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李白
明明是藝術家,卻追求當大官──詩仙李白,不得志的一生教我們的事
在職場上,不乏有人覺得自己空有才華,卻不能大展長才,因此怨嘆自己這匹千里馬,沒遇到真正的伯樂。然而,這樣的感概可不獨現代人,唐代大詩人李白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些詩句,再再凸顯出李白抑鬱不得志的心情。
說起李白,當是世所公認、毫無疑問的才華洋溢,他4歲接受啟蒙教育,10歲讀諸子百家,15歲「觀奇書,學劍術,好神仙」,多首詩作受到名流推崇,26歲離川求仕,到長安被賀知章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來唐玄宗聽到他的詩名,還把他召進宮裡,擔任御用詩人;他不獨才華洋溢,人品更好,豪邁灑脫的個性,為他招攬了一批相與唱和的詩友,知交滿天下。照理來說,這麼一個才華與人品兼具的人物,應該能夠平步青雲,但他始終仕途坎坷,才會藉著縱情詩酒,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能力有其屬性,分不清楚很容易原地空轉
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有才華,只是欠缺一個表現的機會與舞台,但卻忘了細究自己的能力屬性為何。同樣是人才,人事管理與藝術創作是完全兩樣的能力,但不明白的人常以為可以跨領域勝任,加倍努力的結果,是事倍功半。
博通經史的李白也犯了同樣的毛病,他的作品備受世人推崇,讓他誤以為自己在政治上也有同樣的能力,卻忽略了詩才洋溢不等於治國之材,他自信滿滿的設下「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目標,透過「干謁」想辦法求用,可是卻不得其門而入。
所謂的「干謁」,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是透過作品或書信以求重用,為此,李白遊走於權貴之門,希望受到賞識而入仕。他的作品確實得到很多的讚譽,照理來說,沒有理由不得到重用,但結果卻不如預期,為什麼呢?原因就是出在能力屬性不同。
我們看李白此時的干謁文章,無論是《上安舟裴長史書》、《與韓荊州書》,或者是《為宋中丞自薦表》,都含有很明顯的政治目的,這些文章中充斥了「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逢迎吹捧,只描述了自己胸懷大志,擁有高尚品德與豐富學識,但是對於天下大勢分析、百姓疾苦,以及經世濟民之策,都沒有獨特具體的見解。這些被干謁的權貴們對這點是看得很清楚,才會對李白的詩作多所讚譽,卻並未提供李白求用的管道。
在職場上,對能力有自信是好事,但切記別在自己不熟的領域逞能,才不會讓理想與現實之間出現落差,予人空口說白話的觀感。
適材適用,所學與專業必須相符
李白的「干謁」雖然沒有獲得權貴們的肯定,但卻讓他詩名滿天下,而這份名聲,同樣也傳到皇帝耳中,唐玄宗主動召見他,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
這幾句話說的很清楚,唐玄宗不是因為李白的才能而召見,而是因為他的名聲,不過,唐玄宗還是很厚待李白的,不僅將他安排在金鑾殿內,還特許自由出入翰林院,徵詢治國方略。以現代眼光來看,李白等於成為「國策顧問」,照理來說應該就此平步青雲了,為什麼李白仍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呢?原因在於李白當的是「翰林供奉」。
翰林供奉,也稱為翰林待詔,是在翰林院裡隨時等候皇帝召見的人。唐代宮廷制度規定,凡是皇帝所到之處,都要有御用文人、術士等候召見,以陪侍皇帝從事消遣遊樂之事,裡頭不僅有像李白這樣的文學人才,還包括醫卜、方伎、書畫、僧道等不同類型的人,有時,皇帝也會詢問這些人政治問題,或起草並不重要的命令文書,但這些都不是主要工作,沒有什麼政治舞台與前途,對李白而言,這個職位明明很接近權力核心,但卻完全沒有政治地位,反而形成他懷才不遇的痛苦。
那我們要問,難道唐玄宗沒有識人之能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為從唐玄宗任用的朝臣來看,姚崇、宋璟、張九齡、張說等人都是一等一的能臣,如果李白真是人才,唐玄宗不可能棄而不用。唯一的解釋是,李白並未擁有過人的政治才能,即使是在翰林供奉任內,他的才華也只展現在詩作上,沒有提出真正裨益國計民生的方略,所以唐玄宗才會對李白「以倡優蓄之」(編按:倡優,以表演歌舞技藝為業的人)。
嚴格說來,「翰林供奉」也算唐玄宗給李白表現的機會,但他表現不如預期,就代表他的歷練,尚未達到可以轉型的地步,當此之時,他應該是繼續潛沉磨勵,等待進一步的發揮,然而他卻沒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不僅行為放蕩不羈,還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根據《新唐書》記載,李白有一次奉召入宮,因為酒醉「使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懷恨在心,與楊貴妃一起杯葛李白,不讓唐玄宗賜官給李白。
表面上看來,是李白為小人所害,賢能受阻,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李白一連犯了好幾個職場大忌,包括重要場合喝酒誤事、主管面前不知節制、同事關係處理不佳,以及事後到處亂發牢騷。「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你說這種工作態度與狂放性格,又怎麼會真正受到青睞?李白並非沒有才,而是他覺得自己「不遇」,只不過他沒有深究自己不遇的原因,反而是選擇以消極抗拒的態度面對。與其說李白政治上的失意是奸臣當道,不如說他根本不懂從政之道,其遭遇是咎由自取。
李白的痛苦,來自於時代給他的壓力,他一生最想要的就是功成名就、當大官,而非成就千古文名。一個不世出的詩人卻走上不擅長的政治路,當然會產生痛苦與矛盾。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在這個強調多元發展的時代,儘管仍有傳統的社會期許包袱,但我們仍可找到自己的天賦專長,用力發揮,就算是博士去賣雞排,也一樣可以發光發熱。
【文章出處】
《商周》
〈明明是藝術家,卻追求當大官...詩仙李白,不得志的一生教我們的事〉
2016-09-09
網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7717
作者:陳啟鵬
【作者簡介】
陳啟鵬,補教歷史教師,曾擔任《商業周刊》及《幼獅文藝》專欄作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