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png
(圖片引自網路)


李商隱與象徵主義

無題詩

李商隱寫過很多無題詩,沒有其他任何一個中國詩人寫過這麼多無題詩。為什麼叫作「無題」?因為他根本不是在敘事。如果不是敘事,題目就不重要,而成為一種象徵。

李商隱似乎有意地要把自己與社會的世俗隔離開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內心情感經歷了一個不可言喻的轉變。之所以說不可言喻,是因為可能世俗道德不能夠了解,最後他決定用孤獨的方式實現自我完成
。這是他對自己生命的一個完成,所以他的孤獨、蒼涼與美麗都是他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中國正統文學是以儒家為尊崇,李商隱這樣的詩人不會受到很大的重視,因為他私情太多,甚至會因此而受到批評。我相信很多人私下裡那麼愛讀李商隱,是因為其實藉著李商隱,我們的私情可以得到部分的滿足與紓解。


李商隱面對自己的私情時非常誠實。這種題材很難寫,因為在正統文化的框架中,通常人民不太敢表達,與一個人相見難、分別難,這樣私人的情感怎麼好意思寫成詩?如果是告別後去衛國戍邊,自然可以寫成一篇文章。這樣一想,就會珍惜李商隱,因為他在研究「文以載道」的時代,竟然寫出「相見時難別亦難」這種關注私情的句子,平衡了「文以載道」忽略的另外一個空間


文學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正因為此,李商隱的私情詩才會有偉大的地位。過去文學史上將他的詩稱為絕情詩,「絕情」這兩個字在我們的文化當中有貶低的意義。一個人好好的,不去談忠孝,而是去寫絕情,其實有瞧不起的意味在裡面。

李商隱的絕情詩中有不少「無題」,好像沒有對象,或者對象不清楚,這就更麻煩了。以前的那些註解非常有趣,有人說他是跟女道士談戀愛,還有人說他是在偷偷跟後宮的宮女談戀愛,到現在都不知道到底是誰。


李商隱為什麼是最好的象徵主義詩人?因為再他的詩歌當中,他把自己轉化成了荷葉,當他看到「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你會發現他講的不是荷葉,而是他自己,這是講他自己的生命曾經有過青春,將要面臨枯萎凋零的滄桑晚年。

李商隱的詩是有革命性的,我用「革命性」,也許大家覺得很不恰當,因為很少人這樣來評論李商隱。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常常忽略有一種革命是觀念的革命。


為什麼當時的人去為李商隱的詩做註解,始終覺得最難?我讀書的時候,跟著已經去世的俞大綱先生讀李商隱的詩,俞大綱先生還是說李商隱的詩最不可解。李商隱的詩有太多的無題,這說明詩人本來就沒有給你題目方面的暗示,你不知道他在寫什麼。

我一直覺得這是李商隱了不起的地方。他所有的暗示都在文字本身,
如果要題目來指導我們讀詩的話,我想已經不是詩了。我一直覺得歷來對李商隱的註解是希望把它扭轉到正統文化裡面的意圖。


傳統的文學史,在面對李商隱的時候似乎一直在找大帽子,不能接受一首詩沒有大帽子,所以覺得他的詩不可解。如果把大帽子拿掉,怎麼會不可解?私情的對象是誰,有那麼重要嗎?

王爾德.png
上圖:王爾德(圖片引自網路)


從敘事中抽離

與李白、杜甫相比,李商隱的詩敘事性更少。李白的〈長干行〉開篇就是「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有一個故事在發展。杜甫的詩敘事性也很強,〈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也是敘事。李商隱的詩最大的特徵是把故事全部抽離荷葉在什麼地方,當時是什麼時間,他都不太界定,對事物是比較抽象的描述。可以說晚唐的詩擺脫了敘事詩的限制


李商隱的風格比較接近「象徵」,象徵主義是借用的西方美學的名稱,特別是指十九世紀末期波特萊爾、魏爾倫、蘭波、王爾德這些作家的創作風格。

王爾德很有名的童話都是採用象徵手法。他曾經寫過,有一個大學生愛上一個女孩,那個女孩要他送一些盛放的紅玫瑰給自己,才答應和他跳舞。可是大學生的花園裡一朵玫瑰也沒有,他哭了起來。哭聲被一隻夜鶯聽到了,它感受到了這個青年男子內心的愛和落寞,決定為他完成這個心願。於是,它把自己的心口貼在玫瑰樹的刺上開始唱歌,鮮血灌注進樹的「血管」,一夜之間,紅玫瑰的花瓣次第開放。在這個故事中,王爾德用象徵主義手法描述了如果用生命去付出,用心血去灌溉, 絕美的奇蹟就會發生,很像李商隱寫的「身在情長在」。第二天,大學生在窗外看到了一朵盛放的紅玫瑰,但他沒有看到底下有一隻夜鶯的屍體。這就是所謂象徵主義的文學,常常用寓言或者典故來書寫個體的生命經驗。(編者註:故事參見:王爾德:夜鶯與玫瑰

我不鼓勵大家去讀那些有關李商隱詩句的註解,越註解離本意越遠。有時候我對學生說,我很喜歡李商隱。他們問讀哪一個版本的註解,我說讀王爾德吧。我覺得王爾德是對李商隱最好的註解,一個在英國,一個在西安,一個在十九世紀,一個在九世紀,可是他們彷彿是同一個人,關注的內容是那麼相似。他們分別用漢語和英語寫作,不同的語言卻有相同的意象,他們都喜歡寫月光,喜歡寫鶯,喜歡寫一些華麗與幻滅之間的交替。


象徵主義常常被形容成萬花筒,裡面的東西其實不多,可是轉動的時候,產生的交錯經驗非常多。象徵主義的美術、文學都是類似於萬花筒的經驗,我們用四個字來形容叫作「錯綜迷離」,不是直接可以註解的,必須用比喻的方法。註解李商隱最好的恐怕是王爾德,直接用王爾德去註解他,恐怕更容易懂。

我們看過的李商隱的這幾首詩,整個背景經驗全部是晚霞、夕陽。好像盛唐時期的詩人看到的都是朝日與月圓,晚唐時期的詩人看到的都是孤星與晚霞。這裡面很明顯寫的是心事,而不是風景

波特萊爾.png
上圖:波特萊爾(圖片引自網路)


用意象代替直接書寫

李商隱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把這些不確定的任務都拿掉了。他就是寫一個狀態,每一個人讀到這句詩,都嚇一跳,說他怎麼在寫我。李商隱在寫所有的人,因為所有人的情感狀態都是這樣。他寫的詩生命裡面的兩難。

私情的基礎是自己,所以李商隱才會用象徵主義的方法去說「
春蠶到死絲方盡」。他看到有人在養蠶,蠶長到一個程度開始吐絲,一直吐一直吐,一直纏繞一直纏繞,把自己包裹在裡面,然後死在裡面。他在講蠶嗎?當然不是,是在講自己只要這個肉身存在,煩惱、情感糾纏就沒有終結。蠟炬成灰淚始乾」,這裡講的是蠟燭嗎?當然也不是,還是在講自己

春蠶到死,蠟炬成灰,其實都是在講詩人自己,與王爾德一樣是意象的投射,所以我認為李商隱是最好的象徵派詩人。象徵派不在意講事件,不在意講誰,在意講生命的狀態,用象徵的方法把生命比喻出來。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是春蠶,都是蠟炬。詩人只是點醒我們生命有這樣一個狀態,我們所愛的,是一個人也好,是一個物也好,或者是一個工作也好,那個生命到底有意義或者沒有意義不是最重要的部分,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燃燒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定講究「文以載道」,就會說蠟炬成灰是因為照亮了別人。李商隱沒有這樣寫,他就是講你自己完成了,是蠟燭自己把淚流完了,照亮不照亮別人,不是他要追求的,他不要這麼功利「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始終無法將李商隱納入進去。「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之所以能感動我們不是因為李商隱,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生命就是這樣的狀態,我們自己被自己感動了。

象徵主義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描述的不是狹隘的情感,而是我們可能在不經意間忽然有所感受。

李白的詩與杜甫的詩意象用得比較少,象徵主義最大的特徵就是用很多意象來闡述,而不是直接書寫

蠶.png
上圖:蠶與蠶繭(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有鹿文化出版,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CD)
(編者註:本文標題編者重訂,內容重組節錄)
網址:

蔣勳《品味唐詩》:李商隱的「無題詩」
極度華麗,極度幻滅----蔣勳《品味唐詩》:晚唐詩是寫給盛唐的華麗輓歌
蔣勳《品味唐詩》: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作者:蔣勳
【作者簡介】
蔣勳,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任《聯合文學》社長,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與東海大學,並擔任東海美術系美術系主任。著有散文、詩作、小說、藝術史、美學論述、有聲書等作品數十種。現任:新竹IC之音電台《美的沈思》節目主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