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jpg


許多台灣的孩子因為經歷中學階段的考試教育,談到閱讀,只留下對閱讀倒胃口的記憶,若要幫助孩子重新恢復胃口,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認為,應該要讓他們享受真正的閱讀飲食。

恢復閱讀胃口的第一步──知道飲食的分類

想要重新恢復胃口,有幾件事情要做。

最重要的,是切斷「讀書」和「教科書」、「參考書」之間的等號

我們要提醒自己:「教科書」和「參考書」不是真正的閱讀飲食,而只是維生素和類固醇。

「教科書」和「參考書」帶給我們所有不愉快的記憶,都和「讀書」無關

我們要「讀書」,就是要享受真正的閱讀飲食。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體會閱讀的飲食,那就應該知道:中學階段,一如我們身體正在發育,需要豐富的飲食,我們的心智也是。

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覓食,學習怎麼咀嚼或享受各種不同的飲食,更要養成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

飲食可以分四類:主食、美食、蔬果、甜食。閱讀也是。

主食,像白飯、炒飯、炒麵、饅頭等等,主要提供澱粉,讓我們吃飽。閱讀的主食,就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問題的解決之道。所以,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我們讀一些「如何使自己健康」、「如何改善時間管理」的書,都屬於這一類

美食,像魚、蝦、牛排、大閘蟹等等,給我們補充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閱讀的美食,則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裡的「美食」(編按:內心深處被打動,體會到生命真正的「美好」)。所以,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我們讀一些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的經典作品,都屬於此類

蔬菜水果,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纖維質。閱讀的蔬果,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所以,蔬果閱讀(編按:蔬菜水果幫助消化)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我們使用字典、地圖、百科全書,都屬於此類

甜食,像飯後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閱讀的甜食,就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所以,甜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閒需求的閱讀」。我們看漫畫、寫真集、輕小說等,都屬於此類

享用閱讀「甜食」的兩個陷阱

說到這裡要注意:甜食對中學階段的我們,有兩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在於:「讀書」被考試、教科書、參考書等蒙上不可承受之重的壓力,所以一旦我們要自己尋找些讀物的時候,很容易就把甜食當作出口。

平常的課業壓力都那麼重了,要自己選擇書來讀,會找漫畫、輕小說等甜食是很自然的。

這也不是沒有前例可循。達爾文這位《物種起源》的作者,晚年由於健康因素,被家人保護,不受外界打擾,每天集中精神做四個小時的研究工作。在這樣的生活中,達爾文最重要的調劑,是閱讀浪漫的愛情故事。因而他有一個很有名的主張是:政府應該立法禁止,愛情的結局不得搞成悲劇。

達爾文可是一位畢生研讀、畢生創作美食閱讀的思想家與科學家。他都有需要以甜食來滋潤自己生活的時候,何況是我們。

不過,我們應該記得:沒有人是能只吃甜食活下去的。甜食是我們需要的,但不能過度沉迷,更不能以此維生

第二個陷阱在於:有些父母對甜食的誤解很深的話,別想不開。

在考試的壓力下,父母因為不准子女看閒書、看小說,產生衝突的例子很多。在《越讀者》裡,我曾經寫過一則十幾年前,父母不准兒子看小說,導致他跳樓的悲劇。這種情節,不只一端。

對岸中國大陸是應試教育比我們只重不輕的地方,我們中學生碰上的問題,他們也都只多不少。曾經有一位華南師大的學生給我寫過一封信說:

上大學以來,很多親戚朋友都會說

「讀了這麼多年書,終於熬出頭了」。

很多時候,聽到這話我都會感到很慚愧。

所謂「讀書」,就是課本和參考書。這也算做「讀書」?

如果說,原來的讀書是一種責任,為父母,不得不讀。

那麼現在,我已經長大到對自己負責地來讀書時,我不想對自己負責了。

但是很奇怪的是:據我所知,對岸的父母在讓子女看小說這件事情上,普遍比我們寬容許多。我問為什麼,得到的回答是:父母知道孩子為了考試讀書夠苦的,所以願意讓孩子透過讀小說來紓解壓力。也因為如此,所以對岸有大量以中學生為對象的青春校園作家當紅。

我們的父母對甜食的誤解比較深,不必和他們鑽牛角尖。能用達爾文的例子來說服他們最好。說服不了,也萬萬不要爭執氣憤到去跳樓。那不是我們為了吃甜食該發生的事。

最近有一位母親在聽我演講之後,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以前在她聯考的時代,考試壓力也是很大,但她可以當個「文藝少女」,寫寫東西也不成問題,但是今天的中學生卻不行了?

前年教育部一場研討會上,我聽一位長時間帶領學生寫作的教授說,那批學生在經過中學六年的應試折磨後,剛進大一的時候對任何寫作都排斥,連寫一個句子都有難處。那次聽的印象很深刻,所以我知道這位母親的疑問是什麼。

我回答她說:那是因為以前考試壓力大,但是學生尋找的出口還是書,尋找的甜食不論武俠或愛情小說,文字經常都十分講究。但是今天學生尋找的出口是網路上的影像、遊戲,是寶可夢,很多人根本不用小說來當甜食了。他們不讀,當然也就不會寫。

我想,如果愛看小說的中學生碰上父母責難的話,用這個例子來回應他們也不錯。

(接下文)

【文章出處】
《翻轉教育》
恢復閱讀胃口的第一步──知道飲食的分類
2017-03-14
網址: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273
作者:郝明義
【作者簡介】
郝明義(Rex How,1956年3月30日-,筆名馬利),籍貫山東省牟平縣,在韓國釜山出生的華僑,1962年就讀釜山華僑小學,1974年來臺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系國際貿易組。大學畢業後次年進入他從小就排斥的出版業工作,先後於長橋出版社擔任特約編輯、編輯、編輯主任,後擔任《2001雜誌》總編輯、《生產力雜誌》總編輯。隨後進入中國時報集團,1988-1996年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總經理,在這八年任內創造許多紀錄。1997-1999年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創立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ChineseCUBES並擔任董事長。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獲得2013年德國iF 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義大利之星騎士勳章


閱讀.jpg


(接上文)

如果知道掌握閱讀的速度,那我們就不但可以針對不同的飲食有不同的速度,有助於培養胃口,還有助於創造出多一些的閱讀時間

恢復胃口的第二步:掌握閱讀的速度

中學階段我們閱讀胃口被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法掌握閱讀的速度。閱讀的訣竅,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掌握閱讀的速度掌握閱讀的速度不是說要讀得很快,而是針對不同的書籍能有適當的不同速度
 
首先,書不是讀得越快越好,讀得越快就可以讀得越多。事實上,有些書讀得快,你根本消化不了,或者說,會漏失很多
 
也不是所有的書都該細嚼慢嚥,要慢慢地讀才能吸收。事實上,許多書並不值得我們花那麼多時間把全書逐行逐字讀完。那樣閱讀,太浪費了。
 
有的書,可以很快地翻閱一遍就過去。

有的書,要仔細讀其中的一個部份,要很快地翻過其餘的部份。

有的書,就是要字斟句酌地推敲每一個字。
 
我們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而自己感興趣的書、進了書店看到的書不知有多少,所以如何針對不同的書有不同的閱讀速度,這本身就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關鍵
 
然而中學六年的考試教育,對我們的閱讀速度有很不好的影響。
 
因為考試答錯一題就對自己分發的學校和科系有重大影響,所以大家要把教科書和參考書上的字字句句都吞嚥下去。因而,最安全的讀書速度只有一種:逐字逐句地讀。
 
我們有長達六年的時間因為不想錯漏任何考題,就把所有教科書的每一個字句都再三咀嚼,這本身不但破壞閱讀的胃口,也破壞了自己掌握閱讀速度的能力。
 
而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胃口,兩者又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我們可以說,掌握不到閱讀的速度,其實就很難培養閱讀的胃口。
 
那應該怎麼判斷哪些書要快,哪些書要慢?這就涉及到閱讀的方法。掌握了閱讀的方法,自然就掌握了對待不同的書該有不同速度的方法。如同飲食,有時可以囫圇吞下,有時必須細嚼慢嚥,閱讀也是。
 
我曾經看過網路上有人討論三位歷史名人的讀書風格,說陶淵明是「
不求甚解」,諸葛亮是「觀其大略」,朱熹是「熟讀精思」。其實,與其說這是三種風格,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我相信這三個人不會各自只有一種讀書風格,而是會交錯運用這三種方法
 
綜合運用這三種方法,有幾個好處。
 

第一、可以很快地知道怎麼判斷一本書是哪種飲食。


雖然我們談了很多閱讀飲食的分類,但是如前所述,現在的飲食選擇太多了。書店裡、圖書館裡、網路上,太多閱讀選擇披著各種外衣,試圖吸引我們的目光。這麼多書,我們要買、要讀,從何選擇?
 
如果我們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這三種方法,便可以節省一些時間。遇上一本看來還不錯的書,先看看書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紹、作者前言、目錄,從這幾個部份對這本書「觀其大略」。大致隨意翻閱一下,這就是「不求甚解」。


再來,挑一個和全書精神最呼應,也是目錄或前言裡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細地「熟讀精思」三、五分鐘。這三個步驟下來,應該足以讓我們判斷讓這本書就此留在平台上,還是需要把它帶回家了。
 

第二、買回家或借回家的書,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同一本書,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還有的時候,同一本書裡,可能也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
 
又可能,有的書要「觀其大略」,做些筆記,放到書架上待日後查閱。

有的書,部份「觀其大略」,部份要「熟讀精思」。

有的書,則要全書「熟讀精思」。一遍二遍三遍地讀。

許多思想深邃的經典,都有這個特色。由於涵蓋的方面既深且廣,所以不一遍二遍三遍地熟讀精思,等於是最大的浪費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慣了要「用功讀書」。「用功讀書」最好解釋為「用適當的功能讀書」,但是我們的考試教育害得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用力讀書,把教科書上某些不值得去記的瑣碎資料,也因為擔心成為考題,就用力背誦
 
我們從很早就被破壞了閱讀應該「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三者交互使用的認識。所以我們不懂如何掌握自己的閱讀速度。
 
既然不知道掌握速度,當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善用自己閱讀的時間。那又造成了另一個浪費。如果知道掌握閱讀的速度,那我們就不但可以針對不同的飲食有不同的速度,有助於培養胃口,還有助於創造出多一些的閱讀時間。 

【文章出處】
《今周刊》
恢復胃口的第二步:掌握閱讀的速度
2017-03-30
網址: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95-163061
作者:郝明義
【作者簡介】
郝明義(Rex How,1956年3月30日-,筆名馬利),籍貫山東省牟平縣,在韓國釜山出生的華僑,1962年就讀釜山華僑小學,1974年來臺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系國際貿易組。大學畢業後次年進入他從小就排斥的出版業工作,先後於長橋出版社擔任特約編輯、編輯、編輯主任,後擔任《2001雜誌》總編輯、《生產力雜誌》總編輯。隨後進入中國時報集團,1988-1996年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總經理,在這八年任內創造許多紀錄。1997-1999年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創立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ChineseCUBES並擔任董事長。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獲得2013年德國iF 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義大利之星騎士勳章


郝明義.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