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png
上圖:幼年琦君全家福(圖片引自網路)
琦君父親潘鑑宗.png
上圖:琦君父親潘鑒宗(圖片引自網路)
琦君母親葉夢蘭.png
上圖:琦君母親葉夢蘭(圖片引自網路)


琦君、母親、姨娘年表,以及與〈髻〉一文的對照
 

琦君年表1.png

琦君年表2.png

琦君年表3.png



從年表中透露的幾點線索

1.琦君出生到啟蒙,母親年紀已37~41歲,作者對母親年輕美貌的「記憶」,可能投射她對葉夢蘭「理想化的想像」。

2.父親初次帶姨娘回溫州鄉下老宅,正遭逢退下軍職(失業)與中年喪子之痛,在文中未出現任何暗示。而姨娘在北京照顧不周,父親並未怪罪於她,可見對姨娘的專寵。

3.姨娘被帶回老宅才一年,父親再娶三姨太,但文中並無其角色。

4.髻一文描述母親與姨娘的緊張關係,主要集中於民國18年這一年,這年潘家舉家遷往杭州,此時姨娘年僅34歲風華正茂,母親已是49歲即將步入老年,無力接受新的改變,只能以消極不作為來回應。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相較於溫州是繁華都會,名流匯集,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刺激,對母親而言,她從溫州鄉下來到杭州,是失去了她最擅長且可供憑藉的傳統文化舞台,比如文中說母親不必再忙廚房。相反的,代表新環境、新文化的杭州,卻是靈活機動的姨娘的主場,父親帶姨娘出入各種社交場合,也不無另謀東山再起的機會。但身為傳統規範下的母親,無法勝任丈夫所需面對新時代、新環境、與各種人物交際應對的能力,自然也失去她在丈夫事業可扮演的角色,終於讓姨娘奪去在丈夫心中的位置。

5.琦君與姨娘關係的消融,除了父親之死是轉折點,父親一死,姨娘失去她高高在上的權力來源,家庭回歸傳統文化「妻高於妾」的格局,也與父親死前舉家再度遷回老宅養病的「鄉下」有關,母親脫離她不熟悉的新文化,再度回到她熟悉的生活與環境,潘家從此從繁華都會、名流往來的絢爛,再度回歸鄉間家庭生活的平靜,環境的改變促成兩個女人的和解。

6.父親雖疼姨娘,但始終沒有休掉母親的名份,或許從母親家世與父親門戶相當,以及自幼二人是青梅竹馬的情感有關,在父親心中,或許存有對母親默默護持、守住這個家的一份虧欠。


7.在琦君成長過中,「父親的角色」是缺席的,在髻文中他並未負起兒女教養的責任,這與傳統父親在家庭扮演的角色相同。但這父親卻又是牽起整個故事若隱若現的線索,沒有了父親,這個故事也無法鋪陳出來。

8.母親與姨娘耗盡心思爭了一輩子,到頭來都只活了60年就先後離世。反而作為旁觀者的琦君以一種洞悉世情的高度,最終享有高壽。

延伸閱讀:

琦君及其家庭相關照片【影音】

【製表解讀】
本站。


琦君二媽王雪茵.png
上圖:琦君姨娘王雪茵(圖片引自文化部典藏網)
琦君二媽王雪茵.png
上圖:琦君姨娘王雪茵(中)(圖片引自文化部典藏網)
琦君二媽王雪茵.png
上圖:琦君姨娘王雪茵(中)及琦君夫婦(圖片引自文化部典藏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