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示意圖
鄭愁予〈錯誤〉一詩的原始意義
詩人鄭愁予沒有說破的秘密,直到五十六年後才公佈真相,他最著名的現代詩〈錯誤〉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段經典名句廣為傳誦,一直讓很多人誤以為是浪漫的情詩,沒想到這原來不是指男女之情,而是指戰爭的殘酷,實際上,它是敘述鄭愁予幼時戰亂逃難的記憶。
鄭愁予多次公開表示,〈錯誤〉這首詩被許多人以為是情詩,其實它是一首「戰爭詩」。
原來,達達的馬蹄聲不是愛人,而是敵人,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原來不是思念,而是戰爭時生命的無常。許多人寫情書都會拿來偷用,如今幻想破滅,詩裡浪漫的氣氛被沖掉,扼殺了大家的浪漫,鄭愁予好幾次不忍心說出真相,只能說這首戰詩寫得太美,才會導致這美麗的錯誤。
鄭愁予說,他讀過許多閨怨詩,特別是李白的詩,〈錯誤〉與另一首〈客來小城〉兩首一起看,較能清楚看出戰爭閨怨詩的感覺。在〈客來小城〉一詩中,馬換成了船,小船到了空無一人的小城中,落寞更為明顯。
鄭愁予說,可能是「錯誤」中的第一人稱寫法,讓人誤以為是首情詩,如果用第三人稱,就不容易被誤解。這也是詩的特色,不會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
〈錯誤〉一詩中的思婦原型,來自鄭愁予的母親鄭李鳳儀女士。鄭愁予出身軍人家庭,從小和母親隨軍人父親鄭長海,轉戰大江南北。當時還是小男孩的鄭愁予陪著母親待在家裡,只要戰地一經轉移,他們就得搬家,然而不管搬到哪裡,母親天天都在盼望父親平安歸來。這個童年記憶中體悟最深刻的情境,後來便成為〈錯誤〉詩中最重要的描寫畫面。
鄭愁予自述他五歲時,母親帶著他和家族十多人逃難,原本要坐火車從南京逃回北京,但橋樑已被日軍炸斷,不得已只好下車步行。在一個南方小鎮,背後忽然傳來轟隆隆的如雷聲響,轉頭只見一輛輛由馬拉著的砲車,從身旁疾馳而去,馬蹄踏在青石地板的巨大聲響,從此在他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過,他說,詩本來就是有層次的,不同的人讀,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
鄭愁予的詩有許多被改編為歌曲,他昨天也提到一段往事,歌手羅大佑改編他的「錯誤」,在歌裡加了一段詩裡沒有的句子。後來他在美國遇到羅大佑,當面向羅大佑抗議,加了這些句子後,與原意差很多,羅大佑馬上向他道歉,要請他吃牛排。他因羅大佑曾在演唱會上撕掉美國護照,認為羅大佑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及愛國情操的人,於是原諒了他。
鄭愁予從小在軍人家庭中長大,又經歷了戰爭的顛沛流離,「反戰」成了他寫詩時的潛在意識。因此他有些詩作表面上看似抒發女子的相思之情,然而內在的反戰思想,才是詩人創作的核心。詩人有感於生命的無常,所以認為更要懂得珍惜,由反戰而追求和平,成為詩人創作很重要的內在精神。
【鄭愁予簡介】
鄭愁予(1933年12月4日-),本名鄭文韜,祖籍直隸寧河,出生於山東濟南,為鄭成功十一代後裔,台灣現代詩詩人。紀弦創立現代詩社,鄭愁予為發起人之一。鄭愁予生於軍人家庭,幼年歷經戰亂,隨父親四處遷徙。少年時來臺,落腳新竹。省立行政專科學校(今臺北大學)畢業後,曾任職基隆港務局。後應邀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等校。現已退休,並返臺定居,任教於金門大學、東華大學等校,致力於推廣文學。鄭愁予十四歲開始寫詩,十六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他的詩歌風格可略分為前後期,前期擅長抒情詩,融古典於現代,筆觸輕靈柔美而情懷浪漫,在現代派中獨樹一幟;後期生命體悟更為深刻,風格轉為沉靜、冷肅,感性與知性兼具。曾獲國家文藝獎。著有詩集夢土上、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鄭愁予詩集等。其詩作名句廣為流傳,也被改編為樂曲傳唱。
上圖:少年鄭愁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