(一)寫出月的形象特色。

◎飲酒後提出無解的問句,由外觀、空間、時間、神話等角度切入談「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一,副詞,表示加強的動作)問之。
譯文:
青天的明月何時開始出現的呢?我現在停下酒杯向你探問。
◎緊扣詩題「把酒問月」。
◎實寫發生的事,藉由飲酒讓思緒脫離現實規範,引起之後的想像與感嘆。
◎首句義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攀(依附)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譯文:
人要攀附月亮是不可能的事,但月亮卻能與人緊緊相隨。
◎將月人格化,連結月與人的關係,呈現月既無情的「不可攀」,卻又有情的「與人相隨」形象。
◎人被空間局限,月卻不受空間限制。
◎「月行卻與人相隨」義近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明月逐人來。」

(音ㄐㄧㄠˇ,潔白明亮)如飛鏡(飛鏡,比喻月亮如高懸空中的鏡子)(照耀)丹闕(丹闕,紅色的宮門。闕,音ㄑㄩㄝˋ,古代宮門兩邊供眺望的樓臺),綠煙(綠煙,此指雲氣煙霧。一說樹林密集,望之如煙滅盡清輝清輝,明淨的光輝)發。
譯文:
月光潔白明亮,就像高懸在天空的明鏡,照臨著紅色的宮門,雲氣散盡後就發出明淨的光輝。
◎寫月的外觀,表現月色皎潔與光彩動人的模樣。
◎義近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僅、只)見宵(夜晚)從海上來,寧知(寧知,怎知、豈知)曉向雲間沒(音ㄇㄛˋ,消失、隱沒)
譯文:
只見月亮在夜晚從海上升起,怎知早晨又於雲間隱沒?
◎兼具時間(宵→曉)及空間(海上→雲間)的跨度,藉由「來」、「沒」展現動態感。

白兔擣藥傳說月中有白兔擣仙藥。擣,音ㄉㄠˇ,捶擊)秋復春,姮娥(姮娥,音ㄏㄥˊ ㄜˊ,后羿的妻子。相傳因偷吃不死之藥而飛昇月宮,成為仙女。漢人為避文帝劉恆的名諱,改「姮」為「嫦」)孤棲與誰鄰接近、親近)
譯文:
傳說月中有白兔擣仙藥,秋去春來年復一年,姮娥孤居又有誰能作伴?
◎透過與月相關的神話故事,生發遐想與孤寂感,引出之後的哲思。
◎抒發感嘆:神仙尚且孤寂,更何況是人呢?

李白.png
(圖片引自網路)

 

(二)探求時空哲理。

◎藉由月與人的對比,引出宇宙永恆、人生短暫的哲思。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譯文:
今人未曾見到古時的月亮,今月卻曾經照亮過古時的人們。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譯文:
古人與今人都像流水一樣消逝,共同看見的月亮卻都是這樣的。
將月與人對照,感慨人會隨著時間流逝不停更迭,月亮卻是亙古常存。
義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月.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三)引出及時行樂的思想。

◎由想像回到現實,提出面對人生短暫的自處之道。

(只)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金樽,指精美的酒器。樽,音ㄗㄨㄣ)裡。
譯文:
只希望面對美酒放聲高歌的時候,月光能長久映照在我的酒杯之中。
常見的酒器名:樽、卮、白、觴、觥、爵。
◎由想像回到現實,呼應首二句的停杯問月,將孤寂感轉為曠達自適。
◎此二句有兩層涵義:表面是盡情唱歌飲酒,專注於留在金樽裡的美酒,不去煩惱留不住金樽外的月光。深層則是面對永恆的宇宙,人的自處之道就是放下憂愁,把握時間及時行樂。
◎月光象徵永恆的宇宙,金樽象徵短暫的人生。
◎義近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飲酒作樂盡情歡歌,人生能有多久)?」

望月.pn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