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秤.png
上圖:稱仔(手秤)


公義使邦國高舉;
罪惡是人民的羞辱。

──新約聖經.箴言 14:34


天平.jpg


題解

本文選自《賴和全集.小說卷》的〈一桿「稱仔」〉一文,原載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五年(民國十五年)臺灣民報。「一桿稱仔」,閩南語,即一支秤。「稱仔」,在本文中具有平衡、公正、合理的象徵意義。

這篇小說藉由賣菜小販秦得參(閩南語「真的慘」的諧音)悲苦的身世,指控日警欺凌善良百姓的殘酷行徑,並強烈批判殖民體制的剝削與掠奪。不僅反映出臺灣人民的苦難,更凸顯其不屈的反抗意志和奮鬥精神,故被推為日治時代臺灣抗議文學的重要作品。文末,作者以「同時,市上亦盛傳著,一個夜巡的警吏,被殺在道上」作結,輕描淡寫卻震撼人心,饒富深意。


手秤.jpg
上圖:稱仔(手秤)


一桿「稱仔」

序言
(編按:本大段部分版本高中課文並未收入)


鎮南威麗村裡,住的人家,大都是勸儉、耐苦、平和、從順(順從)的農民。村中除了包辦官業的幾家勢豪,從事公職的幾家下級官吏,其餘都是窮苦的占多數。 
譯文:
在鎮南威麗村裡,居住的人們,大都是勸儉、耐苦、平和、順從的農民。村中除了包辦政府公賣事業的幾戶有錢人家,以及從事公職的幾戶下級官吏,其餘都是窮苦的百姓佔了大多數。 

◎地名虛構,更能表示可能出現在台灣任何一地,包涵更大的普遍性。
◎當時整個台灣社會的寫照(反映現實):勤儉刻苦,安份守己。


村中,秦得參的一家,猶其(尤其)是窮困的慘痛。
譯文:
威麗村中,秦得參一家,尤其更窮困而且悲慘。

◎秦得參年近三十的生命,正好與當時台灣割讓日本時間相近,他象徵全體台灣人縮影。
◎「秦得參」即台語「真的慘」的諧音雙關。


當他生下的時候,他父親早就死了。他在世,雖曾租得幾畝田地耕作,他死了後,只剩下可憐的妻兒。
譯文:
當秦得參出生的時候,他父親早就死了。父親在世時,雖曾租到幾畝田地來耕作,但他死了以後,只剩下可憐的妻子和秦得參。

◎父親早逝,雪上加霜。

若能得到業主的恩恤,田地繼續租給他們,雇用工人替她們種作,猶可得稍少利頭,以維持生計。但是富家人,誰肯讓他們的利益,給人家享。若然就不能成其富戶了。所以業主多得幾斗租穀,就轉租給別人。
譯文:
若能得到地主的憐憫,把田地繼續租給他們,雇用工人替這對母子耕種,還可稍微賺到一些錢,以便維持生計。但是有錢人家,誰肯讓他們的利益,分給人家共享。如果這樣就不能成其有錢人了。所以地主為了多得幾斗租穀,就轉租給別人。

他父親在世,汗血換來的錢,亦被他帶到地下去。他母子倆的生路,怕要絕望了。
譯文:
他父親在世,用汗血換來的錢,也就被他一起帶到九泉之下。他們母子倆的生路,恐怕要絕望了。


鄰右(鄰居)看她母子倆的孤苦,多為之傷心,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替他們設法,因為餓死已經不是小事了。結局因鄰人的做媒,他母親就招贅一個夫婿進來。
譯文:
鄰居看她母子倆的孤苦,許多人為此感到傷心,有些年紀大的人,就替他們想辦法,因為餓死已不是小事。結果因為鄰人的做媒,他母親就招贅一個男人進來。
◎鄉下人守望相助的人情味。

本來做後父的人,很少能體恤前夫的兒子。他後父,把他母親亦只視作一種機器,所以得參,不僅不能得到幸福,又多挨些打罵,他母親因此和後夫就不十分和睦。
譯文:
本來做繼父的人,很少能體恤前夫的兒子。秦得參的繼父,也只是把他母親亦看作一種機器,所以秦得參不只不能得到幸福,又多挨些打罵,他的母親因此和繼父的感情就不十分和睦。

◎父權宰制下女性的命運及處境(反映現實)。

(幸虧)他母親,耐勞苦、會打算,自己織草鞋、蓄雞鴨、養豬,辛辛苦苦,始能度那近於似人的生活。好容易,到得參九歲的那一年,他母就遣他,去替人家看牛,做長工。這時候,他後父已不大顧到家內,雖然他們母子倆,自己的勞力,經已可免凍餒的威脅。
譯文:
幸虧秦得參的母親,刻苦耐勞、懂得打算,自己織草鞋、養雞鴨、養豬,辛辛苦苦,才能度過那勉強像人的生活。好不容易,等到秦得參九歲的那一年,他母就讓他去替別人家看牛,做做長工。這時,他的繼父也早已不太照顧到家裡,他們母子倆,靠著自己的勞力,已經可免除挨餓受凍的威脅。

◎得參長大以後,沒有機會受教育,這也是當時多數台灣人的寫照(反映現實)。
◎本篇小說的前六段,簡潔敘述秦得參的悲慘的前半生(前二十多年),也是當時台灣多數人的共同宿命。六段均未使用對話,僅以旁白約略交代(旁敘)生命史上的重點,可視為全篇小說的楔子。


得參十六歲的時候,他母親教他辭去了長工,回家裡來,想租幾畝田耕作,可是這時候,租田就不容易了。
譯文:
秦得參十六歲時,他母親要他辭去了長工,回家裡來,想租幾畝田來耕種,可是這個時候,能租到田已經不容易了。


因為製糖會社,糖的利益大,雖農民們受過會社刻虧、剝奪,不願意種蔗,會社就加上「租聲」(方言:提高租穀)向業主爭租,業主們若自己有利益,那管到農民的痛苦,田地就多被會社租去了。
譯文:
因為日本政府的製糖會社,種甘蔗製糖的利潤大,但農民們受過會社的刻扣剝削,不願意種蔗,會社就提高租金向地主爭租,地主們若自己有利,哪裡想管到農民的痛苦,田地就多被製糖會社給租走了。


有幾家說是有良心的業主(地主),肯租給農民,亦要同會社一樣的「租聲」(方言:提高租穀),得參就租不到田地。若做會社的勞工呢?有(又)同牛馬一樣,他母親又不肯,只在家裡,等著做些散工(零工)。因他的氣力大,做事勤敏,就每天有人喚他工作,比較他做長工的時候,勞力輕省,得錢又多。又得他母親的刻儉,漸積下些錢來。
譯文:
有幾家說是有良心的地主,肯租地給農民,也要跟製糖會社一樣提高租金,秦得參就租不到田地。若是做製糖會社的勞工呢?又跟做牛做馬一樣,他母親又不肯,只好待在家裡,等著做些零工。因為他的氣力大,做事勤快,每天就有人叫他去工作,比起他做長工的時候,勞力輕省,得錢又多。又得他母親的刻儉,家裡漸漸積下一些錢來。

◎以糖業株式會社組織,說明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的控制及掠奪。(反映現實)

光陰似矢(箭),容易地又過了三年。到得參十八歲的時候,他母親唯一未了(完成)的心事,就是為得參娶妻。經她艱難勤苦積下的錢,已夠娶妻之用,就在村中,娶了一個種田的女兒。
譯文:
光陰似箭,很快地又過了三年。到秦得參十八歲的時候,他母親唯一還沒完成的心事,就是替秦得參討個老婆。經過她辛苦積下的錢,已夠娶妻之用,就在村中,娶了一個種田人家的女兒。

幸得過門以後,和得參還協力,到田裡工作,不讓(輸)一個男人。又值年成好,他一家的生計,暫不覺得困難。  
譯文:
幸好娶過門以後,和秦得參一起合力,到田裡工作,不輸給一個男人。又碰到這年收成好,他一家的生活,暫時還不覺得困難。

◎台灣人民不論男女在困苦環境中的堅毅精神。

得參的母親,在他二十一歲那年,得了一個男孫子,以後臉上已見時現著笑容,可是亦已衰老了。她心裡的欣慰,使她責任心亦漸放下,因為做母親的義務,經已克盡了。
譯文:
秦得參的母親,在他二十一歲那年,得了一個男孫,以後臉上已常展現著笑容,可是也已衰老了。她心裡的欣慰,使她責任感也漸漸放下,因為做母親的義務,經已用盡全力了。

但二十年來的勞苦,使她有限的肉體,再不能支持。亦因責任觀念已弛(鬆),精神失了緊張,病魔遂乘虛侵入,病臥幾天,她面上現著十分滿足、快樂的樣子歸到天國去了。
譯文:
但二十年來的勞苦,使母親有限的肉體,再也不能支撐。也因責任觀念已放鬆,精神沒了緊張,病魔於是乘虛侵入,病臥幾天,她面上現著十分滿足、快樂的樣子回到西方淨土去了。

◎母親熬到了長孫出世,卻來不及享清福。

這時得參的後父,和他只存了名義上的關係,況他母已死,就各不相干了。
譯文:
這時秦得參的繼父,和他只有名義上的父子關係,何況他母親已死,父子就各不相干了。

可憐的得參,他的幸福,已和他慈愛的母親,一併失去。
譯文:
可憐的秦得參,他的幸福,已經和他慈愛的母親,一起失去了。

◎故事中第一個女性角色(勤勞養家,慈愛幸福,勞苦一世)。

翌年(第二年。翌,音ㄧˋ,次的、第二的),他又生下一女孩子。家裡頭因失去了母親,須他妻子自己照管,並且有了兒子的拖累,不能和他出外工作,進款(收入)就減少一半,所以得參自己不能不加倍工作。
譯文:
第二年,秦得參又生了一女孩子。家裡因為失去了母親,必須靠妻子自己照顧,並且有兒子的拖累,不能和秦得參一起出外工作,收入就減少一半,所以秦得參不得不加倍工作。

◎經濟更加困頓,工作反更加倍。

這樣辛苦著,過有(又)四年,他的身體,就因過勞,伏(埋)下病根。
譯文:
這樣辛苦工作,又過四年,他的身體,就因為過勞,埋下了病根。

◎身體之衰弱暗示家境也更加敗落。

在早季收穫的時候,他患著瘧疾,病了四、五天,才診過一次西醫,花去兩塊多錢,雖則輕快些,腳手尚覺乏力。

在這煩忙的時候,而又是勤勉的得參,就不敢閒著在家裡,亦即耐苦到田裡去。到晚上回家,就覺得有點不好過,睡到夜半,寒熱再發起來,翌天
(第二天。翌,音ㄧˋ,次的、第二的)已不能離床,這回他不敢再請西醫診治了。 

他心裡想,三天的工作,還不夠吃一服藥,那得那麼些錢花?但亦不能放他病著,就煎些不用錢的青草,或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

◎說明中西醫當時的收費情形及療效,讓窮人害怕生病,更不敢生病(反映現實)。

雖未全都無效,總隔兩三天,發一回寒熱,經過有好幾個月,纔不再發作。但腹已很脹滿。有人說,他是吃過多的青草致來的,有人說,那就叫脾腫,是吃過西藥所致。在得參總不介意,只礙不能工作,是他最煩惱的所在。  
◎能工作養家,看得比生命健康更重要。
◎以上為楔子(開場白、序言),以下正式進入正文情節。以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旁觀者觀點),詳寫秦得參生命最後半個月裡發生的遭遇,描述「一桿稱仔」悲劇的始末。
問題一:請以簡單的綱要列點,敘述序言所說明秦得參的家庭狀況為何?


一桿稱仔.png
上圖:一桿稱仔結構表
日據時代虎尾糖廠.jpg
上圖:日據時代虎尾糖廠


第一段
 

當得參病的時候,他妻子不能不出門去工作,只有讓孩子們在家裡啼哭,和得參呻吟聲相和著。一天或兩餐或一餐,雖不至餓死,一家人多陷入營養不良,尤其是孩子們,猶幸他妻子不再生育……
◎故事中第二個女性角色(賢內助,能做粗活,謹慎守法,對人安慰關心)。
◎辛勤工作卻依然三餐不繼,表明這樣的社會已經生病了。


一直到年末。得參自己,纔(才)能做些輕的工作,看看尾衙(台灣民間習俗,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稱為做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到了,尚找不到相應(合適)的工作,若一至新春,萬事停辦了,更沒有做工的機會,所以須積蓄些新春半個月的食糧,得參的心裡,因此就分外(格外。分,音ㄈㄣˋ煩惱而恐惶(惶恐不安)了。
◎年節已屆,秦得參心裡愁苦糧食卻無著落。
◎農業社會新春的休息時間從除夕至元宵節長達半個月。

◎課文僅從「看看「尾衙」到了,尚找不到相應的工作」開始節錄,這是秦得參人生最後半個月(人生中最後一次過年前的半個月)發生的經歷。

土地公廟.jpg
上圖:土地公廟


第二段

末了(後來),聽說鎮上生菜(青菜)的販路(銷路)很好。 
◎細寫秦得參生命中最後半個月發生的首件事。

他就想做這項生意,無奈缺少本錢,又因心地坦白(老實),不敢向人家告借(向人借貸),沒有法子,只得教(音ㄐㄧㄠˋ,使,讓)他妻到外家(娘家)走一遭。 
◎秦得參個性內向老實。


髮簪.jpg
上圖:金花髮簪(想像示意圖)


第三段

一個小農民的妻子,那有闊(富裕有錢)的外家,得不到多大幫助,本是應該情理中的事。

總難得她嫂子,待她還好,把她唯一的裝飾品──一根金花
(一種婦女頭飾,以黃金做成花形,簪在頭上)──借給她,教她去當舖裡,押(抵押)幾塊錢,暫作資本。
◎故事中第三個女性角色(共擔患難,仗義出借首飾,情義可感)。台灣人民當時普遍困苦,卻能彼此互助體諒。

這法子(辦法),在她當得(音ㄉㄟˇ,應當)帶了幾分危險,其外又別無法子,只得從權(採取變通方法。權,變通)了。
◎此處的「金花」和下文「稱仔」在全文一直反覆出現,暗示濃厚的象徵意義。
◎妻嫂出借「金花」的舉動,反映親人之間的互助情義,「金花」象徵姑嫂之間共患難的情義與「稱仔」所代表的嚴正法令形成對比


手秤.jpg
上圖:稱仔(手秤)


第四段

一天早上,得參買一擔(音ㄉㄢˋ生菜回來,想吃過早飯,就到鎮上去,這時候,他妻子纔(才)(察覺)到缺少一桿「稱仔」。  
◎點題(題目加上「」表示特殊意義,有反諷語氣)。同時也寫出妻子的細心謹慎,奉公守法。
◎借「稱仔」本是為了守法,結果反招來違法的牢獄之災,真是徹底的反諷。


「怎麼好?」得參想,「要買一桿,可是官廳的專利品(公賣品),不是便宜的東西,哪兒來的錢?」 
◎度量衡器在當時只有政府可以製造販賣。

她妻子趕快到隔鄰(隔壁鄰居)去借一桿回來,幸(幸虧)鄰家的好意,把一桿尚(還)覺新新的借來。
◎呈現臺灣人民的溫厚人情。
◎為後文稱仔好不好、新不新、稱花是否明瞭的爭論埋下伏筆。

因為巡警們,專在搜索小民的細故(小事,小過失),來做他們的成績,犯罪的事件,發見(發現)得多,他們的高昇就快。  
◎百姓謹慎守法,巡警卻為了個人升遷,故意羅織罪名,陷人於罪,行徑荒謬。
◎稱仔是統治者的專利品,暗示當時法律全憑統治者來決定或認定,凸顯執法者的荒誕暴虐。


所以無中生有的事故,含冤莫訴的人們,向來是不勝枚舉(不能一一列舉,形容數量很多。勝,盡。枚舉,一一列舉)
◎人民蒙受無妄之災為普遍現象,可見巡警欺壓之甚。

什麼通行取締(交通管制)、道路規則、飲食物規則、行旅法規、度(長度)(音ㄌㄧㄤˋ,體積)(重量)規紀(規矩、規則),舉凡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通在法的干涉、取締範圍中。
◎指出巡警的管轄內容無所不包,有許多欺凌人民的機會,可見殖民政府以法律、巡警作為壓迫並控制人民的工具(反映現實)。
 ◎當時法令嚴苛,警察權力範圍極大,使得人人自危。即使再怎麼守法,也可能不斷被找麻煩,不免牢獄之災。百姓感受不到法律對生活權益的保障,只有感受到執法者尋找細故、取諦刁難


──她妻子為慮萬一,就把新的稱仔借來。
◎為預防萬一,避免遭受警察刁難,妻子就把新的稱仔借來,顯現人民小心謹慎守法,為後文仍舊獲罪埋下伏筆。


手秤.jpg
上圖:稱仔(手秤)


第五段

這一天的生意,總算(大致上)不壞,到市散,亦賺到一塊多錢,他就先ㄉㄧˊ,買入榖物)些米,預備新春的糧食。

過了幾天糧食足了,他就想,「今年家運太壞,明年家裡,總要換一換氣象
(景況,氣氛)(才)好,第一廳上奉祀的觀音畫像,要買新的,同時門聯亦要換,不可缺的金銀紙、香燭,亦要買。」
 ◎對未來一份簡簡單單的平安期盼,花錢關心的都在家庭上。同時這也是為下文做伏筆,文末秦得參自殺,妻子回答他人說:「只『銀紙』備辦在」即此處之銀紙,原用來祭祖的銀紙,竟成為祭葬自己之用,令人唏噓不已。
◎「不可缺的金銀紙、香燭,亦要買」為後文「只銀紙備辦在,別的什麼都沒有」的伏筆。

再過幾天,生意屢好(愈來愈好),他又想炊(蒸)一灶年糕,就把糖米買回來。

他妻子就忍不住,勸他說:「剩下的錢積積下(累積下來),待贖取那金花,不是更要緊嗎?」

得參回答說:「是,我亦不是把這事忘卻,不過今天纔
(才)廿五,那筆錢不怕賺不來,就賺不來,本錢亦還在。當舖裡遲早(早晚,反正)總要一個月的利息。」
 ◎秦得參想讓家人過好年妻子則更惦記趕快贖回金花,還款信用重於自家過個好年,兩人都善良得可愛。
◎「當鋪裡遲早,總要一個月的利息」指在一個月內不論何時去贖,當鋪都會算一個月的利息,故不必急著贖回金花。


門聯.jpg
想像示意圖


第六段

一晚市散,要回家的時候,他又想到孩子們。
◎秦得參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仍掛念孩子,既刻劃他身為慈父的一面,也表現人民的微小渴望及簡單幸福。

新年不能有件新衣裳給他們,做父親的義務,有點不克盡(沒能做到。不克,不能)的缺憾,雖不能使孩子們享到幸福,亦須給他們一點喜歡(快樂)。他就剪了幾尺花布回去。把幾日來的利益(利潤,指賺來的錢),一總(全部)花掉。 
 ◎寫出身為一個父親的小小的愛,期待給孩子歡喜,及簡單的滿足,呈現小老百姓的微小渴望,單純的「小確幸」。


盤結.png


第七段

這一天近午,一下級(下級,基層)巡警,巡視到他擔前,目光注視到他擔上的生菜,他就殷勤(周到,懇切)地問:

「大人
(日據時期民眾對警察的尊稱),要什麼不要?」


「汝(你)的貨色比較新鮮。」巡警說。 
 ◎巡警心裡想的其實是:你是剛來的菜鳥嗎?

得參接著又說:

「是,城市的人,總比鄉下人享用
(享受、享福),不是上等東西,是不合脾胃(胃口)。」

「花菜賣多少錢?」巡警問。

「大人要的,不用問價,肯要我的東西,就算運氣好。」參說。他就擇幾莖好的,用稻草貫
(綑綁)著,恭敬地獻給他。 
 ◎秦得參本來的念頭是想贈送給巡警,感謝巡警光顧,秦得參本打算免費「獻菜」。

「不,稱稱看!」巡警幾番推辭著說。 
◎此為巡警作作樣子的門面話,其實他的心裡想不花錢白拿。
 ◎巡警藉故買菜,實想白拿索賄,寫盡他「欲迎(收)還拒」的虛假心理

誠實的參,亦就掛上『稱仔』稱一稱,說:「大人,真客氣啦!纔(才)一斤十四兩。」  
 ◎秦得參耿直老實,不能明白對方心裡曲折的真意,竟準備要與之做生意,反倒得罪了巡警。
 ◎一斤有16兩,秦得參卻將二斤自動減2兩為一斤又14兩,這是給巡警表示優惠之意,意在討好巴結巡警

◎可是這句「一斤十四兩」的話,反而造成巡警緊抓的把柄,成為秦得參惹禍的原因。他未聽出巡警的言外之意,使之變成無法白拿的交易,即便有意優惠,亦已經得罪巡警。

本來,經過秤稱過,就算買賣,就是有錢的交關(買賣,惠顧),不是白要,亦不能說是贈與。 

不錯(沒有錯)罷?」巡警說。

不錯(沒有錯),本有兩斤足,因是大人要的……」參說。這句話是平常買賣的口吻,不是贈送的表示。  
 ◎這是要少收巡警2兩錢的委婉暗示。

◎秦得參本想要少算價錢以優惠巡警,卻成為稱仔不堪用的理由。

「稱仔不好罷,兩斤就兩斤,何須打扣(打折,指將二斤折成一斤又十四兩)?」巡警變色(因憤怒而變臉)地說。 
 ◎巡警拿不到好處,不買又騎虎難下,因沒臺階可下,惱羞成怒。
◎於是故意表明自己實事求是,另外尋釁找藉口。藉口秦得參所報斤兩有誤,懷疑稱仔可能有問題,顯然欲入人於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不,還新新呢!」參泰然(安然自適)地回答。
◎秦得參面對巡警已「變色」、「赫怒」的情況,卻仍「泰然」、「從容」,可見其對自己有「理」、守「法」的自信。

「拿過來!」巡警赫怒(盛怒,暴怒)了。                         

「稱花(又稱秤星,指刻在秤桿上的小圓點,用作計算重量的標誌)還很明瞭(清晰)。」參從容(安然自適)地捧過去說。

巡警接在手裡,約略考察
(檢查)一下說:「不堪(不能)用了,拿到警署去!」 
◎巡警要故意刁難,卻還裝模作樣。
 ◎「法」明明可用卻誣指不堪用,表明立法者自毀其法的荒謬。

「什麼緣故?修理不可嗎?」參說。

「不去嗎?」巡警怒叱
(音ㄔˋ,責罵)著。

「不去?畜生!」撲的一聲,巡警把『稱仔』打斷擲棄,隨抽出胸前的小帳子
(記事本),把參的名姓、住處,記下。氣憤憤地回警署去。
◎巡警隨意辱罵畜生,顯示當時人民不被當人對待
稱仔的折斷,象徵公義已被毀棄。執法披著依法行事的外衣,自毀法令,實更不法。
◎以象徵公平正義的稱仔被執法者毀棄,反諷執法者的不公不義,以及百姓受到的不平等對待。
 ◎稱仔是閩南語,也可寫成秤仔,在本文中可視為公正、公平、正義的象徵,卻被警察隨意折斷拋棄。作者將「稱仔」刻意加上引號,是刻意強調執法者自己失去標準,反諷統治者不公不義


手秤.jpg
上圖:稱仔(手秤)及秤錘


第八段

參突遭這意外的羞辱,空抱著滿腹的憤恨,在擔邊失神地站著。等巡警去遠了,纔有幾個閒人(與此事無關的人),近他身邊來。

一個較有年紀的說:「該死的東西,到市上來,只這規紀
(規矩)亦就不懂?要做什麼生意?汝說幾斤幾兩,難道他的錢汝敢拿嗎?」 
◎這才是巡警心中想的真話。

「難道我們的東西,該白送給他的嗎?」參不平地回答。  
◎小說發聲角色的選擇很恰當。也是賴和吶喊與最深的抗議。
 

「唉!汝不曉得他的厲害,汝還未嘗到他,青草膏的滋味。」那有年紀的嘲笑地說。
◎青草膏是用藥草提煉調製的藥膏,跌打損傷時貼在傷處,此處意指烤打的痛楚。  

「什麼?做官的就可任意凌辱人民嗎?」參說。 
◎小說發聲角色的選擇很恰當。賴和再次的吶喊與最深的抗議。

「硬漢!」有人說。眾人議論一回、批評一回,亦就散去。
◎小說發聲角色的選擇很恰當。被壓迫者有三種態度:多數消極隱忍(識時務者為俊傑),少數挺身抗議,更少數革命。秦得參至此才體會到社會充滿不公不義。


青草藥膏.png
上圖:青草藥膏


第九段

得參回到家裡,夜飯前吃不下,只悶悶地一句話不說。經他妻子殷勤的探問,才把白天所遭的事告訴給她。
◎妻子溫婉體貼,分擔丈夫的煩憂。


「寬心罷!」妻子說,「這幾天的所得,買一桿新的還給人家,剩下的猶足贖取那金花回來。休息罷,明天亦不用出去,新春要的物件(東西),大概準備下,但是,今年運氣太壞,怕運裡帶有官符,經這一回事,明年快就出運(脫離厄運),亦不一定。」
妻子順從認命。但順從並沒有換來出運,反而是更糟糕的未來


燈籠.jpg


第十一段

參休息過一天,看看沒有什麼動靜(狀況,消息),況明天就是除夕日,只剩得一天的生意,他就安坐下來,絕早(極早)挑上菜擔,到鎮上去。
小說高潮選在除夕,選擇中國人最重視日子,有台灣是漢族遺民的暗示

此時,天色還未大亮,在曉景朦朧中,市上人聲,早就沸騰,使人愈感到「年華垂(將要)盡,人生頃刻」的悵惘。
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也暗示是主角生命的最後一天。這是伏筆,暗示秦得參將不久人世。


日據時期日本警察.jpg
上圖:日據時期日本警察(示意圖)


第十二段

到天亮後,各擔各色貨,多要完了,有的人,已收起擔頭,要回去圍爐,過那團圓的除夕,償一償終年的勞苦,享受著家庭的快樂。當這時參又遇到那巡警。 
◎冤家路窄。

「畜生,昨天跑那兒去?」巡警說。 
◎巡警又來找碴。

「什麼?怎得隨便罵人?」參回說。
◎巡警不把臺灣人當人,隨口就罵。這是重視尊嚴的秦得參無法忍受的。

「畜生,到衙門去!」巡警說。

「去就去呢,什麼畜生?」參說。
◎日本巡警口口聲聲罵人畜生,可見不把台灣人當人,低蔑人的尊嚴。

巡警瞪他一眼便帶他上衙門去。
◎警察在和秦得參的第一次衝突中,把稱仔打斷,把他的姓名、住處記下,而兩人第二次衝突中警察更進一步變本加厲,把他押往衙門。


天平秤.jpg



第十三段

「汝秦得參嗎?」法官在座上問。

「是,小人,是。」參跪在地上回答說。

「汝曾犯過罪嗎?」法官。 

◎法官先調查是否有前科。

「小人生來將三十歲了,曾未犯過一次法。」參。

「以前不管他,這回違犯著度量衡規則。」法官。 

◎法官對先前提問自我否定。

「唉!冤枉啊!」參。 
◎一喊冤枉。

「什麼?沒有這樣事嗎?」法官。

「這事是冤枉的啊!」參。 

◎再喊冤枉。

「但是,巡警的報告,總沒有錯啊!」法官。  
◎法官偏信於巡警片面之辭。


「實在冤枉啊!」參。 
◎三喊冤枉。強烈控訴了主角遭受的不平委屈。

「既然違犯了,總不能輕恕,只科罰(按照法條處罰)汝三塊錢,就算是格外恩典。」官。

「可是,沒有錢,」參。

「沒有錢,就坐監三天,有沒有?」官。

◎法官認定一般人不願意在初一到初三這三天過年時間在牢裡度過,料想秦得參也是如此,而「想要錢」才是這位貪汙的法官內心不可說的祕密。

「沒有錢!」參說,在他心裡的打算:新春的閒時節,監禁三天,是不關係什麼,還是三塊錢的用處大,所以他就甘心去受監禁。
◎法官的職責在於公平審判,維護法律的公正,但從這個法官的問答,可見當時執法者的不合理性。


監獄.png
示意圖


第十四段

參的妻子,本想洗完了衣裳,纔到當舖裡去,贖取那根金花。還未曾出門,已聽到這凶消息,她想:在這時候,有誰可央托(請求拜託),有誰能為她奔走?愈想愈沒有法子,愈覺傷心,只有哭的一法,可以少舒心裡的痛苦,所以,只守在家裡哭。後經鄰右的勸慰、教導,纔帶著金花的價錢,到衙門去,想探探消息。
◎夫妻患難見真情,前往打探消息。妻子看重自己丈夫,勝過贖回金花。帶著「金花的價錢」是指準備去贖回金花所準備的錢。


日據時期日本警察.jpg


第十五段

鄉下人,一見巡警的面,就怕到五分,況是進衙門裡去,又是不見世面的婦人,心裡的驚恐,就可想而知了。她剛跨進郡衙的門限,被一巡警的「要做什麼」的一聲呼喝,已嚇得倒退到門外去。
◎日據時期老百姓對巡警及衙門的深度畏懼。

幸有一十四來歲的小使(工友),出來查問,她就哀求他,替伊探查,難得那孩子童心還在,不會倚勢欺人,誠懇地替伊設法,教她拿出三塊錢代繳進去。
◎贖金花的錢與違犯度量衡的科罰同為三塊錢,正是為了將金花與稱仔做對照。

「纔監禁下,什麼就釋出來?」參心裡,正在懷疑地自問。出來到衙前,看著她妻子。

「為什麼到這兒來?」參對著妻子問。


「聽……說被拉進去……」她微咽(聲音堵塞)著聲回答。

「不犯到什麼事,不至殺頭怕什麼。」參怏怏
(音ㄧㄤˋ,悶悶不樂)地說。


鞭炮.jpg
示意圖


第十六段

他們來到街上,市已經散了,處處聽到「辭年」的爆竹聲。

「金花取回未?」參問她妻子。

「還未曾出門,就聽到這消息,我趕緊到衙門去,在那兒繳去三塊,現在還不夠。」妻子回答他說。

◎賣菜所賺的一切,幾乎都用在將人保釋出來,可見若欲贖回金花,還要另外張羅,這必然已是賠本生意。

「唔!」參恍然地發出這一聲,就拿出早上賺到的三塊錢,給他妻子說:「我挑擔子回去,當舖怕要關閉了,快一些去,取出就回來罷。」
◎這三塊錢原本是秦得參坐牢不能釋放的代價。
◎寫出台灣人借錢不拖欠過年的習俗,表現台灣民眾誠信敦厚的品格,也表現秦得參的品格。
問題一:小說中的金花和稱仔,恰好是一組對比,它們在文中各自有什麼象徵意義?
答:金花的象徵與稱仔的象徵互相顛倒,暗示了這是一個價值錯亂、黑白不分的時代。


蠟燭.png



第十七段

「圍過爐」,孩子們因明早要絕早起來「開正」(正月初一開門祭神的儀式,又稱開春。正,音ㄓㄥ,各已睡下,在作他們幸福的夢。
◎圍爐本是最能表現喜慶團圓的時刻,卻做為秦得參人生最後一幕場景,凸顯悲喜對比。 

參尚在室內踱來蹀去。  
◎內心焦慮,猶豫不定。


經他妻子幾次的催促,他總沒有聽見似的,心裡只在想,總覺有一種,不明瞭的悲哀,只不住漏出幾聲的嘆息,「人不像個人,畜生,誰願意做。這是什麼世間?活著倒不若死了快樂。」
◎臺灣百姓受盡壓迫後的憤怒絕望,活著是折磨,死,反倒是解脫。
◎秦得參決心以自己渺小力量,犧牲個人,來對抗時代整個威權,博取做人的尊嚴。這不但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他喃喃地獨語著,忽又回憶到他母親死時,快樂的容貌。他已懷抱著最後的覺悟。
◎秦得參追憶死去的母親,心中已有追赴黃泉的心意。


晚村.jpg
示意圖


第十八段

元旦,參的家裡,忽譁然發生一陣叫喊、哀嗚、啼哭。隨後,又聽著說:「什麼都沒有嗎?」 

「只『銀紙』備辦在,別的什麼都沒有。」 

◎只有聲音,沒有具體動作來交待情節(側面描寫)。哭和銀紙暗示家中有人過世。

 

巷弄.png

 

 

示意圖


第十九段

同時,市上亦盛傳著,一個夜巡的警吏,被殺在道上。
◎「盛傳」表示殺警重大事件的消息被官方封鎖,群眾口耳相傳,而秦得參殺死巡警後自殺,雙方同歸於盡,說明不義的統治,必引來受壓迫者反抗。
◎為了不讓執政者藉口有鼓舞以下犯上之嫌,避免用筆過於尖銳,讓傳聞更添想像空間。
◎而秦得參一出生父即過世,如今秦的兒女也成了無父孤兒,暗示同樣命運不斷輪迴發生。
問題一:本篇小說結局兒排秦得參與巡警同歸於盡,是為了凸顯怎樣的主題?如果由你來改寫處理,你會怎麼安排結局?
問題二:小說情節常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曾出現三次情節高潮,都是故事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你可以找出是哪三段情節嗎?


後記

這一幕悲劇,看過好久,每欲描寫出來,但一經回憶,總被悲哀填滿了腦袋,不能著筆。近日看到法朗士的克拉格比,纔覺這樣事,不一定在未開的國裡,凡強權行使的地上,總會發生,遂不顧文字的陋劣,就寫出和文家批判。

◎後記:說明創作這個故事是受到法朗士的啟示

作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四日夜

延伸閱讀:

許俊雅:賴和小說〈一桿「稱仔」〉深究與鑑賞

賴和.jpg
上圖:賴和


【作品出處】
《賴和全集.小說卷》
(原載於《台灣民報》九十二、九十三號(一九二六年二月十四日、二十一日))
一桿「稱仔」
(編按:為便於閱讀解析,原文段落重新安排)
作者:賴和
【作者簡介】
賴和,原名河,筆名懶雲、甫三、灰、走街先等,臺灣彰化市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日治時期昭和十八年(民國三十二年)因心臟病逝世,年五十。賴和於明治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讀書,畢業後在彰化創立賴和醫院。大正七年(民國七年)到廈門博愛醫院工作,次年返臺,為貧苦百姓治病,素有仁醫之譽,民間尊稱為彰化媽祖。因長期從事抗日運動,曾兩度入獄。終其一生,以文學作品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是社會運動的中堅人物。賴和作品具有強烈的抗日意識與寫實精神,同時也有濃厚的反封建、反迷信的色彩,有「臺灣魯迅」之稱。他除了寫古典詩,也創作白話小說和新詩,是臺灣新文學的先驅,主編臺灣民報時,獎掖後進,不遺餘力,有「臺灣新文學之父」的美譽。今有賴和全集傳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