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棄生.png
上圖:洪繻(圖片引自網路)



〈鹿港乘桴記〉背後的處世啟示

游興已終,舍桴而步,遠近燈火明滅;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今裁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
──洪繻(洪棄生),〈鹿港乘桴記〉

與友人乘著小船在鹿港海濱遊玩的洪繻,有感於昔日商貿重鎮的沒落,而寫下這篇感嘆今非昔比,甚至帶有「捧清踩日」觀點的文章。

作為一名清朝遺民,面臨改朝換代下的社會巨變,而產生厭棄外來政權的想法,其實並不難理解。事實上,當時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其影響所及並不僅限於文學界,連藝術界也遭逢被統治者建立起的現代美術制度排除的窘境。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1927年第一回臺展(編者註: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為「臺展」,或稱作「灣展」,為臺灣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會。時間自1927年至1936年共舉辦十回,主辦單位為台灣教育會,係隸屬於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的外圍法人組織。1937年原預計轉由臺灣總督府舉辦,但因中日發生廬溝橋事件(當時稱為「支那事變」)而停辦,1938年方由臺灣總督府舉辦第一回,至1943年共計六回,簡稱「府展」開辦,傳統派畫家全數落敗;就算之後舉辦落選畫展覽會,也難以改變已然鞏固的畫壇局勢。

回看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只關注被統治者如何遭受衝擊與打壓,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下如何選擇取捨、應對進退。像是臺籍的傳統書畫家透過組織結社以堅守立場、維持動能(編者註:傳統派);例如新竹書畫益精會、臺灣麗澤書畫會等,他們不但讓有志一同的書畫家得以集結,也運用了現代美術展覽會的模式,提供不被官展所容的創作者們一個展示的舞臺。

此外,也有如蔡雪溪、呂鐵州等曾在臺展慘遭滑鐵盧的畫家,之後積極學習東洋畫的技法、接受現代美術的觀念(編者註:革新派),完成得以在官展競爭的作品,並且獲得多次入選的成績。他們並非揚棄傳統的精神或畫技,而是為自己的能力加值,保有在現代與傳統間遊走的餘裕

至於貼文一開始提到的洪繻,在護持自身的民族認同、為文抱怨日本統治之餘,也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鹿苑吟社,以詩文抒發家國之思;另有擔任維護漢文的「臺灣文社」評議員、基隆小鳴吟會的徵詩評審,與各地文人雅士多有互動,持續發揮在文壇上的影響力,最終奠定「臺灣詩史」(編者註:洪繻作品多關心時事、評議政治,悲憫民生疾苦,流露憂國憂民之情懷,有「臺灣詩史」之譽的歷史定位。

如今我們時常在網路上看到許多貴古賤今的言論,對社會多有不滿,並且緬懷著看似輝煌的過往。藉由今天關於臺灣文學史與美術史的分享,或許能給予你我一個反思的機會:面臨時代的變化,是要無病呻吟、怨天尤人,還是要能夠站穩腳步、積極應對呢?

【文章出處】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鹿港乘桴記〉背後的處世啟示
2024-03-22
原作者:張哲維
【作者簡介】
張哲維,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呂鐵州.png
上圖:呂鐵州(圖片引自網路)



洪繻〈鹿港乘桴記〉中的鹿港今昔

夕陽欲下,月鉤初上,水鳥不飛,篙工撐棹,向新溝迤邐而行,則密邇鹿港之舊津。
──洪繻〈鹿港乘桴記〉

你曾去過哪些台灣老街呢?在老街上,是否聽聞當地曾經繁華、但如今不再的今昔之感呢?

1866年生於彰化鹿港的洪繻(字棄生),本名洪潘桂,光緒年間曾考上秀才,日本接收台灣之際,曾加入抗日軍,日治期間也幾乎在家著述、閉門不出,以示對殖民政權的不滿。

洪繻的〈鹿港乘桴記〉一文,表達出他對自清代以來鹿港地區的經濟貿易盛況,到日治逐漸轉衰的情景,不禁興起滄桑之感。彰化鹿港位在台灣西部海岸的中點,距離中國最為接近,且是天然良港,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清代閩、粵移民渡海來台時,多選擇鹿港登陸,也造就這一帶行郊商店興盛與民生富足,洪繻在文中提到「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可見鹿港儼然是清代台灣社會家喻戶曉的地方,「店前可以驅車,店後可以繫榜者:昔之鹿港也。」

然而,隨著日本殖民政府來台,眼見鹿港港道的淤塞狀況、清末以來港口外移,殖民政府在治台初期著力於縱貫鐵路的鋪設,出航港口漸移至他處,加上當時的市區改正計畫,種種政策逐漸改變鹿港的街道樣貌,昔日的港口用途也漸趨沒落。「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萬瓦如甃,長隄如隍。無懋遷,無利涉,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鹿港也。

然而,昔日恢弘的鹿港,就算到了日治時期,仍有不少畫家慕名來寫生,他們的作品也曾入選台府展。例如1933年松本光治的〈漁港鹿港街〉,描繪閩式與洋樓建築交雜的鹿港街景,從而可見時代過渡下的鹿港風貌。1938年古瀨虎麓的〈鹿港裏街〉,更強調鹿港巷弄交錯的描繪。足見不同畫家眼中的鹿港風景各異。從文字、畫作乃至創作者的身分,使我們看見不同時代與歷史變遷下的鹿港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來台的內地作家、著有〈女誡扇綺譚〉、〈霧社〉的佐藤春夫,也曾特別到彰化鹿港,除了想看看鹿港不見天街的「支那風景」,也特別求見漢詩人洪繻,卻被自認為清遺臣的洪繻所拒。當時擔任佐藤春夫嚮導的許媽葵,便將自己收藏的洪繻詩集《寄鶴齋文矕》送給他呢。

今天的鹿港,雖已不見當年河港,卻留下當年繁盛之下,商郊交流、辦事的重要場所,如今的鹿港公會堂也作為展覽或公共活動的空間,保留了過去盛極一時的鹿港記憶。正如洪繻在〈鹿港乘桴記〉中,帶領我們看見曾經乘桴、貿易不斷的鹿港榮光。

【文章出處】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洪繻〈鹿港乘桴記〉中的鹿港今昔
2024-03-29
原作者:阮芳郁
【作者簡介】
阮芳郁,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蔡雪溪.扒龍船,1930第四回臺展入選.jpg
上圖:蔡雪溪.扒龍船.1930第四回臺展入選,私人收藏(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