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jpg


由豐子愷的〈漸〉想到「忽」:人生在世,忽然而已

配合課程:漸、蘭亭集序、項脊軒志

豐子愷先生寫過一篇散文〈漸〉,說人生是不知不覺地漸進的,讓人不察其進行的痕跡,也正是因爲這「漸」,不至於使人感到無常而不樂爲人。他認爲人生即是由「漸」維持的。此等人生況味,讓我先是心中一驚,繼而深爲認同。因爲「漸」是正在進行的一種狀態,我們很多人身處其中而不能覺察,一經他人道出,自我思索一番便覺得果真如是。不過,我又很自然地想到了與「漸」在字義上相對應的「忽」


我們通常都不覺得「漸」,而總是感嘆「忽」。因爲前者是共時的,後者是過去時的。我們總是會在當下回顧過去,爲時異事殊、物是人非的變化而感到恍惚。但這變化也多是漸變,可知「忽」並非絕對與「漸」相對,而是「漸」的結果。譬如種植一棵果樹,天天爲它施肥澆水,會不覺其日漸長大,等它結出了果子,就會感嘆從種植到結果竟是如此之快。但這「忽然」結果,正是日漸的作用,只是讓人難以覺察罷了。

 

「忽」,應該是關於快的感受,愈短促愈讓人覺得「忽」。孔子曾經面對著河流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過去的時間就像河水一樣,晝夜不息地奔流。《莊子.知北游》中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生有多短暫呢?就像白馬從縫隙之間閃過,忽然就結束了。儘管儒道兩家的人生觀不盡相同,但他們都認爲人生是倏忽而逝的。


不過,短促與否也並非可以拿什麼來衡量,而只是一種心理感受。漸變的結果讓我們覺得恍惚,去回憶過去,然而記憶是會遺失的,往事並非都會歷歷在目。我們的回憶裡出現了一些空洞,而空洞是可以一眼望穿的。於是,「漸」便成了「忽」。說到這裡,我想起波蘭詩人米沃什的一首詩〈窗〉:

黎明時我向窗外瞭望,
見棵年輕的蘋果樹沐著曙光。
又一個黎明我望著窗外,
蘋果樹已經是果實纍纍。
可能過去了許多歲月,
睡夢裡出現過什麼,我再也記不起。

(陳敬容 譯)

這首〈窗〉,可以佐證詩歌也是時間的藝術。詩人兩次在黎明時分望向窗外,看到蘋果樹由「年輕」變得「果實纍纍」,於是突然感到了許多歲月的流逝,但是什麼也記不起來了,感覺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但真的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嗎?蘋果樹的確是變得「果實纍纍」了啊。蘋果樹的結果自然是漸漸的,但詩人把它由無果到結果的過程凝縮在短短四句詩中,並且用了復沓的句式,這就把「漸」變成了「忽」,突出了恍惚之感。

米沃什詩中的「蘋果樹」是一個象徵,推而廣之,我們人生中的種種變化都和它一樣。我們忽然覺察出了變化,卻又無法追尋漸變的過程。所以,詩人這種悵惘的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

記憶丟失造成的空洞,會讓人悵然若失、倍感恍惚。故地重遊時,當下與記憶的出入,亦如此。歸有光散文〈項脊軒志〉的結尾一句十分感人,令人唏噓不已:「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他清楚地記得這棵樹是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下的,如今這棵樹已經長得十分高大了,但妻子卻早已不在了。睹物思人,物非人非,怎一個「忽」字了得?

正在度過的時光,常使我們覺得太慢:而已經飛逝的日子,又總讓我們覺得恍惚。人生之「漸」,正如豐子愷先生所說的那樣,就像從斜坡走來,途中不覺其陡;而人生之「忽」,就是我們走完了一段或者全程,回首一看,啊,原來這麼快就走完了啊。

延伸閱讀:

隱蔽時間變遷的痕跡----豐子愷:漸(原文)

時鐘.jpg


【文章出處】
《人人焦點》
由豐子愷的《漸》想到「忽」:人生在世,忽然而已
網址:

https://ppfocus.com/0/cucef2d45.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