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金聖歎(1608—1661),本名金人瑞,又名金采,字聖歎,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為人率性而為,恃才傲物,早年醉心佛學,半僧半俗,自命才子,著作不倦,因「哭廟案」判死斬首。

金聖歎曾評點小說《水滸傳》、戲曲《西廂記》及杜甫諸家唐詩,批點綿密細致,深入至一字一句,開創中國文學前所未有文學批評的新模式,樹立小說戲曲評點的新體例,為日後中、日、韓作家所仿效。金聖歎重新修訂的《西廂記》,被公認為最優美的版本,金本《水滸傳》也被視為最有文學價值的版本,其提高通俗文學的地位,主張「六才子書」說,使民間俗文學的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被推崇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金聖歎最大貢獻在於文學批評。明代李贄曾定天下五大奇書。金聖歎受李贄影響,把《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他有意把「六才子書」與提高到與儒家六經相對應,將〈離騷〉比作《易經》,《西廂記》比作《詩經》,《水滸傳》比作《春秋》,又把《史記》比作《左傳》。金聖歎又吸收明代士人評點古文、史書,尤其是八股文的手法,他評點過《水滸傳》、《西廂記》,也評點過唐詩、八股文。過去明代古文與小說戲曲的評點,大多只是在文章妙處打圈點,提醒讀者注意,加上簡單批語。金聖歎則擴充舊有評點之法,綿密有如經書注釋,並勇於改動原文,以「奇」、「妙」等評語自我喝彩,甚至自誇點評無與倫比。他期待讀者透過其評點,學會如何閱讀其他文學作品。他自視為權威,了解甚至超越原作者的思想世界,文學評點的目的不是去尋覓古人原意,而是為了與後人交往,對作品的解讀,無須與作者本意相同,比二十世紀中後期西方開始盛行的「接受理論」、「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整整早了三百年。


金聖歎繼承李贄以王實甫《西廂記》為「古今至文」的說法,盛讚《西廂記》是「天地妙文」,戲曲中有張生與崔鶯鶯幽合的情節,被道學家視為有傷風化的淫書,金聖歎譴責此說,認為男女交合可以描寫,只要作者的意圖不在於「性」,正如《詩經》亦描述男女之情,有問題的是那些批評《西廂記》為淫書的人心存邪念。男女之情出於自然,無日無之,無處不在,以此為題,不能說是淫書。他認為王實甫《西廂記》原本只有四本十六折,第五本的四折是他人續作,全劇應結束於第四本第四折,第五本不但質量遠比前四本低,情節上也畫蛇添足。前四本的所有描寫,已指向崔鶯鶯和張生終成眷屬,根本不必實寫二人成婚。他讚揚《西廂記》言簡意賅,能以寥寥數語揭示人物複雜的心理狀態,善用「烘雲托月」虛寫曲寫的手法,不必直接實寫。雖然劇中崔鶯鶯所唱曲詞比張生、紅娘都來得少,金聖歎卻認為她才是劇中中心人物。但金聖嘆的看法也不無可議之處,如《西廂記》頭一本四折主要描寫張生,崔鶯鶯僅偶然亮相,是因為根據元雜劇慣例,一本四折的主角都應是同一角色;金聖歎卻附會說這是「烘雲托月」的襯托手法,故意不正面寫崔鶯鶯;他對第五本批評嚴厲,或亦有欠公允。

金聖歎評點《西廂記》的方式與《水滸傳》相似,先以兩篇序說明其意圖,接著是八十一條「讀《西廂記》法」,劇中每一折前都有一組總論,綜論該折的主題和優點,每一折又分許多小節,每節後都有一段短文,解釋該節的內容;字句間亦有許多批語。他借用分析詩歌的「分解」手法,把每一折分成幾個小節,手法巧妙。《西廂記》評點風格較《水滸傳》從容平靜,含蓄收斂,少了憤世嫉俗的言論,多了輕鬆活潑的禪理。金聖歎對《西廂》讀法,極重視「夢」與「覺」的關係,以及心理描寫的深度,評語有啟發性,雖然有時牽引佛家說法,亦有文不對題,過於穿鑿附會而流於外行。

金聖歎多處修改刪去《西廂記》原文,亦改動劇幕,使張生和崔鶯鶯的言談舉止,更合乎其出身背景,曲詞則改動甚微,偶爾擅加修改,以致違反韻律。純粹從文學角度來看,金本雖然比舊本優勝,簡潔精練,但他卻忽略了戲曲演唱和表演方面的技巧,格律上有欠妥當,劇作家李漁批評他於戲曲是外行,不明白戲曲的特質。


金聖歎的評本大受歡迎,流傳日廣,身後書商常以金聖嘆的名義出版其他著作,都題為「才子書」。金本《水滸傳》和《西廂記》長期以來都是二書最流行的版本,金本《水滸傳》甚至取代所有舊本,三百年來,人們根本不知道金本之前《水滸傳》尚有其他版本,金本《水滸傳》文字精練,結構緊湊,人物性格更有個性,更適合閱讀。金聖歎的評點,對後人產生巨大影響,成為倣效模範。

中國的小說批評,以李贄開其端,由金聖歎發揚和推廣,小說評點的方式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毛宗崗則借金聖歎之名偽撰序文讚揚《三國演義》,稱之為「第一才子書」。脂硯齋批點《紅樓夢》,亦模倣金聖歎,脂批列舉的一些寫作技巧,如「烘雲托月」、「橫雲斷嶺」、「草蛇灰線」等法,都直接源自金批。金聖歎首創以禪理評點戲曲,戲曲方面,金聖歎「欲不害情」的觀點,與李漁看法相似,有助釐清愛情劇的本質,使清初以後的才子佳人劇描寫人物更鮮活真實。

詩評方面,金聖歎密友徐增《說唐詩》受其強烈影響,承繼他的詩歌「分解」說,並以作品的起承轉合為評價標準。金聖歎的乩語亦影響清代士人,寫出許多感人篇章,成為士人一時佳話。曹雪芹《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有取於葉小鸞;金聖歎虛構「無葉堂」,為聰穎靈慧的早逝女子聚會之處,則可能啟發創作大觀園的靈感。明末清初以來諸多文學作品,或多或少都可發現其與金聖歎評本的關聯,可見其深遠的影響力。

金聖歎《西廂記》序共有二篇,均放於書首。二篇分別是:序一〈慟哭古人〉;序二〈留贈後人〉,前者哲學性強,可視為金聖嘆思想的寫照,全文充滿悲涼之感,可單獨研讀;後者則以層層剝削之法,說明其評點《西廂記》的動機緣由。以下所錄為序二〈留贈後人〉。

延伸閱讀:

孤獨的自白----金聖嘆:西廂記序一:慟哭古人(原文+翻譯)

金聖嘆西廂記序.png
上圖:金聖嘆.西廂記序一(圖片引自網路)


西廂記 序二曰留贈後人

前乎我者為古人,後乎我者為後人。古人之與後人,則皆同乎?曰:皆同。古之人不見我,後之人亦不見我。既以皆不見則皆屬無親,是以謂之皆同也。然而我又忽然念之:古之人不見我矣,我乃無日而不思之;後之人亦不見我,我則殊未嘗思之。
觀於我之無日不思古人,則知後之人之思我必也。觀於我之未嘗或一思及後人,則知古之人之不我思。此其明驗也,則古人與後人又不皆同。蓋古之人,非唯不見,又復不思,是則真可謂之無親。夫後之人雖不見我,而大思我,此真後人之情也,如之何謂之無親也?是不可以無所贈之。而我則將如之何其贈之?

後之人必好讀書。讀書者必仗光明。光明者,照耀其書所以得讀者也。我請得為光明以照耀其書而以為贈之,則如日月天既有之。而我又不能其身謂之膏油也,可奈何!

後之人既好讀書,讀書者必好友生。友生者,忽然而來,忽然而去;忽然而不來,忽然而不去。此讀書而喜,則此讀之令彼聽之;此讀書而疑,則彼讀之令此聽之。既而并讀之,并聽之;既而并坐不獨,又大歡笑之者也。我請得為友生,并坐、并讀、并聽、并笑而為之贈之,則如我之在時,後人既未及來,至於後人來時,我又不復還在也,可奈何!

後之人既好讀書,有好友生,則必好彼名山大河,奇樹妙花。名山大河,奇樹妙花者,其胸中所讀之萬卷之書之副本也。於讀書之時,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對奇樹,如拈妙花焉。於入名山,泛大河,對奇樹,拈妙花之時,如又讀其胸中之書焉。

後之人既好讀書,又好友生,則必好於好香、好茶、好酒、好藥。好香、好茶、好酒、好藥者,讀書之暇,隨意消息,用以宣導沉滯、發越清明、鼓蕩中和、補助榮華之必資也。我請得化身百億,既為名山大河,奇樹妙花,又為好香、好茶、好酒、好藥,而以為贈之,則如我自化身於後人之前。而後人乃初不知其為我所化也,可奈何!

後之人既好讀書,則又好其知心青衣。知心青衣者,所以霜晨雨夜侍立於側,異身同室,并性其住者也。我請得轉我後身便為知心青衣,晨霜雨夜侍立於側而以為贈之。則如可以鼠肝,又可以蟲臂。偉哉造化!且不知彼將我其奚適也,可奈何!

無已,則請有説於此,擇世間之一物,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者。擇世間之一物,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而世至今猶未能知之,而我適能盡智竭力,絲毫可以得當於其間者。

夫世間之一物,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者,則必書也。夫世間之書,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而世至今猶未能知之者,則必書中之《西厢記》也。夫世間之書,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而世至今又未能知之,而我適能盡智竭力,絲毫可以得當其間者,則必我次日之所批之《西廂記》也。夫我此日所批之《西廂記》,我則真為後之人思我而我以贈之,故不得已而出於斯也。我真不知作《西廂記》者之初心,其果如是其果不如是也。設其果如是,謂之今日始見《西廂記》可;設其果不如是謂之前日久見《西廂記》,今日又彆見聖嘆《西廂記》可。總之,我自欲與後人少作周旋,我實何曾為彼古人致其矻矻之力也哉!

【文章出處】
《西廂記》
序二曰:留贈後人
原作者:金人瑞(金聖嘆)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前乎我者為古人,後乎我者為後人。
譯文:
在我之前的是古人,在我之後的是後人。


古人之與後人,則皆同乎?曰:皆同。
譯文:
古人與後人,它們是否都一樣?我說:都一樣。

古之人不見我,後之人亦不見我。既以皆不見則皆屬無親,是以謂之皆同也。
譯文:
古人不認識我,後人也不認識我。既然都不認識,那麼他們都屬於陌生人,所以說他們是一樣的。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二)

然而我又忽然念之:古之人不見我矣,我乃無日而不思之;後之人亦不見我,我則殊未嘗思之。
譯文:

但是我又突然想到:古人不認識我,我卻每天都在思考古人;後人也不認識我,我卻很少思考後人。

觀於我之無日不思古人,則知後之人之思我必也。
譯文:
從我每天都在思考古人這一點來看,我知道後人肯定也在思考我。

觀於我之未嘗或一思及後人,則知古之人之不我思。
譯文:
從我很少或從未思考過後人這一點來看,我知道古人並沒有思考過我。

此其明驗也,則古人與後人又不皆同。
譯文:
這是明確的驗證,所以古人與後人又並非都一樣。

蓋古之人,非唯不見,又復不思,是則真可謂之無親。
譯文:
因為古人不僅不認識,也不思考,所以真可稱之為陌生人。


夫後之人雖不見我,而大思我,此真後人之情也,如之何謂之無親也?
譯文:
然而後人雖然不認識我,卻非常思念我,這正是後人的情感,怎麼能說他們是陌生人呢?

是不可以無所贈之。而我則將如之何其贈之?
譯文:

他們不能沒有所贈送的。那我又該如何贈送呢?

西廂記.png
上圖:董解元.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三)

後之人必好讀書。讀書者必仗光明。光明者,照耀其書所以得讀者也。
譯文:
後人必然喜歡讀書。讀書的人必然仗著光明。光明,是照亮書本使人能夠閱讀的東西。

我請得為光明以照耀其書而以為贈之,則如日月天既有之。
譯文:
我請求可以成為光明,照亮書本並將它作為贈送,就像日月和天空一樣。

而我又不能其身謂之膏油也,可奈何!
譯文:
然而我又不能稱之為膏油,這該怎麼辦?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四)

後之人既好讀書,讀書者必好友生。
譯文:
後人既然喜歡讀書,讀書的人必然喜歡交朋友。

友生者,忽然而來,忽然而去;忽然而不來,忽然而不去。
譯文:
交朋友是突然出現,突然離去;突然不來,突然不走。

此讀書而喜,則此讀之令彼聽之;此讀書而疑,則彼讀之令此聽之。
譯文:
當讀書的人喜歡時,他讀的讓對方聽;當讀書的人有疑問時,對方讀的讓他聽。

既而并讀之,并聽之;既而并坐不獨,又大歡笑之者也。
譯文:
然後一起讀,一起聽;然後一起坐著,又一起大笑。

我請得為友生,并坐、并讀、并聽、并笑而為之贈之,則如我之在時,後人既未及來,至於後人來時,我又不復還在也,可奈何!
譯文:
我請求可以成為朋友,一起坐著、一起讀、一起聽、一起笑,並將它作為贈送,就像在我存在的時候,後人還未來到,到了後人來時,我又不再存在一樣,這該怎麼辦?


西廂記.png
上圖:王實甫.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五)

後之人既好讀書,有好友生,則必好彼名山大河,奇樹妙花。
譯文:
後人既然喜歡讀書,又喜歡交朋友,那麼必然喜歡名山大河、奇樹妙花。

名山大河,奇樹妙花者,其胸中所讀之萬卷之書之副本也。
譯文:
名山大河、奇樹妙花,是他們心中讀過萬卷書的副本。

於讀書之時,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對奇樹,如拈妙花焉。
譯文:
在讀書的時候,就像進入名山,漂浮在大河上,對著奇樹,摘取美麗的花朵。


於入名山,泛大河,對奇樹,拈妙花之時,如又讀其胸中之書焉。
譯文:
在進入名山、漂浮在大河上、對著奇樹、摘取美麗花朵的時候,又再讀他們心中的書。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六)

後之人既好讀書,又好友生,則必好於好香、好茶、好酒、好藥。好香、好茶、好酒、好藥者,讀書之暇,隨意消息,用以宣導沉滯、發越清明、鼓蕩中和、補助榮華之必資也。
譯文:
後人既然喜歡讀書,又喜歡交朋友,那麼必然喜歡香味、茶、酒、藥。香味、茶、酒、藥,在讀書的空閒時光,隨意享受,用來激發沉悶、增強清明、鼓舞中和、補充榮華所需的資源。

我請得化身百億,既為名山大河,奇樹妙花,又為好香、好茶、好酒、好藥,而以為贈之,則如我自化身於後人之前。
譯文:
我請求可以化身億萬,既是名山大河、奇樹妙花,又是香味、茶、酒、藥,並將它作為贈送,就像我自己在後人面前化身一樣。


而後人乃初不知其為我所化也,可奈何!
譯文:
而後人卻初次不知道它是我化身的,這該怎麼辦?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七)

後之人既好讀書,則又好其知心青衣。知心青衣者,所以霜晨雨夜侍立於側,異身同室,并性其住者也。
譯文:
後人既然喜歡讀書,又喜歡知心朋友。知心朋友是在寒霜、晨雨、夜晚中侍立在身邊,與他共同生活,並彼此瞭解對方的人。

我請得轉我後身便為知心青衣,晨霜雨夜侍立於側而以為贈之。
譯文:
我請求可以化身為後人的知心朋友,寒霜、晨雨、夜晚侍立在身邊,並將它作為贈送。

則如可以鼠肝,又可以蟲臂。偉哉造化!且不知彼將我其奚適也,可奈何!
譯文:
那麼就像可以有老鼠的肝臟,又可以有蟲臂一樣。多麼偉大的造化!然而我不知道它將如何利用我,這該怎麼辦?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八)

無已,則請有説於此,擇世間之一物,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者。
譯文:
沒有辦法,那就請你在這裡說說看,選擇世間一樣東西,它的力量必定能傳至後世。

擇世間之一物,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而世至今猶未能知之,而我適能盡智竭力,絲毫可以得當於其間者。
譯文:
選擇世間一樣東西,它的力量必定能傳至後世,而至今世人還未能知道,而我恰好能盡知識和力量,絲毫可以勝任其中的人。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九)

夫世間之一物,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者,則必書也。
譯文:
在世間中,有一種東西,它的力量必能傳至後世,那一定是書。

夫世間之書,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而世至今猶未能知之者,則必書中之《西厢記》也。
譯文:
在世間的書中,有一本書,它的力量必能傳至後世,而至今世人還未能理解的,那一定是《西廂記》這本書。

夫世間之書,其力必能至於後世,而世至今又未能知之,而我適能盡智竭力,絲毫可以得當其間者,則必我次日之所批之《西廂記》也。
譯文:
在世間的書中,有一本書,它的力量必能傳至後世,而至今世人還未能理解,而我恰好能盡知識和力量,絲毫可以勝任其中,那一定是我逐日所批註的《西廂記》。

夫我此日所批之《西廂記》,我則真為後之人思我而我以贈之,故不得已而出於斯也。
譯文:
今天我批註的《西廂記》,我真心為後人思考我而贈送它,所以不得已才寫下這些話。

我真不知作《西廂記》者之初心,其果如是其果不如是也。
譯文:
我真不知道寫《西廂記》的人當初的初衷,它果然如此或者果然不如此。

設其果如是,謂之今日始見《西廂記》可;設其果不如是謂之前日久見《西廂記》,今日又彆見聖嘆《西廂記》可。
譯文:
如果果然如此,我們可以說今天才開始認識《西廂記》;如果果然不如此,我們可以說早就熟悉《西廂記》,但今天又重新體味它的聖妙之處。

總之,我自欲與後人少作周旋,我實何曾為彼古人致其矻矻之力也哉!
譯文:

總之,我自己希望與後人稍有交集,我實在沒有像古人那樣,付出過辛勤的努力啊!

西廂記.png
上圖:西廂記(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