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恥」「不恥」「不齒」的用法
經常有不少學生常常不清楚「恥」「不恥」「不齒」的用法,尤其在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幾乎是包辦「恥」的各種用法的大本營,其次在韓愈的〈師說〉也有少數「不恥」「不齒」用法,對學生也有殺傷力,今整理說明如下:
上圖:不好意思的獅子
一般來說,「恥」的詞性主要分為名詞和動詞二種。
動詞的「恥」意為「覺得......可恥」(意動用法),比較屬於內在心理的認知。
名詞的「恥」可分為「羞恥心」及「羞辱」二種:「羞恥心」重點在「羞」(愧),屬於內在心理(接近於一種愧疚心理);「恥辱」重點在「辱」,屬於外在發生的行為(出現在眾人面前的行為)。
至於「不恥」,則是動詞「恥」的否定,也就是「不覺得......可恥」,雙方沒有「高與低」之分,屬於對等關係,屬於一種「認同」的表示。
而「不齒」與「不恥」毫無關聯。「齒」原指牙齒,引申有「並列」之意。「不齒」意指「不屑與之同列」,表示輕視、瞧不起。雙方有「高與低」的不對等關係,屬於一種「不認同」(排斥)的表示。
上圖:不好意思的兩棲類
上圖:不好意思的烏龜
(一)「恥」的用法
1.羞恥心(名詞)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顧炎武.廉恥)
譯文:禮法、道義、廉潔、羞恥心,是維繫國家命脈的四個綱紀。
◎廉、恥,立人之大節(顧炎武.廉恥)
譯文:禮法、道義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度,廉潔、羞恥心是樹立人格的大節操。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顧炎武.廉恥)
譯文:然而四者當中,羞恥心尤其重要。
◎行己有恥(顧炎武.廉恥)
譯文:自己的行為,應該要有羞恥心。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顧炎武.廉恥)
譯文: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如果能把沒有羞恥心視為可恥,那麼就一定終身遠離恥辱的事了。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顧炎武.廉恥)
譯文:羞恥心對於一個人而言實在太重要了,那些賣弄心機,變詐取巧的人,是用不到羞恥心的!
◎其原皆生於無恥也(顧炎武.廉恥)
譯文:人不知廉潔而到達違背禮義的地步,這些的根源都是由於沒有羞恥心啊!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廉恥)
譯文:士大夫若不知羞恥心,就是國家的恥辱了。
◎棄禮義,捐廉恥(顧炎武.廉恥)
譯文:廢除禮法、道義,拋棄廉潔、羞恥心
◎恬不知恥
譯文:犯了過錯就不知羞恥心。
上圖:不好意思的臭鼬
2.覺得...可恥(=視為可恥=恥於...)(動詞)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顧炎武.廉恥)
譯文:不做到廉潔,就會什麼都敢拿;不覺得可恥(編按:若翻成羞恥心似亦可通,但「不」為副詞,後面接動詞較通),就什麼都敢做(為非作歹)了。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顧炎武.廉恥)
譯文: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如果能把沒有羞恥心覺得可恥,那麼就一定終身遠離恥辱的事了。
上圖:不好意思的北極熊
3.恥辱的事、丟臉的事(名詞)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顧炎武.廉恥)
譯文: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如果能把沒有羞恥心覺得可恥,那麼就一定終身遠離恥辱的事了。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廉恥)
譯文:士大夫若不知羞恥心,就是國家的恥辱了。
◎奇恥大辱
譯文:非常丟臉的事。
◎引以為恥
譯文:拿來作為非常丟臉的事。
◎雪恥
譯文:洗刷掉丟臉的事。
上圖:不好意思的獅子
(二)「不恥」的用法(否定式動詞)
不恥=不覺得...可恥(不認為是羞恥)(否定式動詞)
說明:「恥」為覺得......可恥。「不恥」為不覺得可恥,即不以為羞恥。雙方沒有「高與低」之分,屬於對等關係,屬於一種「認同」的表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韓愈.師說)
譯文:巫醫、樂師和從事各種工藝的人,不會覺得互相拜師學習可恥。
◎不恥下問
譯文: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可恥。
上圖:不好意思的貓熊
(三)「不齒」的用法
不齒=不屑=瞧不起
說明:「齒」,本義為牙齒,引申有「並列」之意。「不齒」意指「不屑與之同列」,表示輕視、瞧不起。雙方有「高與低」的不對等關係,屬於一種「不認同」(排斥)的表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韓愈.師說)
譯文:巫醫、樂師以及從事各種工藝的下層百姓,是上層士大夫們所瞧不起的,如今士大夫們的見識竟然反而比不上他們。
◎他的惡劣行徑令人感到不齒。
譯文:他的惡劣行為讓人感到不屑(瞧不起)。
上圖:不好意思的兔子
(四)廉恥課文中「人不可以無恥」三句的說明
人不可以無恥(A)。無恥(B)之恥(C),無恥(D)矣。
◎字義:A=B≠C≠D
(A、B為羞恥心,C為覺得可恥,D為恥辱的事)
◎詞性:A=B=D≠C
◎修辭:
1.轉品:無恥之「恥」(名轉動)
2.引用(顧炎武引述孟子的話)
◎文法:
1.人不可以無恥:否定句
2.無恥之恥:倒裝句、假設句
(原本為恥「無恥」。之,助詞無義,表示賓語提前)
3.無恥矣:直述句
上圖:不好意思的馬
附錄:廉恥(節錄)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羞恥心),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羞恥心),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覺得可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譯文:
然而四者之中,恥(羞恥心)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羞恥心)。」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羞恥心)。無恥(羞恥心)之恥(覺得可恥),無恥(恥辱的事)矣。」又曰:「恥(羞恥心)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羞恥心)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羞恥心)也。故士大夫之無恥(羞恥心),是謂國恥(恥辱的事)。
譯文:
然而四者當中,羞恥心尤其重要,所以當年孔老夫子評論士人的時候說:「自己的立身行事,應該要有羞恥心。」孟子也說:「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如果能把自我缺乏羞恥心當成一種恥辱,那麼就一定終身遠離恥辱了。」孟子又說:「羞恥心對於一個人而言實在太重要了,那些賣弄心機,變詐取巧的人,是用不到羞恥心的!」何以會如此,是因為一般人不知廉潔因而到達背犯禮義的地步,根源都是由於不知羞恥啊!所以士大夫若不知羞恥,就是國家的恥辱了。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羞恥心),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譯文:
我觀察夏、商、周三代以來,世風衰敗、道德淪喪;人們廢棄禮義,拋卻廉恥(羞恥心),已經不是短時間的緣故。然而,就像歲末寒冬松樹柏樹仍然不凋零,風雨交加的清晨雄雞依舊按時啼叫一般,在大家昏迷沈醉的日子裡,本來就不曾沒有獨自清醒的人啊!
上圖:不好意思的企鵝
附錄:師說(節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覺得可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輕視不屑),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上圖:不好意思的昆蟲
結論
綜合上述,這說明一個人人知道,卻很難人人做到,一個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能翻譯出文章每個字的意義非常重要。只要能看得懂每個字的意義,而且能一遍又一遍深入去讀這篇原文,不是點到為止,只浮泛看看幾個個別的解釋、注音、國字,而是每一個字都能翻譯得出來,表示能仔細閱讀,進而整句、整段、整篇能看通透作者的完整文意,這樣同學自然不必一一硬記,無論考試題型再怎麼變化,就難不倒各位同學了喔!祝福大家。
【資料說明】
本站。
- Jul 12 Fri 2019 15:05
※古文「恥」「不恥」「不齒」的用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