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png
(圖片引自網路)
神鵰俠侶.pn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節選自金庸《神鵰俠侶.第二十六回》,題名為今人另訂。內容描寫楊過從劍塚中發現「劍魔」獨孤求敗一生不同階段所用之劍,並在神鵰引導下,逐漸掌握使用「玄鐵重劍」訣竅的過程。題目「神雕重劍」為後人所改,重,音ㄓㄨㄥˋ

楊過自幼父母早逝,後被大俠郭靖收留。郭靖曾將女兒郭芙許婚予他,不料楊過當眾拒絕而得罪郭芙,又因故爭執遭她斬斷右臂。楊過斷臂後出走,偶遇神鵰,在其指引下苦練玄鐵劍法,逐漸從用劍生疏到得心應手,進而領悟劍術的至理。

文中以獨孤求敗一生使用之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腐朽木劍,呈現其不同階段的武學與生命體會。而楊過重新悟出其中道理,不僅在武藝上達到化境,也逆轉了他的性格,散發出真正的人格魅力。

金庸,本名查(音ㄓㄚ)良鏞。浙江海寧人,生於1924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2005年以81歲高齡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取得歷史碩士、博士學位。2018年病逝於香港。金庸於任職上海《大公報》期間被調往香港分社,自此在香港生活直到終老。曾擔任記者、編劇、導演,又創辦《明報》系列報刊。1950年代起,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武俠小說,大受歡迎,除此之外,也書寫散文、政論、劇本,並從事翻譯。

金庸的武俠小說往往兼具人生哲理與俠義精神,既蘊藏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也融合西方小說的寫作技巧,極富藝術內涵。歷年來不僅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等影視作品和電子遊戲,海外也出版英、日、越文譯本,並風行至今。閱讀及研究其創作的風氣日熾,形成獨特的當代文化現象。著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鹿鼎記》等十餘部小說。

以下為金庸《神鵰俠侶》〈神雕重劍〉原文,原文後附各段解析,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延伸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AzlXkQR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AzlXkQROs&list=PL6PQ_hvxQLIhZfEQRtNxcf6v2CMenDzY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IdXXJ0g-k(風清揚與令狐沖對話)

金庸.png
上圖:金庸(圖片引自網路)
神鵰俠侶.png
(圖片引自網路)


神雕重劍

這一日見洞後樹木蒼翠,山氣清佳,便信步過去觀賞風景,行了里許,來到一座峭壁之前。那峭壁便如一座極大的屏風,衝天而起,峭壁中部離地約二十餘丈處,生著一塊三四丈見方的大石,便似一個平臺,石邊隱隱刻得有字。極目上望,瞧清楚是「劍塚」兩個大字,他好奇心起:「何以劍亦有塚?難道是獨孤前輩折斷了愛劍,埋在這裡?」走近峭壁,見石壁草木不生,光禿禿的全無可容手足之處,不知當年那人如何攀援上去。

瞧了半天,越看越神往,心想他亦是人,怎能爬到這般高處,想來必定另有妙法,倘若真的憑藉武功硬爬上去,那直是匪夷所思了。凝神瞧了一陣,突見峭壁上每隔數尺便生著一叢青苔,數十叢筆直排列而上,有幾處生的卻是短草。他心念一動,縱身躍起,探手到最低一叢青苔中摸去,抓出一把黑泥,果然是個小小洞穴,料來是獨孤求敗或旁人當年以利器所挖鑿,年深日久,洞中積泥,因此生了青苔。


心想左右無事,便上去探探那劍塚,但賸下獨臂,攀援大是不便,但想:「爬不上便爬不上,難道還有旁人來笑話不成?就算笑話,卻又如何?」緊一緊腰帶,提一口氣,竄高數尺,左足踏入第一個小洞之中,跟著竄起,右足對準第二叢青苔踢了進去,軟泥迸出,石壁上果然又有一個小穴可以容足。

第一次爬了十來丈,已力氣不加,輕輕溜下,心想:「已有二十多個踏足處尋準,第二次便容易得多。」在石壁下運功調息,養足力氣,展開古墓派輕功,再竄上三十幾個踏足小穴,便竄上了平臺。自己手臂雖折,輕功卻毫不減弱,也自欣慰,
見大石上「劍塚」兩個大字之旁,尚有兩行字體較小的石刻: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俯首,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楊過又驚又羨,只覺這位前輩傲視當世,獨往獨來,與自己性子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說到打遍天下無敵手,自己如何可及。現今只餘獨臂,就算一時不死,也不過是個尋常武夫而已。瞧著兩行石刻出了一會神,低下頭來,見許多石塊堆著一個大墳。這墳背向山谷,俯仰空闊,別說劍魔本人如何英雄,單是這座劍塚便已佔盡形勢,想見此人文武全才,抱負非常,但恨生得晚了,無緣得見這位前輩英雄。

楊過在劍塚之旁仰天長嘯,片刻間四下裡回音不絕,想起黃藥師曾說過「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之樂,此際亦復有此等豪情勝慨。他滿心雖想瞧瞧塚中利器到底是何等模樣,但畢竟不敢冒犯前輩,於是抱膝而坐,迎風呼吸,胸腹間清氣充塞,竟似欲乘風飛去。忽聽得山壁下咕咕咕的叫了數聲,俯首望去,見神鵰伸爪抓住峭壁上的踏足小穴,正自縱躍上來。牠身軀雖重,但腿勁爪力俱十分厲害,頃刻間便上了平臺。

那神鵰稍作顧盼,向楊過點了點頭,叫了幾聲,聲音特異。楊過笑道:「鵰兄,只可惜我沒公冶長的本事,不懂你言語,否則你大可將這位獨孤前輩的生平說給我聽了。」神鵰又低叫幾聲,伸出鋼爪,抓起劍塚上的石頭,移在一旁。楊過心中一動:「獨孤前輩身具絕世武功,說不定會留下甚麼拳經劍譜之類。」

神鵰雙爪起落不停,不多時便搬開塚上石塊,露出並列著的三柄長劍,在第一、第二兩把劍之間,另有一塊長條石片。三柄劍和石片並列於一塊大青石之上。

楊過提起右首第一柄劍,見劍下的石上刻有兩行小字: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再看那劍時,見長約四尺,青光閃閃,的是利器。他將劍放回原處,拿起長條石片,見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兩行小字: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楊過心想:「這裡少了一把劍,原來是給他拋棄了,不知如何誤傷義士,這故事多半永遠無人知曉了。」出了一會神,再伸手去拿第二柄劍,只提起數尺,嗆啷一聲,竟然脫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濺,不禁嚇了一跳。

原來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沉重之極,三尺多長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楊過提起時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再俯身拿起,這次有了防備,拿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不當一回事。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靈便?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倒似是我們古墓派的無尖無鋒劍。」看劍下的石刻,見兩行小字道: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楊過喃喃唸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間劍術,不論那一門那一派的變化如何不同,總以輕靈迅疾為尚,古墓派玉女劍法尤重輕巧,這柄重劍卻與常理相反,緬懷昔賢,不禁神馳久之。

過了良久,才放下重劍,去取第三柄劍,這一次又上了個當。他只道這劍定然猶重前劍,因此提劍時力運左臂。那知拿在手裡卻輕飄飄的渾似無物,凝神一看,原來是柄木劍,年深日久,劍身劍柄均已腐朽,劍下的石刻是: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他將木劍恭恭敬敬的放於原處,浩然長嘆,說道:「前輩神技,令人難以想像。」心想青石板之下不知是否留有劍譜之類遺物,伸手抓住石板,向上掀起,見石板下已是山壁的堅岩,別無他物,不由得微感失望。

那神鵰咕的一聲叫,低頭啣起重劍,放在楊過手裡,跟著又是咕的一聲叫,突然左翅勢挾勁風,向他當頭撲擊而下。頃刻間楊過只覺氣也喘不過來,一怔之下,神鵰的翅膀離他頭頂約有一尺,凝住不動,咕咕叫了兩聲。楊過笑道:「鵰兄,你要試試我的武功麼?左右無事,我便跟你玩玩。」但那七八十斤的重劍怎施展得動,放下重劍,拾起第一柄利劍。神鵰收攏雙翼,轉過了頭不再睬他,神情之間頗示不屑。

楊過立時會意,笑道:「你要我使重劍?但我武功平常,在這絕壁之上跟你過招,決非鵰兄敵手,可得容情一二。」換過了重劍,氣運丹田,力貫左臂,緩緩挺劍刺出。神鵰並不轉身,左翅後掠,與那重劍一碰。楊過只覺一股極沉猛的大力從劍上傳來,壓得他無法透氣,急忙運力相抗,「嘿」的一聲,劍身晃了幾下,眼前一黑,登時暈去。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這才悠悠醒轉,只覺口中奇苦,更有不少苦汁正流入咽喉,睜開眼來,見神鵰啣著一枚深紫色的圓球,正餵入他口中。楊過聞到此物甚是腥臭,但想神鵰通靈,所餵之物定有益處,張口吃了。只輕輕咬得一下,圓球外皮便即破裂,登時滿口苦汁。

這汁液腥極苦極,難吃無比。楊過只想噴了出去,總覺不忍拂逆神鵰美意,勉強吞咽入腹。過了一會,略行運氣,但覺呼吸順暢,站起身來,抬手伸足之際非但不覺困乏,反精神大旺,尤勝平時。他暗暗奇怪,按理如為人強力擊倒,閉氣暈去,縱然不受重傷,也必全身酸痛,難道這深紫色的圓囊竟是療傷靈藥?

他俯身提起重劍,竟似輕了幾分。便在此時,那神鵰咕的一聲,又展翅擊來。楊過不敢硬接,側身避開,神鵰跟著踏上一步,雙翅齊至,勢道威猛。楊過知牠對己並無惡意,但想此鵰雖然靈異,總是畜生,牠身具神力,展翅撲擊之時,發力輕重豈能控縱自如?若給翅膀掃上了,自空墮下,那裡還有命在?見雙翅掃到,忙退後兩步,左足已踏到了平臺邊緣。

神鵰竟毫不容情,禿頭疾縮迅伸,彎彎的尖喙竟向他胸口直啄,便似當日啄擊巨蟒。楊過退無可退,只得橫劍封架,牠一嘴便啄在劍上。楊過只覺手臂劇震,重劍似欲脫手,見神鵰跟著右翅著地橫掃,往自己足脛上掠來。楊過吃了一驚,縱身從神鵰頭頂飛躍而過,搶到內側,生怕牠順勢跟擊,反手出劍,噗的一響,又與牠尖嘴相交。楊過嚇出了一身冷汗,叫道:「鵰兄,你不能當我是獨孤大俠啊!」雙足酸軟,坐倒在地。神鵰咕咕低叫兩聲,不再進擊。

楊過無意中叫了那句「你不能當我是獨孤大俠」,轉念一想,此鵰長期伴隨獨孤前輩,瞧牠撲啄趨退間,隱隱然有武學家數,多半獨孤前輩寂居荒谷,無聊之時便當牠是過招的對手。獨孤前輩屍骨已朽,絕世武功便此湮沒,但從此鵰身上,或能尋到這位前輩大師的一些往烈遺風。想到此處,心中轉喜,站起身來,叫道:「鵰兄,劍招又來啦!」重劍疾刺,指向神鵰胸間。神鵰左翅橫展擋住,右翅猛擊過來。

神鵰力氣實在太強,展翅掃來,疾風勁力,便似數位高手的掌風併力齊施一般,楊過手中之劍又太沉重,生平所學的甚麼全真劍法、玉女劍法等等沒一招施用得上,只有守則以輕功巧妙趨避,攻則呆呆板板的挺劍刺擊。

鬥得一會,楊過疲累了,便坐倒休息。他只一坐倒,神鵰便走開兩步。如此玩了一個多時辰,一人一鵰才溜下平臺,回入山洞。

【文章出處】
《神鵰俠侶》
第二十六回
作者:金庸

楊過.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楊過.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一)楊過意外造訪劍塚,發現獨孤求敗遺留的劍塚與石刻文字。

◎交代楊過只剩獨臂的狀態並帶出故事場景,藉由對高聳峭壁的描寫,除了呼應獨孤求敗無人能敵的境界,亦暗示楊過當時所面臨的艱難困境。

這一日見洞後樹木蒼翠,山氣清佳(清佳,澄淨美好),便信步(信步,漫無目標的任意行走。信,隨意)過去觀賞風景,行了里許(走了大約一里路程。里,量詞,古代用於表示長度的單位,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定義方式,例如在漢代,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許,表示約略估計的數量),來到一座峭壁之前。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低眉信手續續彈。

那峭壁便如一座極大的屏風,衝天而起,峭壁中部離地約二十餘丈丈,量詞,計算長度的單位。公制一丈等於十公尺)處,生著一塊三四丈見方見方,長寬相等的面積。通常指正方形而言)的大石,便似一個平臺,石邊隱隱刻得有字。
◎側筆書寫劍塚位置的隱密與獨特,其難以攀援的環境更強化了獨孤求敗能建造劍塚於此的高深武功。

極目上望,瞧清楚是「劍塚(音ㄓㄨㄥˇ,墳墓。)」兩個大字,他好奇心起:「何以劍亦有塚?難道是獨孤前輩(指劍魔獨孤求敗,金庸筆下虛構的人物,創立獨孤九劍(編者註:獨孤求敗傳人為華山派風清揚老前輩),是小說中唯一被提及過真正「無敵於天下」的絕頂高手,但於小說中從未出場過,而其事跡只在極少數武林人士之間口耳相傳,為金庸小說中最神秘的傳奇人物。其名字曾於金庸的三部小說中出現,分別為《神鵰俠侶》、《笑傲江湖》以及《鹿鼎記》。《神鵰俠侶》主角楊過習得獨孤求敗使用重劍以及其修練內力的法門後,繼以晉身當代絕頂高手之列。《笑傲江湖》主角令狐沖原本武功平平,因緣際會學得獨孤九劍以後,一躍為當代劍術第一高手。《鹿鼎記》只有一句提及獨孤求敗,是澄觀和尚想及「無招勝有招」念起)折斷了愛劍,埋在這裡?」

走近峭壁,見石壁草木不生,光禿禿的全無可容手足之處,不知當年那人如何攀援攀援,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動上升)上去。
Q:劍塚的所在位置為何?
A:位在高聳峭壁中部的平臺上。


瞧了半天,越看越神往,心想他亦是人,怎能爬到這般高處,想來必定另有妙法,倘若(如果)真的憑藉武功硬爬上去,那直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難以想像)了。
說明即使武功高強也難以到達劍塚所在之處,同時藉由「爬到這般高處必定另有妙法」,呈現獨孤求敗除了武功深厚之外,亦有獨特巧思的形象,呼應下文對獨孤求敗「文武全才」的推測。

凝神瞧了一陣,突見峭壁上每隔數尺便生著一叢青苔,數十叢筆直排列而上,有幾處生的卻是短草。

他心念一動,縱身躍起,探手到最低一叢青苔中摸去,抓出一把黑泥,果然是個小小洞穴,料來是獨孤求敗或旁人當年以利器所挖鑿,年深日久,洞中積泥,因此生了青苔。


心想左右無事,便上去探探那劍塚,但賸(音ㄕㄥˋ,通「剩」,餘留下來的)下獨臂(楊過不把郭芙的清譽當一回事,卻不許人毀損小龍女清譽,還污衊郭芙偷了小龍女的劍,郭芙氣急之下,揮劍砍下傷後無力的楊過手臂,攀援大是不便,但想:「爬不上便爬不上,難道還有旁人來笑話不成?就算笑話,卻又如何?」
楊過於攀援劍塚的過程中自忖「爬不上便爬不上,難道還有旁人來笑話不成」,表示其不在乎旁人眼光。

緊一緊腰帶,提一口氣,竄(音ㄘㄨㄢˋ,跳高數尺,左足踏入第一個小洞之中,跟著竄起,右足對準第二叢青苔踢了進去,軟泥迸(音ㄅㄥˋ出,石壁上果然又有一個小穴可以容足。

第一次爬了十來丈,已力氣不加(不加,無法施行),輕輕溜下,心想:「已有二十多個踏足處尋準,第二次便容易得多。」

在石壁下運功調息(運功調息,運行體內所存的氣能並調節呼吸),養足力氣,展開古墓派(古墓派,金庸筆下一個虛擬的武學門派。古墓派位於「活死人墓」裡面,與全真教毗鄰。活死人墓是全真教的創教始祖「中神通」王重陽建造,當時他為對付金國,以此墓作為放置軍備倉庫,後抗金失敗,便以此倉庫為墓而居,自稱「活死人」。古墓派門規絕情棄欲、看淡生死,門人必須立誓,終身不得踏出墓門,除非有不知此門規的男人願意為她而死,則可下山。林朝英十分愛王重陽,曾和他比試以贏得此墓,可是知道自己無法與全真教掌門人共度餘生,遂住在古墓裡。古墓派武功以輕功爲主,以《玉女心經》為最上乘,是林朝英將其畢生武學融會貫通,為克制全真武功所創。林朝英將她的武學功夫傳到「赤練仙子」李莫愁和和她的師妹小龍女,李莫愁因不肯永居古墓而叛出師門輕功,再竄上三十幾個踏足小穴,便竄上了平臺。
Q:峭壁草木不生,光禿禿的實無可容手足之處,楊過如何攀援上去?
A:楊過先觀察到「峭壁上每隔數尺便生著一叢青苔,數十叢筆直排列而上」,再「縱身躍起,探手到最低一叢青苔中摸去,抓出一把黑泥」,發現「果然是個小小洞穴」,印證心中對「獨孤求敗或旁人當年以利器所挖鑿,年深日久,洞中積泥,因此生了青苔」的猜想。最終運用輕功,分兩次竄上了平臺,抵達劍塚。


自己手臂雖折,輕功卻毫不減弱,也自欣慰,見大石上「劍塚」兩個大字之旁,尚有兩行字體較小的石刻:

「劍魔獨孤求敗既(已)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此)。嗚呼!群雄俯首,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楊過又驚又羨,只覺這位前輩傲視當世,獨往獨來,與自己性子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說到打遍天下無敵手,自己如何可及。現今只餘獨臂,就算一時不死,也不過是個尋常(尋常,普通、平凡)武夫而已。
楊過本來就自覺難以達到無敵的境界,如今只剩獨臂更覺無望。此處隱含他對武功僅能止步於此,無法更加精進的無奈

瞧著兩行石刻出了一會神,低下頭來,見許多石塊堆著一個大墳。

這墳背向山谷,俯仰空闊,別說劍魔本人如何英雄,單是這座劍塚便已佔盡形勢,想見(想見,推測)此人文武全才,抱負非常(非常,異乎尋常),但恨生得晚了,無緣得見這位前輩英雄。

楊過在劍塚之旁仰天長嘯,片刻間四下裡回音不絕,想起黃藥師(黃藥師,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角色,黃蓉之父,桃花島島主,是「天下五絕」之一,有「東邪」稱號)曾說過「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在高山上抖落衣衫塵土,在長河裡洗淨雙腳髒汙。比喻心志高潔,遠離塵世而歸隱自然。出自西晉左思《詠史.其五》)」之樂,此際亦復有此等豪情勝慨(勝慨,美好昂揚的志氣)

他滿心雖想瞧瞧塚中利器到底是何等模樣,但畢竟不敢冒犯前輩,於是抱膝而坐,迎風呼吸,胸腹間清氣充塞,竟似欲乘風飛去。
儘管楊過於攀援劍塚的過程中自忖「爬不上便爬不上,難道還有旁人來笑話不成」,看似不在乎旁人眼光,卻能在獨處時克制探看劍塚的慾望,可見其謹守禮法的特質

忽聽得山壁下咕咕咕的叫了數聲,俯首望去,見神鵰伸爪抓住峭壁上的踏足小穴,正自縱躍上來。牠身軀雖重,但腿勁爪力俱十分厲害,頃刻間便上了平臺。
神鵰並非展翼飛上平臺,而是以腿與爪縱躍而上,可推知神鵰氣力驚人,亦埋下後續震暈楊過的伏筆。

楊過.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楊過.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二)楊過藉由獨孤求敗不同時期的佩劍,了解其逐漸精進的武學修為。

◎以石刻文字說明三把劍的特性與獨孤求敗的用劍階段,並透過楊過的視角呈現獨孤求敗對武學與人生智慧的領悟。

那神鵰稍作顧盼(顧盼,觀看。顧,看),向楊過點了點頭,叫了幾聲,聲音特異。楊過笑道:「鵰兄,只可惜我沒公冶長(公冶長,人名。字子長,春秋時齊人,孔子弟子,傳說能通鳥語。長,音ㄔㄤˊ的本事,不懂你言語,否則你大可將這位獨孤前輩的生平說給我聽了。」

神鵰又低叫幾聲,伸出鋼爪,抓起劍塚上的石頭,移在一旁。楊過心中一動:「獨孤前輩身具絕世武功,說不定會留下甚麼拳經劍譜(劍譜,指記錄劍術招式的本子)之類。」

鵰雙爪起落不停,不多時便搬開塚上石塊,露出並列著的三柄長劍,在第一、第二兩把劍之間,另有一塊長條石片。三柄劍和石片並列於一塊大青石之上。

楊過提起右首第一柄劍,見劍下的石上刻有兩行小字: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弱冠,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加冠)前以之與河朔(河朔,古代黃河以北的地區,大致包括今山西、河北與山東部分地區)群雄爭鋒。」

再看那劍時,見長約四尺,青光閃閃,的(的確)是利器。他將劍放回原處,拿起長條石片,見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兩行小字: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不祥,不善),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獨孤求敗因自責誤傷義士,將自己的武器丟棄,呈現其重義的俠義精神。

楊過心想:「這裡少了一把劍,原來是給他拋棄了,不知如何誤傷義士,這故事多半永遠無人知曉了。」

出了一會神,再伸手去拿第二柄劍只提起數尺,嗆啷(音ㄑㄧㄤˋㄌㄤ,狀聲詞,形容兵器碰擊發出的聲音)一聲,竟然脫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濺,不禁嚇了一跳。

原來那劍黑黝黝(音ㄧㄡˇ,青黑色)的毫無異狀,卻沉重之極,三尺多長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音ㄐㄧˇ,武器名。戈和矛的合體)尤重數倍。楊過提起時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再俯身拿起,這次有了防備,拿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不當一回事。
◎楊過提起劍時毫無準備,可推知玄鐵重劍的外觀與一般的長劍相差無幾,並未特別巨大。

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靈便(靈便,靈活輕快)?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開口,磨出刀刃),倒似是我們古墓派的無尖無鋒劍。」

看劍下的石刻,見兩行小字道: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大巧不工,真正精巧的技藝,是順其自然,不需要刻意的打造)。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縱橫天下,不受阻礙。橫,音ㄏㄥˊ,水平的、東西向的)。」
「大巧不工」指的是沒有經過精心打造,隨其自然。比喻大智慧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靈巧的設計或算計,其實其所指的道理就是順其自然「大巧不工」返璞歸真的意思差不多,告訴我們要注重基本功夫的培養,不要光注重表面上的虛浮的技巧。

楊過喃喃唸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間劍術,不論那一門那一派的變化如何不同,總以輕靈迅疾為尚,古墓派玉女劍法尤重輕巧,這柄重劍卻與常理相反,緬懷昔賢,不禁神馳久之。
◎此時楊過略能理解「大巧不工」的道理,成為後文神鵰認為楊過應使重劍的伏筆。

過了良久,才放下重劍,去取第三柄劍,這一次又上了個當。他只道這劍定然猶重前劍,因此提劍時力運左臂。那知拿在手裡卻輕飄飄的渾(簡直)似無物,凝神一看,原來是柄木劍,年深日久,劍身劍柄均已腐朽,劍下的石刻是: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無劍」為武學的第五個境界。此時對劍術的領悟已達「道」的層次,亦與《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概念相通。
Q:獨孤求敗以石刻自云:「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為何「無劍」的境界比「有劍」更高?
A:「有劍」境界只是掌握外在的使用技巧,「無劍」則是領悟道理、不受形式拘束的境界。掌握道理往往能使人游刃有餘,「無劍」自然勝過「有劍」。


他將木劍恭恭敬敬的放於原處,浩然長嘆,說道:「前輩神技,令人難以想像。」

心想青石板之下不知是否留有劍譜之類遺物,伸手抓住石板,向上掀起,見石板下已是山壁的堅岩,別無他物,不由得微感失望。
Q:「劍魔」獨孤求敗儘管從未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正式出場,透過楊過的劍塚奇遇,卻仍可從石刻字間窺見其不同的人生階段及武學進程。獨孤求敗各個階段所使用的佩劍,與他的年歲心境有何關連?
A:

神鵰俠侶.png


楊過.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楊過.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三)在神鵰的引導下,楊過初使重劍卻遭擊暈。醒轉後服下神鵰餵入的深紫圓囊。

◎描述楊過與神鵰首次交手的過程,並以楊過服下深紫圓囊,作為情節轉折的關鍵。此外也藉由神鵰對楊過的引導與協助,帶出獨孤求敗與楊過之間的武學傳承。

那神鵰咕的一聲叫,低頭啣(音ㄒㄧㄢˊ起重劍,放在楊過手裡,跟著又是咕的一聲叫,突然左翅勢挾勁風,向他當頭撲擊而下。頃刻間楊過只覺氣也喘不過來,一怔(怔,音ㄌㄥˋ,發呆、發愣)之下,神鵰的翅膀離他頭頂約有一尺,凝住不動,咕咕叫了兩聲。

楊過笑道:「鵰兄,你要試試我的武功麼?左右(左右,反正)無事,我便跟你玩玩。」

但那七八十斤的重劍怎施展得動,放下重劍,拾起第一柄利劍。神鵰收攏雙翼,轉過了頭不再睬他,神情之間頗示不屑。
Q:神鵰見楊過「拾起第一柄利劍」,就「轉過了頭不再睬他」。對照獨孤求敗使用利劍的階段與心境,推論神鵰表達不屑的原因為何?
A:利劍是獨孤求敗二十歲前的佩劍,雖「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卻也是獨孤求敗武藝、生命境界較不成熟的初始階段,偏重「外在」而輕忽「內在」,因此神鵰啣起重劍,期待楊過透過挑戰難關來磨練、精進,不希望他投機取巧或自我貶抑的選用利劍


楊過立時會意(會意,領悟),笑道:「你要我使重劍?但我武功平常,在這絕壁之上跟你過招,決非鵰兄敵手,可得容情(容情,看在人的情面上,加以寬容)一二(一二,一點)。」
Q:承上題,神鵰希望楊過施使重劍的原因可能為何?
A:楊過當時只剩獨臂,神鵰可能認為對身處困境的楊過來說,紮實的武學基礎更勝於華麗的劍招,期許他藉由施使重劍來鍛鍊內力,以達「大巧不工」的境界。


換過了重劍,氣運丹田(丹田,人體臍下約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力貫左臂,緩緩挺劍刺出。神鵰並不轉身,左翅後掠(音ㄌㄩㄝˋ,輕輕擦過),與那重劍一碰。楊過只覺一股極沉猛的大力從劍上傳來,壓得他無法透氣,急忙運力相抗,「嘿」的一聲,劍身晃了幾下,眼前一黑,登時暈去。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這才悠悠(慢慢)醒轉,只覺口中奇(極、甚)苦,更有不少苦汁正流入咽喉,睜開眼來,見神鵰啣著一枚深紫色的圓球(深紫色的圓球,此為某種怪蛇的蛇膽,食用後能使人精神爽利、內力大增),正餵入他口中。

楊過聞到此物甚是腥臭,但想神鵰通靈,所餵之物定有益處,張口吃了。只輕輕咬得一下,圓球外皮便即破裂,登時(登時,立刻)滿口苦汁。

這汁液腥極苦極,難吃無比。楊過只想噴了出去,總覺不忍拂逆(拂逆,違背)神鵰美意,勉強吞咽入腹。

過了一會,略行運氣,但覺呼吸順暢,站起身來,抬手伸足之際非但不覺困乏,反精神大旺,尤勝平時。

他暗暗奇怪,按理如為人強力擊倒,閉氣暈去,縱然不受重傷,也必全身酸痛,難道這深紫色的圓囊竟是療傷靈藥?

楊過.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神鵰俠侶.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四)藉由與神鵰交手,楊過的心態從擔憂轉為喜悅接受,並逐漸領悟施使重劍需化繁為簡的道理。

◎楊過心態的轉變象徵他對自身處境的省思,而其使用重劍時毫無技巧的單純刺擊,則呼應獨孤求敗「大巧不工」的人生領悟。

他俯身提起重劍,竟似輕了幾分。
◎除了證實紫色圓囊的神妙療效外,亦象徵楊過自此漸入佳境。

便在此時,那神鵰咕的一聲,又展翅擊來。楊過不敢硬接,側身避開,神鵰跟著踏上一步,雙翅齊至,勢道威猛。

楊過知牠對己並無惡意,但想此鵰雖然靈異,總是畜生,牠身具神力,展翅撲擊之時,發力輕重豈能控縱自如?若給翅膀掃上了,自空墮下,那裡還有命在?見雙翅掃到,忙退後兩步,左足已踏到了平臺邊緣。


神鵰竟毫不容情,禿頭疾縮迅伸,彎彎的尖喙(音ㄏㄨㄟˋ,嘴)竟向他胸口直啄,便似當日啄擊巨蟒。
◎神鵰認定楊過具備足夠的資質,協助楊過修練時毫不留情。

楊過退無可退,只得橫劍封架,牠一嘴便啄在劍上。楊過只覺手臂劇震,重劍似欲脫手,見神鵰跟著右翅著地橫掃,往自己足脛(足脛,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俗稱為「小腿」。脛,音ㄐㄧㄥˋ上掠來。

楊過吃了一驚,縱身從神鵰頭頂飛躍而過,搶到內側,生怕牠順勢跟擊,反手出劍,噗的一響,又與牠尖嘴相交。

楊過嚇出了一身冷汗,叫道:「鵰兄,你不能當我是獨孤大俠啊!」雙足酸軟,坐倒在地。神鵰咕咕低叫兩聲,不再進擊。

◎顯露楊過對自己的功夫缺乏自信,呼應上文所說楊過認為自己「不過是個尋常武夫」。

楊過無意中叫了那句「你不能當我是獨孤大俠」,轉念一想,此鵰長期伴隨獨孤前輩,瞧牠撲啄趨退間,隱隱然隱隱然,彷彿、好像)有武學家數,多半獨孤前輩寂居荒谷,無聊之時便當牠是過招的對手。

獨孤前輩屍骨已朽,絕世武功便此(湮沒,埋沒。湮,音ㄧㄣ,但從此鵰身上,或能尋到這位前輩大師的一些往烈遺風(往烈遺風,前人遺留的功業、風範。烈,功業)想到此處,心中轉喜,站起身來,叫道:「鵰兄,劍招又來啦!」重劍疾刺,指向神鵰胸間。神鵰左翅橫展擋住,右翅猛擊過來。
Q:楊過在與神鵰的交手過程中,其心境由「驚」轉「喜」的原因為何?
A:原先楊過對於神鵰毫不容情的追擊有些招架不住,但見神鵰「撲啄趨退間,隱隱然有武學家數」,遂轉念一想,獨孤求敗生前寂居荒谷,只有神鵰長期相伴,或許能藉由與神鵰的對練窺見獨孤求敗的往烈遺風,因此「心中轉喜」。


鵰力氣實在太強,展翅掃來,疾風勁力,便似數位高手的掌風併力齊施一般,楊過手中之劍又太沉重,生平所學的甚麼全真劍法、玉女劍法等等沒一招施用得上,只有守則以輕功巧妙趨避,攻則呆呆板板的挺劍刺擊。
◎拋棄過往所用的各式劍招和技巧,以最基礎的方式防守和進攻,化繁為簡,返璞歸真。

鬥得一會,楊過疲累了,便坐倒休息。他只一坐倒,神鵰便走開兩步。如此玩了一個多時辰,一人一鵰才溜下平臺,回入山洞。
◎楊過已跳脫與神鵰決鬥的想法,而是「玩」了一個多時辰,顯見其心境的變化。
Q:楊過在神鵰的引導下,摸索而習得施使玄鐵重劍的訣竅。請就課文內容,檢索出楊過使用重劍的情節與心境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哪些階段?
A:

神鵰俠侶.png

Q:「劍魔」獨孤求敗儘管從未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正式出場,透過楊過的劍塚奇遇,卻仍可從石刻字間窺見其不同的人生階段及武學進程。獨孤求敗各個階段所使用的佩劍,與他的年歲心境有何關連?
A:
神鵰俠侶.png
Q: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在神鵰的引導下,楊過選擇以重劍修練,對於武功的追求,從往昔注重奇巧招式,轉為注重單純的勁力,也象徵他逐漸走向「沉穩內斂」的境界。生活中,你曾經面臨什麼樣對生命或生活影響甚鉅的選擇?為你帶來什麼轉變或啟發?
A:(參考答案)在選擇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
我曾經因為害怕他人對我的看法,養成總是附和他人意見的習慣,小到隨著主流意見盲目誇讚他人的穿著,大至毫不反駁空穴來風的指責,我都只是唯唯諾諾的表現出全然的認同。不為什麼,只是因為覺得自己是個無趣的人,如果連意見都和別人不一樣,身邊的朋友會不會一個一個離開我?這樣的焦慮讓我不敢生氣或流淚,久而久之,我開始習慣忽略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所有人都一致認為:我是個好相處而且總是願意接納別人失誤的人。
直到我「選擇」和社團的社長大吵一架,我想那是我目前所做過意義最重大的選擇。當時我擔任副社長,因為比賽日期迫在眉睫,練習成效卻不見起色,我們為了重振低迷的社團氣氛,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練習成效不佳,所以應該在剩下的時間裡用更多練習彌補,而社長主張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讓社員們放鬆,不要再執著於沒日沒夜的練習。兩種方式都沒有對錯,加上社長一句「我才是社長,副社長等於是祕書,你的想法不重要,我才有最終決定權」,最終我接受他的方式,雖然覺得有些生氣,但我告訴自己:那不過是意見沒被採納的失落。
「但是,副社長並不是祕書,你做的事情和社長是一樣的,社長是主要負責人,不代表你一定要完全接受他的做法。對於他對你的無端否定,其實你可以生氣的。」當時了解整個過程的某個社團幹部這麼說。簡單的一句話卻激起我的情緒,像是掀開潘朵拉之盒,憤怒、難過、失落……這些負面情緒洶湧而來,瞬間沖走我惺惺作態的「好相處」假面。最後我找到社長,向他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於是我們大吵一架。雖然過程不是那麼愉快,但以結果來說,我開始學著去正視自己的情緒,開始坦然接納「不好相處」的自己,這樣的改變雖然確實讓我失去一點魅力,但也讓我更意識到「我就是我」的自我價值,不必因為別人的淚水或笑容表現悲喜。
選擇正視自己的情緒,這是我開始了解並珍惜自己的起點。

劍塚.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神鵰俠侶.png
上圖:楊過(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