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png


出師表

臣(1)亮言:先帝(1)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2)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1)也。誠宜(1)【以父執輩(長輩)口吻】開張聖聽,以光先帝(3)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1)【以父執輩(長輩)口吻】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
不宜(2)【以父執輩(長輩)口吻】異同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2)【以父執輩(長輩)口吻】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2)平明之理;不宜(3)【以父執輩(長輩)口吻】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4)簡拔以遺陛下(3)以父執輩(長輩)口吻】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5)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以父執輩(長輩)口吻】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6)在時,每與臣(2)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4)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3)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7)不以臣(4)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5)於草廬之中,諮臣(6)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8)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9)臣(7)謹慎,故臨崩寄臣(8)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10)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9)所以報先帝(11)而忠陛下(5)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6)臣(10)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11)之罪,以告先帝(12)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7)宜(3)【以父執輩(長輩)口吻】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13)遺詔,臣(12)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出師表〉一文以三事對後主加以勸勉提醒,也表明自己圖報先帝的心志:

1.
廣開言路(接納建言)
2.
秉公執法(賞罰公正)
3.
親賢遠佞(親近好人,遠離壞人)

文中提及「先帝」13次,「陛下」7次,時而以人臣、時而以父執輩口吻反覆叮囑,不卑不亢,態度得體,分寸拿捏得宜,表現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以及對劉禪寄予的厚望。

全文懇切直諫,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蘇軾謂:「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可以說明本文的文學特色。


(一)強調先帝與自己是革命親密戰友的關係→表現諸葛亮圖報先帝的心志

文中提及「先帝」(你的父親):共13次


(二)以長輩口氣=不卑(不卑屈)→表現諸葛亮對劉禪寄予的厚望

文中提及「」(我):共2次
文中提及「
」(應該):共3次
文中提及「
不宜」(不應該):共3次

(三)以臣子口氣=不亢(不傲慢)→表現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

文中提及「陛下」(您):共7次
文中提及「
」(我):共12次


諸葛亮.jpg
上圖:諸葛亮(劇照)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