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png


《金閣寺》這本書和它的作者(初版序)

金閣寺是日本的著名古蹟,位於日本古都京都市,原名鹿苑寺,因為牆、柱、勾欄上均貼上一層金箔,金光燦爛,故亦稱為金閣寺。

這所古寺是公元一三九七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所建,歷年來已燒燬多次,一九五O年復遭一年輕僧侶縱火焚燬,五年後才重建成功。

那個縱火的青年僧侶被捕後曾說:「我對金閣的美,感到嫉妒,所以把它燒掉了。」三島由紀夫從這個事件,也從這句話得到了啟示,寫成了這部震驚世界文壇的巨著「金閣寺」。

這部作品,藉書中主人公「我」,來推展一種屬於心理的戲劇。除了「我」之外,尚有「我」的同學鶴川、柏木,「我」的初戀女有為子,還有金閣寺的住持等人,不過這幾個腳色並不是與「我」對立的。尤其鶴川,是「我」的「充滿誤解的解說者」,「我」的黑暗陰鬱的思想,由鶴川改變成「陽畫」,使「我」藉此與實在的人生溝通。

柏木可以說是影響「我」最大的人了。祇因「我」邂逅了柏木,「我」內心裡的一種憎恨才會意識化,以致造成「我」的可怕的破壞性。這其間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書中所謂「南泉斬貓」的一段插曲看出其端倪。

本書的衝突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而是「我」的觀念裡頭的「現實的金閣」與「心象的金閣」之間的,祇因「我」的觀念裡有這對立的兩種意識,更加上鶴川與柏木的從旁推波助瀾,所以展開了一場屬於心理的動人悲劇。我們似乎無妨說,三島所要追求的也就是人生與美的衝突,或者說野心與夢想的對立,意志與幻想的衝擊了。

作者三島由紀夫可以說是日本戰後出現的最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作家,一九四七年,畢業於東京帝大法學部法律科,二十三歲時曾入大藏省為官吏,但半年就退職,此後即專心從事寫作。

三島十三歲即有習作在校刊上發表,十五歲時寫了不少詩,十六至十八歲寫了多篇短篇小說,二十一歲時的一篇作品「煙草」獲川端康成賞識,在文學刊物發表,這是三島正式躍現文壇的開始。

此後二十年間,三島寫了十六部長篇,三十多齣劇本,其他短篇小說、散文、遊記、評論等不計其數。最近新潮社印行了三島的全集,共五巨冊,將近六百萬言。這兒譯出的「金閣寺」是公認的代表作,一九五六年問世以來,銷數接近百萬大關,並被譯為十二種外國文字,六六年以後屢為諾貝爾獎候選人,雖被川端捷足先登,但他在世界文壇的榮譽,可以和川端等量齊觀,若干年後諾貝爾獎仍然會落到三島頭上,這大概是可以斷言的。


鍾肇政.png
上圖:鍾肇政


【文章出處】
《金閣寺》(大地出版)
《金閣寺》這本書和它的作者(初版序)
作者:鍾肇政
【作者簡介】

鍾肇政(1925年1月20日-2020年5月16日),台灣小說作家,台籍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桃園市龍潭區九座寮,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因聽力障礙輟學。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曾獲中國文藝獎章小說創作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文化獎,頒贈二等景星勳章、二等卿雲勳章,獲獎之多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2015年榮獲台灣大學頒發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獎章,被譽為台灣文學之母、客家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