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章選自《孟子.盡心上》,言「尊德樂義」與「窮(不得志)達(得志)進退之道」,本文為《孟子》名篇,也是儒家討論知識分子面對窮達之際,如何進退自處的重要論述。
宋句踐性好遊說以求名聲,在這過程中,一旦所求而得,便得意志肆;如若求不得,便不免失意怨尤。故孟子教導其「自足無求之道」。
如何能自足無求?孟子提出「尊德樂義」:所謂「尊德」,「德」謂所得之善,「尊」則有以自重,不欣羨爵祿富貴之榮;所謂「樂義」,「義」謂所守之正,「樂」則有以自安,而不徇私受外物之誘。人若能「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自得無欲):人知也囂囂,人不知也囂囂。此孟子教導其「自足無求之道」,不管懷有才華是否為人所知、所賞識,均能不驕、不淫、不餒、不屈。
由「人知也囂囂」、「人不知也囂囂」繼續延伸,則為面對窮達賤貴的進退之道:能在達時功業加諸於民,使人人蒙受其澤,不得志時亦可獨善其身,自得其樂,能悠遊自在。
全文以窮、達兩條線索對舉,而以「尊德樂義」、「囂囂」綰合:
不得志:人不知=窮=不失義=士得己焉=修身見於世=獨善其身
得志:人知=達=不離道=民不失望焉=澤加於民=兼善天下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所加。
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文章出處】
《孟子》
〈盡心上〉
原作者:孟軻
註釋翻譯
孟子謂宋句踐 (宋句踐,人名,姓宋,名句踐,戰國遊說之士。句,音ㄍㄡ)曰:「子(你)好遊(遊說)乎?吾語(音ㄩˋ,告訴)子(你)遊(遊說)。
譯文:
孟子對宋句踐說:「你喜歡遊說諸侯嗎?我和你談談遊說的道理。
人知之,亦(也)囂囂(自得無欲之貌),人不知,亦(也)囂囂(自得無欲之貌)。」
譯文:
人家知道你的才華,固然可以悠然自得,人家不知道你的才華,也要悠然自得。」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自得無欲之貌)矣?」
譯文:
宋句踐說:「怎樣才可以悠然自得呢?」
曰:「尊德(德,謂所得之善,尊之則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榮)樂義(義,謂所守之正,樂之則有以自安,而不徇乎外物之誘),則可以囂囂(自得無欲之貌)矣。
譯文:
孟子說:「尊重德行,樂於道義,就可以悠然自得了。
故士窮不失義,達(顯達)不離道。
譯文:
所以士人困窮時不失義理,顯達了不離正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得己之本性,即保持自己的善性)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失去期望)焉。
譯文:
窮困時不失義理,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善性;顯達了不背離正道,所以人民也就不會對他失望。
古之人,得志,澤(恩惠)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音ㄒㄧㄢˋ,通「現」)於世。
譯文:
古時候的人,得志時,恩惠加到人民身上;不得志,修養自身以顯揚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使天下同歸於善)。」
譯文:
在窮困時,就獨自修養自身;顯達時,就兼善天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