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png
上圖:劉備(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從劉封的死談起/八州無定宿(選自月旦群英2000-10-27)

劉封(編者註:劉備養子)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益川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初,劉璋進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生因令達并領其眾,留屯江陵。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洗生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遷封為副軍將軍。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達領新城太守,(魏文帝)遣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

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懷集將軍,徙居南陽,儀魏興太守,封員鄉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歎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三國志.蜀書.劉封傳

評論:

劉封遭到賜死並不是因為他有反逆之心,而是在於他「有反逆的能力」。過於『剛猛』,有必要令他自裁嗎?用這種理由賜劉封死,必須負很大的道德責任。因此劉封之死成為馬謖失街亭後史學家又一對於孔明的批判點。不過破格任用馬謖確實是諸葛亮失了計較,持平而論,是沒辦法替孔明提出任何申辯(他自己也認栽)。但之於劉封之死便顯得有些奇怪......為什麼他要背上這個污點向劉備提出意見?

我們先從孔明『對人才的好惡』來切入。諸葛亮一生公忠體國,也要求部屬們效忠盡職,兢兢業業。他常表彰能夠忠勤於職守的官員,以樹立模範。也鼓勵部屬們能給他意見,唯恐自己謀國不周,孔明審思慎行的作風可見一斑。在「前出師表」中規勸後主要常納忠言並「
親賢臣、遠小人」。孔明心目中的賢臣與小人由下或可見端倪。

諸葛亮所中意的是良實、思慮忠純的人。他們能適當的完成工作,肩負責任。對孔明來說是可以託付的人才。孔明的接班人蔣琬,孔明稱讚他:「
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也。」而密表後主指出:「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孔明死後掌管蜀國軍事大權的姜維,孔明與張裔、蔣琬信中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孔明所指定的二號接班人費禕在出使吳國時深受孫權的賞識,稱他是「天下淑德」,感嘆他「不能數來也」。此三人都有「忠」、「賢」的特性,也都能師法諸葛亮的作風,不納餘財,對蜀國的政風有長足的影響。

當我們再回頭檢視劉封的行為時倒也是發現劉封的個性不太謙和,但其罪足不足以致死可就有待商榷了。依勢欺凌孟達一事,不過是兩將不和,陣前常有之事,錯在人事調度的掌控者,劉封不是第一個該打屁股的人。而再看看孟達牆頭草的個性,他一會向劉備投訴不救關羽錯在劉封,沒多久又寫信給劉封請劉封叛蜀投魏,此等人物何足惜之。申儀叛封,使封破走還成都一事乃兵家常事,劉封那是徐晃的對手。那麼不救關羽這事可就足引殺機了吧!不錯!這事的確讓劉備十分不舒服,但劉備可能還是顧及義父子之情而不忍處以極刑。若劉備一心想殺劉封洩恨,諸葛亮犯不著來個「
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的行動了。因此,劉封之死與諸葛亮的諫言有著極大的關連。

不過劉封雖然不是諸葛亮喜歡的賢臣,但與孔明討厭的小人可又相去甚遠,最起碼劉封在死前才感歎:「
恨不用孟子度(孟達)之言!」,在此之前劉封還是效忠劉備所建立的王朝,劉備更因此為之流涕。為何孔明非除之而後快呢?毛病出在劉備收了益州版圖。

劉備得益州並不是以德服之,而是以半軟半硬的訴求收編此地,因此劉備並未完全瓦解其地方武力而是與其達成協議。益州易主後,劉備仍不得已而與益州各大角頭勢力作政治及利益的分配。在實體政治的運作上亦求其荊襄集團的老班底與益州集團的「均權」,避免引起地方派系的不快。

諸葛亮也交出參謀總長的棒子,轉換跑道擔任行政院長。開誠佈公的和緩兩派的波濤(此事孔明確實拿手!)。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稱王上表漢帝,由於是佈之天下的公文,列表的臣屬必需以公認地位的尊卑作排列。劉備政權的核心份子,在列表排名上仍無法排列於前。

劉備入蜀後已經由獨資轉變成合資,不長時間的溝通很難達成相互間的默契(能賣了劉璋,當然也能賣了劉備)。劉封特殊的角色定位與劉禪沒有心機的個性使得孔明產生了預警的心態──在有心派系的哄抬之下,劉封將成為其棋子,造成蜀漢政權從核心處崩解。孔明所謂的「
易世之後終難制御」指的不是劉封,而是一直想使自己獲得更大利益的派系。處事謹慎的諸葛亮可能認為蜀漢不禁如此之勢,在與劉備作意見交換之後賜劉封死,以避免預期的狀況發生。諸葛亮也承擔下了道德的指責與污點。易言之,劉封很不幸地成為政治權衡中的祭品

從現實的層面來看,人生於世多半是逐利而行。糾合團體本來就是要為了加強爭奪的力量與籌碼,「因利而聚的團體必因利而散」是不破的教條,香餌之下的死魚是誰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從結果論來看,白帝托孤的政權交替確實免於旁人話柄,而後諸葛亮時期荊襄集團能主導大權並與益州人士緊密地配合,仍維持蜀漢國祚二十九年。與諸葛亮在後劉備時期的統理有直接的關係。「誠」與「公」才是維繫集團的治本之藥。

陳壽評劉封「處疑嫌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是不是太過於殘酷了呢?


劉封.png
上圖:劉封(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Re:從劉封的死談起/凌雲雕龍(選自月旦群英2000-10-28)

曾有一篇三國隨劄,論及劉封之死,看法有點不一樣,舊文就不再重覆了,位置在http://club.kimo.com.tw/clubs/Sango-Essay。


劉封與孟達的將領不和問題很嚴重,不和到逼反,那麼被欺凌的對象也太可憐了。這是程度問題,曹魏的樂進、李典及張遼素來不和睦,但是曹操派他們到前線去,可沒叫他們互相欺凌,當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時,他們三人還合作聯手抗吳,這種將領不和的徵由,不能「錯在人事調度的掌控者」。

劉封原被劉備封為副軍中郎將,後被封為副軍將軍;孟達原為宜都太守,領將軍職,曾進攻房陵,後來進攻上庸時,派劉封協助。結果前後一共攻降三城,上庸太守申耽、西城太守申儀,房陵太守就算不由孟達兼任,孟達也還擁有宜都太守的官位。雖說漢朝官制的常設中郎將比臨時的將軍職要高,但後來的演變及實際的掌權狀態而言,三國時的將軍之位還是比中郎將要高。再由職稱來看,劉封被冠以「副軍」之名,而孟達是堂堂的太守,與張飛的巴西太守、漢中太守魏延、周瑜的南郡太守及關羽的襄陽太守等,地位上屬於鎮守地方的一員大將。那麼劉封奪取孟達鼓吹,及欺凌逼反,算不算以下犯上呢?

而劉封在死前才感歎不聽孟達的話,孟達曾與劉封有很多對話,其中最後一次對話,也是記載最多的一段話,卻是孟達勸降劉封,要求劉封背蜀降魏。劉封感歎不聽孟達,是否感歎如果當初劉封聽孟達的話背叛劉備投降曹魏呢?

至於孔明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三國時期早期有袁紹及袁術的相爭,後來有袁譚及袁尚相鬥,中期還有劉表的劉琮及劉琦的爭位,後期會不會再加上劉禪及劉封的相爭呢?如果排除其他人的因素,劉封是一個在二十餘歲,就因為氣力過人,以武藝聞名,還有過實際作戰的經驗,與孔明及張飛等人逆江聯軍併肩作戰,屢有勝仗的武將。那麼蜀漢皇帝後主劉禪阿斗要與劉封比較如何?論武藝?論軍事統率?論部隊實力?論作戰經驗?是孰勝孰負呢?


劉備.png
上圖:劉備(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覆凌雲兄的指教......../八州無定宿(選自月旦群英2000-10-29)

在此回應凌雲兄的幾點指教:


一、承君所言:劉封與孟達的將領不和問題已到逼反的地步。這應非一日之寒,怎麼還把他們和在一起?即便攻上庸之時是他倆第一次合作,能搞到這麼不爽也不是十天半個月的事。兩人怎麼就是還在一起!誰不想合力抗敵呢?然而他們已弄到叛的叛、敗的敗。樞握全局的人能擺脫干係嗎?

孟達真的是因為受到欺凌才舉軍叛國嗎?此點不才認為得有所保留。

諸葛丞相是何等英明睿智!連他都不能還孟達一個公道嗎?叛國這種行為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忿恚劉封只是孟達的說辭,懼不救關羽之罪才是他叛蜀投魏主因!我們再看看孟達一生反反覆覆,較之呂布可謂不遑多讓。魏主可曾冷落過他?還不是立刻封他新城太守。結果呢?諸葛亮搧一搧便又想要叛國。以孟達要叛國來推斷事件的嚴重程度是不合常規的。

二、沒錯!劉封以下犯上的罪名是成立的!不才至今沒有任何的文句為劉封脫罪。不才只有說:「劉封不是第一個該打屁股的人」。劉封的屁股當然該打!

三、不才認為劉封應是感嘆孟達勤叛降之事。所以不才提到:「最起碼劉封在死前才感歎:『恨不用孟子度(孟達)之言!』,在此之前劉封還是效忠劉備所建立的王朝」不過提個番外篇,達對封已不爽到這般田地,怎會好心替劉封找活路?難道是騙來殺掉嗎?


四、不才沒有說諸葛亮的行為與顧慮是不對的。而且還提出了個人的看法,並設其時地剖析以提出此事件解釋及集團行為的指標。不才不是來爭論誰對誰錯的!不才個人認為我們之於歷史都是在斷簡殘篇之中再斷章取義。以此來爭論歷史人物的對錯有時是否過於........。個人以為親眼所見之事,有時尚會有所偏差,何況是百年千年前的二手資訊呢?

最後十分高興能得到凌雲兄的指教,也希望今後能多與您交流。


諸葛亮.png
上圖:諸葛亮(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再談劉封/凌雲雕龍(選自月旦群英2000-11-01)

關於人事佈局先前也已經提過,若要怪劉備人事調配劉封與孟達於上庸,不如考慮曹操人事調配李典、樂進與張遼於合淝,前後兩者的將領均不和睦,比較樞握全局的人,劉備與曹操,他們的責任似乎不大。


原意就是想表達劉封無效忠劉備之意,所以劉封死前感歎早聽孟達的話叛變劉備就好了。至於所謂的孟達對劉封不爽,所以不會替劉封找活路,倒不是孟達仁心大發,而是勸降的戰功,足以忘卻從前的不爽。就像徐晃與關羽素有交情,在戰場上相見時,還可共談平生,可是不一會,徐晃就下馬立發命令,有誰得到關羽首級的人,賞千金,害得關羽一時驚慌。這因為國家大事比個人喜惡重要。

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所以一定會有不同的意見,光是事實的真相,都有待商榷了,更何況是對事實的評價?因此,行文的出發點純屬個人主觀表達,不見得完全正確,而是重在意見的交流,互相切磋琢磨,若沒有針鋒相對,也不會砥礪相校。由於在 bbs 出沒多年,也許字裏行間有點尖銳,但沒有惡意,請多見諒。

純粹就事論事,有沒有道理,敬請諸位批評與指教。


劉備.png
上圖:諸葛亮(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三國隨劄──劉封之死/凌雲雕龍(選自月旦群英2000-11-01)

數十篇三國隨劄,均收在此一網頁中:http://club.kimo.com.tw/clubs/Sango-Essay

劉封被劉備賜死,究竟是因為諸葛亮所進讒言的關係?還是罪有應得?很值得深思。


固然劉封剛猛有武藝,氣力過人,萬一劉備去世後,將難有人可以制御,這是事實。若因為顧忌劉封具有反叛的潛在實力,而不是因為劉封開始反叛而治罪,這算是諸葛亮所考慮的著眼點。

劉封身份貴為劉備的養子,關羽潰逃時,曾派人救援,劉封居然見死不救,此點相當可議。雖然托言杯水車薪,但後來居然奪走孟達的勢力,讓孟達率眾投降曹魏。劉封與孟達內鬥很成功,但是救援關羽就另當別論。劉封為副軍中郎將,孟達卻是將軍,劉封侵凌孟達已是以下犯上,再加上見死不救,根本就不尊重視別人的存在。難怪江陵失陷時,所有守臣都失去節義,一百個人都沒有一個人堅持效忠,這正是邦分崩離析的所在。

孟達率領四千人投降曹魏後,曹丕派了征南將軍夏侯尚及右將軍徐晃與孟達共同襲擊劉封,劉封在上庸城被攻陷後逃回成都。其中孟達勸降劉封提到,劉封雖為劉備的養子,但阿斗已經被冊立為太子,就算是親骨肉都會被離疏,何況是螟蛉之子呢?既使是明君也難免不了會受到左右的讒閒,不如降劉封早降,但劉封拒絕不採納。

這也是隱藏的危機,劉封放著原來的羅國不去繼承,卻要入繼劉備當養子,在劉備沒有繼嗣時,養子可繼位沒話說,但是劉備已經冊立太子劉禪時,就不能讓別人會產生瑕想。因為劉封的父親姓寇,母親才是姓劉,而寇氏又擁有羅侯之爵位,劉封本來可以繼承羅國,但是他放棄權利,而甘願作為劉備的養子,其居心叵測。就像劉虞,就算本人沒有自立的打算,袁紹等人卻有陰謀而藉口利用,這點在事情未爆發時,實在很難斷定不可能。

因此劉封就像一顆未爆發的炸彈,從他的出身(放棄羅國的繼承,入繼劉備的養子)就可看出可能動搖蜀漢的國本。而劉禪聰明或愚昧如何並不知道,但是劉封在二十餘歲時就已經以武藝聞名,還能與諸葛亮、張飛等名臣武將並駕其驅,各自率領軍隊分頭進入四川,而且還能各自單獨打勝戰的人。劉封若是起兵反叛,不知有阿斗之稱的劉禪,是否能率領軍隊抵抗?

從劉封與孟達不合,不願救援關羽,又位居劉備養子的身分,除了對劉禪產生威脅外,加上本身又具有戰鬥實力,這種桀驁不馴的態度,若無劉備節制,那麼又有誰能克制呢?有能力能當左右手最好,一但養虎為患,大勢就不妙。諸葛亮對劉封的態度算是小心謹慎,也可認為殺雞儆猴,因為關羽當初若有人救援,可能還不致死。


扶不起的阿斗.jpg
上圖:諸葛亮與劉禪(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三國大本營》
從劉封的死談起
2000-10-27
網址:

https://www.ylib.com/sango/wantword/wantword041.asp
作者:八州無定宿、凌雲雕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