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jpg
示意圖


學測「二分法」寫作題限制考生辯證能力

「玩具對你而言,較偏向『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請就你的成長經驗,說明你的看法。」這是今年學測寫作測驗題。然而,玩物在人類的實踐經驗中,既可喪志,也能養志;這規範「偏向」的考題,卻阻斷考生辯證二元對立以外的可能性

該題的閱卷評分原則是:「對『玩物喪志』與『玩物養志』前後邏輯矛盾,觀點不清,結構鬆散,文辭欠通順者,得C+級(六至九分);任意臚列材料組合成篇,立場含糊,敘寫雜亂,文辭不通者,得C級(一至五分)。」於是,考生為求高分,必然對「偏向」之外或視而不見,或全盤否定;反之,對「偏向」的方面則全盤肯定,一味掰扯,以求「邏輯」和「立場」的明確與一致性
(編按:強化既定立場,更加否定其他可能性)


這樣因偏向而偏離實際,竟是集體二分作文的結果?產出二分思維的學生,是台灣教育的目的和選才標準?自從二○一八年學測國文的寫作題獨立出來,年年如此。甚至還以二分思維來設計感性、知性的兩類作文題。

一九年問考生:「對於『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你贊成或反對?」一八年要求考生分別出網路信息對人的腦力發展,是有害?還是有利?這類寫作題,是否容許考生呈現正反合的辯證答案?從評分原則來看,恐怕沒有考生願意嘗試,更無論台灣的高中教師是否具備辯證素養。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慣性下,各校段考和模擬考的寫作題多是如此。

比如:「請就『快一點,比較好』或『慢一點,比較好』,結合自身的成長經驗,說明你的看法。」然而,正是人類的成長經驗,說明快、慢各有利弊,甚至相互成就;但考生會怎麼寫?閱卷老師能接納二分法以外的答案?反倒是獨立考寫作題以前,二○一七年「關於經驗的N種思考」,從引導文字到題目本身,都具有立體向度和多層次辯證的可能,令人讚賞。

至於「我看歪腰郵筒」、「獨享」、人生的「通關密語」、「人間愉快」、「自勝者強」、「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等,相較於後來的二分法題型,也都具有更立體、更豐富的可能性。一旦轉型為「做自己」或「為別人」、「動物園的設立與廢除」…等等,則多陷學生於非彼即此的二分思維

二分法原是數學上查找某個函數區間零點近似值的辦法,只要待查找的資料保持像數字那樣有序的單調性,就可以重複拆分二分之一的方式解題。問題是:人情世故並非單調排序的數據,也非不共戴天的選舉或冷戰,但二分法卻強迫考生對人世的思維陷入二律背反,成就獨斷認識的片面性

於是,某考生寫史懷哲到非洲行醫,是為了「做自己」;一般
人可能覺得史懷哲作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應該是力行「為別人」的情操。這就像兒童追問大人螢幕上的主角是「好人」或「壞人」般。因此從哲理上看,二分思維是一種認識和方法上的幼稚病與強迫症,沒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辯證性,欠缺人我互為人我、或者人是總和一切社會關係的認識。

明年一月學測,將標誌著舊課綱的終結;或許也是重整、反思二分法寫作題的契機。


主編意見:對本文所提表示認同,認為如果考二分法題型,應有更周延的思考設計。

考試.jpg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學測「二分法」寫作題限制考生辯證能力〉
2020-12-23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114111
作者:王錦南
【作者簡介】
王錦南,新北市竹林中學國文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