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京都.金閣寺.舍利殿
三島由紀夫佳作《金閣寺》:溝口與金閣寺愛恨糾葛的一生
日本除了有獲得諾獎的川端康成(1899-1972)以及與諾獎陪跑的村上春樹(1949—-)外,還有在二者之間的大作家三島由紀夫(1925-1970)。他是日本當代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作家,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他的作品既有日本文學一貫的細膩柔情,也有日本作家身上少見的暴力、鮮血與黑暗。他曾說:「我心之所向是死亡、黑夜和鮮血。」而《金閣寺》正是三島由紀夫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把他「追求美,又毀滅美」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說以經過二戰洗禮卻被人為燒毀的金閣寺為創作背景,小說中虛構了一個名叫溝口的和尚,以他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
在父親的影響下,溝口對還未見過的金閣寺產生了幻想和憧憬,後來他從鄉下來到金閣寺生活,度過了中學和大學時期。在此期間,他遇到了一些人,經歷了戰爭對人帶來的影響,而金閣寺始終如一個見證者,又像一個干預者,不斷影響著溝口的內心。最終,溝口無法忍受對金閣寺之美的嫉恨之情,絕望之餘,他毅然將金閣寺付之一炬。
小說的看點在於衝突,而《金閣寺》中的衝突雙方就是溝口與金閣寺。這時就會有疑惑,金閣寺又不是人,沒有行為能力,怎麼能構成衝突的另一方呢。《金閣寺》這部小說,就像一個暗戀者的自白書,這個暗戀者就是溝口,而暗戀的對象則是金閣寺。溝口默默欣賞著金閣寺的美,幻想著與它相處的種種情節,而金閣寺就像多數被暗戀的人一樣,對一切毫不知情,甚至從來沒跟溝口有過真實接觸,但它卻實實在在影響了溝口的命運。
這不就是一個暗戀者的心態嗎?雖然對方什麼都沒做,但你的世界早就被它攪動得翻天覆地。而暗戀的結果有很多種,溝口則選擇了最極致的一種,不能擁有,便將它親手毀滅。
金閣寺的毀滅之路,同樣也是溝口個人情感的毀滅之路。小說以時間順序展開,溝口和金閣的關係總共經歷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就很像一段失敗的戀愛關係會經歷的過程:心動期、磨合期、衝突期和決裂期。(編按:將《金閣寺》溝口與金閣關係以戀愛歷程關係說明,應小心避免硬套入理論框架內)
01.想像之中的完美──心動期
溝口與父親同樣是和尚,他的命運早已被安排好,父母希望他當上金閣寺的住持。由於口吃,他無法向世界表達自己,世界也沒法接納。他口吃和家族傳承,使得當和尚是他唯一的人生道路,而遁入空門,也代表了他註定不可能真正融入這個世界。
口吃反倒讓他從小就對美產生了強烈的渴望和更敏銳的感知力。一方面他追求美,一方面又認為完美是一種威脅。在完美面前,所有不完美的東西會被映襯得更加醜陋。
父親稱「人世間再沒有比金閣寺更美的東西了。」溝口也認同這一點,以後無論見到什麼美好的事物,他都會聯想起金閣寺,並用「像金閣寺一樣美」來形容它們。即使金閣寺仍舊停留在他的幻想中。想像高過了現實,這也為他日後的思想和行為,奠定了一個基調。
溝口喜歡上一個叫有為子的美麗姑娘,有為子的出現,是溝口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美。溝口對有為子的感覺飄忽不定,一開始覺得她高高在上;在得知她出賣情人以後,又感覺姑娘似乎瞬間降到了與自己同樣的位置;而姑娘被殺死後,又一下把姑娘的形象又拉回到原來的高度,溝口彷彿感到了姑娘的背叛。
溝口從頭到尾都在編織著自己與姑娘的愛情之夢,這種關係上的時遠時近,也是溝口因為自卑而不斷尋找的心理平衡。
金閣寺如有為子一般始終高高在上,如理想一樣遙遠且美麗。並且,讓溝口心動的,是他幻想中的金閣寺,而非真實存在的那個金閣寺。
02.距離產生美──磨合期
當一個人終於有機會與夢中情人近距離接觸的時候,這段時期是最微妙而且患得患失的。在見到了真正的金閣寺以後,溝口內心卻是失望的,他說道:「豈止不美,甚至給人一種不調和、不穩定的感覺。所謂美,難道竟是這樣不美的東西嗎?」神秘感往往給人最大的想像空間。一旦神秘感消失,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並且,當我們為想像的事物投注了極大的情感以後,就很難接受它真實的樣貌了。
離開金閣寺後,在給父親的信中,他寫道:「你說人世間最美的東西是金閣寺,這是真的。」這與戀愛關係中,距離產生美是一樣的。儘管現實與自己的想像存在落差,但分別之後,距離彌補了一切的不美好,反倒讓這段關係變得更加令人迷戀。
後來溝口在寺廟裡安身立命。每天生活在金閣寺裡,這是物理距離上的拉近,但心理上,金閣寺與他依然遙遠。但心理上的距離,怎麼會有了被拉近的可能呢?戰爭似乎給了溝口最好的契機。
二戰最後的階段。在戰敗的陰影籠罩下,人們終日惶惶,溝口心裡也有不安,但與其他人不同,他想的是他與金閣寺是否會被一同毀滅。戰爭使得金閣寺有了被毀滅的可能性,同樣將金閣寺拉下了神壇,變成了可以被摧毀的俗世的東西。溝口終於感受到了金閣寺的脆弱性,如同他感到有為子與自己的距離拉近了一樣。
戰爭結束,但金閣寺卻沒有被毀滅。但對於溝口來說這並不是好事,因為他感覺與金閣寺的關係又斷絕了。如同當年和有為子的關係一樣,金閣寺一度與自己如此靠近,但最後又回到遙不可及的位置,溝口再一次感受到背叛的滋味。
第二階段就像是戀愛中的磨合期,從遙不可及,到物理距離被拉近。此時暗戀的一方又開始渴望心理距離上的拉近,而期待落空以後的失望讓人無法接受。這段時期裡,有相處的甜蜜,但又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03.時間久了,就淡了──衝突期
當感情關係進入到這個階段,除了矛盾升級以外,人的精神狀態也會發生改變,人性中的惡,也會慢慢被放大。小說中有兩個對溝口來說是重要的人物。
鶴川。他代表著光明的一面,單純善良,毫不介意溝口的口吃。這樣的溫情,對溝口來說有著淨化的作用,消解了溝口的醜陋與惡意,同時也成了溝口同光明世界連接的細線,這份友誼讓溝口感到久違的光明與溫暖。
柏木。他代表了極致的黑暗與墮落。他玩弄女性的情感,甚至出手傷人,種種行為彷彿在向世人昭告,他才是那個拒絕世界的人。溝口與鶴川、柏木這三個人物之間的形象定位非常巧妙,鶴川象徵著光明、柏木象徵著黑暗,那麼溝口則是徘徊在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溝口選擇靠近柏木而遠離鶴川,這是他選擇墮落的開始。
鶴川的意外死亡對溝口來說是沉重的打擊。從此他的世界沒有了光明,充斥著無盡的黑暗。之後溝口變得更加消沉,以至於住持對他很是失望,最後決定徹底放棄溝口,溝口在寺廟裡已經毫無前途和希望可言。
溝口卻將髒水潑向金閣寺。他說「金閣寺總是出現在女人和我之間、人生和我之間。我的手一觸及想抓住的東西,那東西就立即變成灰,展望也完全變化成沙漠。」
溝口感到外部世界再次嚴厲拒絕了自己。他凝望著大海,感受到蠻荒與蕭瑟的力量,這股力量似乎給了他一種啟示,一個堅定而可怕的念頭,從他的口中說來出來,他說,「我必須燒掉金閣寺。」
金閣寺在溝口心裡是外部世界美的象徵、秩序的體現,代表了既定存在的這個社會。溝口把自己與社會的矛盾轉化為自己與金閣寺的矛盾,所以燒毀金閣寺,是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好像只有金閣寺毀滅了,讓他產生痛苦的這個世界才能徹底停轉。溝口因愛生恨,終於產生了要毀滅戀愛對象的念頭: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如他自己所說「假如金閣寺不毀滅,世界會永遠壓在我的頭上。」
04.破鏡不能重圓,矛盾不可調和──決裂期
當感情因矛盾升級到一定程度,人們會想辦法來做個了結,對溝口來說,燒毀金閣寺就是最好的了結。
當得知鶴川與柏木的私交更好時,鶴川善良與光明的形象就此崩塌,溝口感到一種毀滅感,也許這世上從來就不曾有過光明與溫暖,黑暗和痛苦才是唯一的真相。於是溝口決定燒毀金閣寺。
在火光沖天的場景中,金閣寺與大火融為一體,反倒產生了一種更為震撼的美,溝口再一次感受到金閣寺美的力量。金閣寺彷彿在大火中完成了現實與想像的統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這種力量,給了溝口無限的壓力,他費盡心思想要摧毀的事物,原來是無法被毀滅的存在,反倒由於實體的消亡,而達到了精神上的永恆,所以他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
最後溝口點燃了一根香菸,像一個人幹完一件事情,他想:我要活下去。
《金閣寺》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淋漓盡致,中間沒有氣弱的地方。三島通過對金閣寺之美的極致表達,也讓人們對這座建築充滿了懷念和讚美之情,這部小說,也可以看作是對金閣寺最盛大的祭奠和禮讚。
三島對純粹有著近乎偏執的愛,他把最完美的詞彙留給了作品中最純粹的人物,又抱著近乎自我毀滅的決心,將他們一個個推向毀滅的深淵。
以物喻人,金閣寺彷彿溝口的戀人,又彷彿是他同外部世界溝通的媒介。
上圖:京都.金閣寺.舍利殿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三島由紀夫佳作《金閣寺》:溝口與金閣寺愛恨糾葛的一生〉
2019-11-29
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k4kgmov.html
作者:不詳
- Jul 14 Thu 2022 20:47
▲三島由紀夫佳作《金閣寺》:溝口與金閣寺愛恨糾葛的一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