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png
(圖片引自網路)


古文與民主:論國文課綱爭議

最近北一女的國文教師批評現有的國文課綱無恥,爭議核心是顧炎武的「廉恥」一文並未選入課綱。做為研究思想史和道德哲學的中文系教授,我要指出,該老師所要強調的價值,和台灣今天的民主社會並不相容。

顧炎武所說的廉恥,討論的是儒家傳統的「出、處」問題,也就是要不要出來做官的問題。儒家的傳統一方面鼓勵士人出來做官,可以「兼善天下」,一方面又陷入能不能做官是由皇帝決定的窘境。所以又有「窮則獨善其身」、「卷而懷之」這種自我安慰的姿態。在這個傳統裏,主動求官就是一件可恥的事,表示一個人追求當官甚於追求品德的心態。從這樣的標準來看,參加公職選舉應該被批評。這個落差正彰顯出帝制時代的士大夫道德與現今民主制度的根本不同

古文對於理解過去自然重要,畢竟自我的存在就來自於記憶,這也是自我認同的基礎。但過去再怎麼重要,它的重要性還是要取決於怎麼幫助我們去謀畫未來。能用日常生活的語言,去完成與未來生活的銜接,無疑最符合學習成本效益,也可以將節省下來的成本,去鼓勵學習者的自主多元學習。學習文言文可以是一種選擇,是不是最符合學習利益,是一個可以爭辯的議題。正因為這樣,增強爭辯者的思辯能力,以確保我們能有更穩固、健康的民主,就更顯緊要,但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爭辯會以文言文來進行。

該老師針對外界的批評,藉口說民主時代,個人不必為了自己的認同道歉。但即使如此,也不意味著基於自己認同所做出來的行為,就不必受到檢視。納粹比一般人有更強烈的認同,就不用接受檢視嗎?一個人要怎麼利用她選擇的「過去」來構築自己的認同,是個人的事;但以自己的認同為基點來批評別人的認同,則是另一件事更不用說把自己的認同視作更高的道德,而對不同立場的人加以評判帝制中國的士大夫常把對國事謀畫的異議,當作彼此忠奸德性的競爭,在今天看來,就只是公私不分的壞榜樣而已。

民主的競爭,不必像帝制下的士大夫,動不動就引用三四百年前、乃至堯舜時代的道德觀當參考。在民主的時代,我們檢視與當下時刻相關的過去,為了我們的未來而選擇。民主就是為了未來而活,我們固然無法脫離過去的現實來構築我們的認同,卻可以因為謀畫未來,來豐富我們的認同,增加我們生活的動力。能夠向未來許諾,加以實現,就是我們的道德。

古書.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自由評論網》
古文與民主:論國文課綱爭議
2023-12-14
網址: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520647
作者:祝平次
【作者簡介】
祝平次(1962年—),台灣台南縣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之弟,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博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宋明理學、儒家倫理學、台灣思想史、數位人文學。2014年起擔任台灣科技部數位人文學門複審委員,為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成員,不時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新新聞》發表政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