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jpg
上圖:李靖

搭配課程:虬髯客傳

隋唐英雄傳記之李靖


李靖,字藥師。靖乃安定靜默之意,藥師為佛國世界之覺者。這般謙謙祥和的名字加諸一人之身,無怪乎歷代傳奇、演藝作品都愛反覆流傳他的故事。他與紅拂女的風塵奇緣,代龍王興雲布雨的神蹟,至今仍是婦孺皆知、口耳相傳的美談。李靖早已化身為後人心中的風流神將,而真正被歷史銘記的,是他在人世間、在風雲際會的隋唐之交,創造的一個個軍事奇談。

在初唐的武將中,李靖可謂最特別的一位。他幾乎是唯一可與秦王李世民在兵法上一較高下的將領。秦王征戰北方時,尉遲恭、秦瓊等開國名將大多追隨秦王出生入死,而巴蜀、荊楚一帶,卻是李靖獨當一面,統領唐軍逐步平定水鄉江南。若說大唐半壁江山由秦王一手打下,那麼另一半恐怕要歸功於李靖。

與高祖恩怨

李靖姓字非凡,出身亦是不俗。在惜字如金的青史中,他有著殊為精彩的出場:姿容瑰偉的世家公子,文武兼備的翩翩少年,一出口便是經天緯地的豪言。他常對親人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如果不是身負天縱之才,怎敢躊躇滿志、輕言功名?相對的,是諸位名士讚賞的佐證。在家中,他的舅舅、隋朝名將韓擒虎說:「天下能夠談論孫武、吳起之兵法的,唯有此人。」在朝中,隋臣楊素、牛弘皆以李靖為俊傑。楊素甚至指著自己的座位對他說:「卿終當坐此!」


在萬眾矚目之中,李靖於大業末年做到了馬邑郡丞,在太原留守李淵麾下和突厥人作戰。此時,反隋叛亂此起彼伏,天下已成亂象,李淵有心平亂救世,暗中招兵買馬準備起事。此舉沒有瞞過身邊的副官王威、高君雅等人,同樣也驚動了心思縝密的李靖。李靖出仕隋朝,此時惦念的自然是隋主安危。但他的高明,在於不和李淵正面交鋒,而是偽裝成囚徒,準備潛行到江都,向煬帝密告。但當他到達長安時,關中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滯留京師。及李淵攻占長安,李靖便作為告密的叛臣被俘,即將問斬。

在生死關頭,李靖亦渴求生機。想他壯志未酬,功業未建,怎敢輕拋這一世人身?他向曾經的首領高呼:「唐公舉事,本意是為天下人除暴政,怎麼不想著完成大事,因私怨斬殺壯士呢!」李淵雖視他為禍患,聞其心聲亦壯其志。二公子李世民敬重他的才識和膽氣,也為他請命。李淵便順水推舟釋放李靖,世民更召他入幕為賓。

使功不如使過

武德初,李靖曾隨秦王李世民征討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正遇盤踞江陵的蕭銑作亂,率水師攻取唐朝的峽州、巴蜀等地。高祖李淵臨時調遣李靖,安輯蕭銑。蕭銑乃南梁宗室後裔,煬帝的蕭皇后正是其遠親。大業十三年,蕭銑起兵,次年稱帝。武德三年,高祖下詔命親王李孝恭征討。自此,李靖之才嶄露頭角。


李靖有心藉此戰機在高祖面前立功,化解過往仇怨,立即領兵南下,途徑金州,遇蠻人鄧世洛屯數萬賊兵於山谷。李瑗征討,數次敗北。李靖為其點撥一二,再次出戰,李瑗一舉擊潰蠻兵,俘虜甚多,唐軍得以順利通過金州。李靖等人抵達峽州時,蕭銑憑險塞阻截,大軍久之不得行進。高祖得知,怒其遲留,暗中命峽州都督許紹將李靖處斬。許紹是位賢士,惜李靖之才,便冒險為他請命,這才保住李靖一命。

不久,蠻人冉肇則叛唐而犯夔州,李孝恭初戰失利。李靖親率八百士卒襲其營壘,再勝蠻兵。他又在各大險塞安設伏兵,待賊入甕,一戰而殺蠻首,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快馬加鞭傳至高祖面前,李靖終於得到君王的信任和嘉獎。高祖向朝中公卿稱讚:「我聽說任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任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他頒璽書慰勞李靖:「卿竭誠儘力,功績卓著,不必擔心功名利祿了。」繼而親筆敕文「既往不咎」,以示信任與厚愛。

南平蕭銑

武德四年正月,招安之事未竟,李靖洞察兩軍形勢,上陳滅蕭銑十策,獲得高祖首肯。二月,高祖授李靖為行軍總管兼行軍長史,隨李孝恭再圖江南。因李孝恭不曉軍旅,高祖將「三軍之任,一以委靖」,使李靖成為實際統帥。李靖遂厲兵秣馬,日夜操練水軍,準備南征。八月,唐軍進駐夔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李靖沒有把眼光局限在練兵,而是放眼天下。巴蜀一帶新歸唐朝,尚不穩定,李靖為安心作戰,勸說李孝恭把當地部族的酋長子弟召來,根據其才能優劣授以官職,外示引擢,實以為質。


萬事俱備,只待一場硬仗。時為夏季,江水泛漲,蕭銑自恃三峽天險,料定唐軍無法作戰,於是休兵懈怠。九月,李靖欲率師過峽州,而諸將畏其湍流請求停發。兵貴神速,李靖以過人的膽識力排眾議:「如今蕭銑尚不知情,我們趁著水漲順流而下,速至江陵,正是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是兵家上策。縱使蕭銑得知唐軍出征,倉促間調集軍隊,也無法迎戰,擒拿蕭銑就如探囊取物。」李孝恭搶先響應,依其計策領戰艦兩千餘艘,沿著三峽,乘風破浪進發。因蕭銑未設防禦,唐軍一路乘勝,於十月抵達夷陵。

蕭銑有一驍將文士弘,擁兵數萬駐守附近的清江。李孝恭急功近利,欲發兵征討。李靖極力勸阻,告誡他文士弘是救敗之兵,銳不可當,待其士氣衰弱,才可決戰。李孝恭一意孤行,留李靖守營,自己領兵出戰,結果在李靖預料之中。但此戰之後文士弘這邊卻大意輕敵,貿然縱兵搶掠。李靖見機,領餘下軍士突襲。文士弘之兵正肩扛手提,四處橫行時,突遇李靖奇兵,頓時大亂,死傷近萬。

攻克夷陵後,李靖不辭辛勞,又率五千輕騎作前鋒,直抵江陵。李孝恭領大軍在後。城內的蕭銑寢食難安,城外的唐軍卻氣勢如虹。蕭銑手下勇將相繼落敗,被俘士卒四千多人,大批舟艦成為唐軍的戰利品。眼看勝利在望,李靖宣布停戰,命李孝恭將所有戰船散棄長江中,任其順流漂下。諸將疑惑,為何不將辛苦收繳的戰船作為武器壯大兵勢?李靖耐心解釋:「江陵連山接水,我們孤軍深入,若攻城未拔,對方援軍四集,就會腹背受敵。現在放棄舟艦,援兵趕來一定以為江陵城破,不敢前進。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擒賊。」

李靖不費一兵一卒,以一則疑兵之計便把大批援兵擋在長江下游。蕭銑內外隔絕,困守孤城,終於走投無路,出城投降。李靖入城,軍令嚴肅,秋毫無犯,城中百姓無不心悅誠服。援兵真正趕到江陵時,亦敬服於李靖治軍之能,自願放下武器,不戰而降。

經此一役,李靖助唐平定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戰功卓著,進一步得到高祖倚重,被尊封為「上柱國」。這一年,李靖年過半百,相較於早年獲罪於高祖,也算是大器晚成。然而這只是他建功立業的起始,他的一生還有很長。平輔公祏、滅東突厥、破吐谷渾,無一不是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的典範戰例,無一不是點亮他生命的萬丈榮光。

七月流火,戰事未央。歷史的筆鋒轉至武德六年的夏秋之交,時隔三年,秦淮河畔的野心家再次掀起南國的動盪。反唐之將名為輔公祏,曾是追隨杜伏威起義的隋末雄豪,後歸大唐,鎮守丹陽。因不滿杜公猜忌,輔公祏於是殺副將,詐稱杜公之命,起兵造反,更於同年八月初九自稱帝,修宮殿、置百官,一切仿照帝制,為患江南。

高祖李淵再次請出氣吞江南的大將——李靖。這支王者之師仍由李孝恭為帥,李靖作副,並領李勣等七路總管之軍,水陸俱進,揮師南下。

不多時,《討輔公祏詔》傳遍大江南北,賊首亦悉心部署,切斷水陸要道以拒唐軍。輔公祏先派心腹馮惠亮率三萬水師駐紮當塗,陳正道率兩萬步兵守青林;再從梁山修築鐵索橫絕長江水道,修築城池綿延十餘里,與兩軍成犄角之勢。輔公祏一心反唐,布下天羅地網,等待唐軍的是一場硬戰。

南平輔公祏

唐軍主帥李孝恭日夜兼程,率師下江南,果然遭困,雙方陷入僵持局面。李孝恭趁休戰間隙,召集諸將緊急議事。將領們獻策:「馮、陳二人兵力雄厚,固守天險,無法倉促攻取。不如直指丹陽,餘孽自然不戰而降。」李孝恭正要採納,李靖卻提出截然相反的計策。既然馮、陳二賊的營柵易守難攻,難道輔公祏稱霸的石頭城就可輕易打下嗎?萬一唐軍進攻丹陽,旬月間無法收復,恐將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李靖建議馬上進攻馮、陳之軍,成敗在此一舉。

有戰神主持大局,李孝恭自然唯命是從。唐軍便按照李靖之謀分頭進攻。李孝恭先取馮惠亮,派老弱羸兵叫陣,待馮軍傾巢而出,他再派出主力軍迎戰,大破馮軍,馮惠亮駕孤舟遁走。繼而陳正道防守的陸路防線也全面崩潰,馮、陳之兵死傷萬餘人。


李靖見機,親率輕騎奔襲丹陽,輔公祏因無接應之兵,擁兵數萬卻落荒而逃。李勣引兵窮追不捨,一路追殺。在句容處,輔公祏身邊僅剩五百護衛,無奈之下拋棄妻子逃竄,卻在武康被義士生擒。他被押往丹陽,最終由李孝恭下令處決。平輔公祏之役歷時近一年,其中李靖的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若問李靖何以作出正確決斷,因他能一眼看出敵方每一步的動機。輔公祏重用的兩位賊將,擅長野戰,卻奉命持重防守,意在拖延戰鬥時間。唐軍遠道而來,不適合久戰,勢必轉攻丹陽,這樣正入賊軍圈套。李靖知己知彼,反其道而行,令賊眾措手不及,最終以奇制勝。他憑軍功再得褒獎,高祖欽佩其軍事才幹,極力讚他:「李靖是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比得上他!」

北滅東突厥

突厥人,特別是東突厥一直是威脅中原安定的威脅。起事之初,高祖不得已向突厥可汗示好,集中兵力在國內平亂。突厥表面上與朝廷往來,實則支持北方幾大割據勢力,並連年侵擾內地。武德末年,頡利可汗曾率十萬兵馬入侵晉陽,唐軍多有失利。他又趁新皇登基時,遣十餘萬騎侵犯涇州,兵臨渭水便橋之北。太宗李世民英勇無畏,親臨渭水,與頡利隔河談判結盟,方解京城之困。突厥人狂放無禮一至於此。


貞觀三年,唐朝經三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倍增。而盛極一時的東突厥發生內亂,又逢暴風雪天災,族人紛紛離散。太宗在功臣張公瑾的建議下,決心發兵遠征東突厥永絕後患。

此次唐王把兵力全權交付李靖。與戰者還有張公瑾、李勣、柴紹等大將,統領十餘萬兵馬,組成一支陣容強大的唐軍。大軍兵分幾路,向苦寒的胡地進發。

貞觀四年正月,伴著凜冽的朔風,李靖帶領的三千精兵從馬邑向惡陽嶺挺進,準備進擊定襄。突厥兵將聞之,相顧失色,一日數驚。他們一致認為唐兵若非傾國而出,李靖絕不敢孤軍深入。李靖攻敵意志,派兵離間頡利心腹,誘使康蘇密投降。


李靖在夜色的掩護下,突入定襄城,一舉俘獲前隋遺宗,迫使頡利倉皇奔逃。此戰一雪李唐屈從突厥之恥,令太宗聖心大悅。頡利不僅被李靖打得狼狽,更在其他唐將的奮戰中一敗塗地。退守鐵山時,他身邊人手僅剩幾萬,隨時面臨傾覆之危,只得派遣使臣入京請罪,請求歸附大唐。

次月,太宗以天子容人雅量,派人撫慰頡利。李靖卻看得更深遠,突厥表面上俯首稱臣,實為保存實力,俟草青馬肥時捲土重來。他命諸將:「朝廷使者撫慰頡利,突厥人一定放鬆戒備。我們應趁此良機選精兵一萬,攜帶二十天糧草,徹底打敗突厥。」有將士擔心此舉有違聖意,李靖則說:「此兵機也,時不可失,正是韓信滅齊國的道理。一兩位使臣,何足可惜?」


李靖督師疾行至陰山,遇突厥斥候,皆俘之隨軍。大軍乘霧潛行,逼近頡利牙帳十五里。頡利如驚弓之鳥,畏懼唐軍之威,獨乘千里馬逃亡。正所謂樹倒猢猻散,餘眾更是四處潰退。頡利本欲穿越漠北再圖大計,被唐將生擒,押送長安。從此,東突厥隨著頡利的收降,化作歷史的塵埃,大唐版圖的邊境從陰山擴至大漠。

太宗初聞李靖破突厥,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向侍臣稱讚其決斷:「我聽說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大唐早期稱臣於突厥,我未嘗不痛心疾首。如今李靖率軍無往不捷,令突厥歸順,終於雪洗大唐稱臣的恥辱。」

久已不涉朝政的高祖更是欣喜若狂,特設宮宴於凌煙閣,請太宗、重臣、貴戚共享盛事。席間,高祖親自彈奏琵琶,抒發極樂的情懷,太宗亦起舞助興,群臣舉杯相賀,宴會一直持續到深夜。這是史書中罕見的君臣其樂融融的情景,可知李靖此戰的意義已經超越簡單的戰爭勝負,而是洗盡國恥、守土開疆的輝煌功業。

懼滿思危 知足能止

李靖行軍打仗,或攻或守,是戰是和,每一步都謀算得精準縝密。而偏偏在做人上,他卻糊塗得多。只因他長懷盈滿之懼,遂將一身才智深藏。

史載他生性沉厚,每在朝中議事,他常常表現得「恂恂然似不能言」。即使他被同僚彈劾治軍無方,受到太宗嚴詞訓責,他也不加辯解,一味叩首謝罪。清者自清,李靖雖然受到污衊,但相信通達事理的太宗最終會給他一個公正的決斷,所以他並不急於表白心跡。果然,一旦太宗發現冤枉了李靖,便推心置腹,主動撫慰老功臣:「前朝君王對待功臣,有功不賞,還羅織罪名殺害。我不僅不會怪罪你,還要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不久,他又召見李靖:「之前有人污衊你,現在我已分辨是非,希望你不要介懷。」


貞觀八年,官至宰相的李靖忽然以足疾請求辭官,太宗知其心意,派侍臣轉達聖意,大讚李靖恭謙的美德,並將他樹立成身居富貴卻知足能止的典範。

李靖雖卸下人臣之擔,但一直未忘報國之志。貞觀九年初,邊疆的吐谷渾進犯涼州,李靖聞訊,顧不上足疾與年高,主動請纓遠征。這一年,他以六十四的高齡掛帥北上,頂著風霜雨雪,向異族蠻人發起雷霆之擊,將大唐天子的神威再次遠播邊庭。

延伸閱讀:
大唐開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文章出處】
《大紀元》
〈【隋唐英雄傳記之十三】李靖篇(上)(下)

2016-01-28
2016-02-02
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27/n4626481.htm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2/1/n4630259.htm
文/柳笛
【作者簡介】
柳笛,本名及生平不詳,女性,作品散見於《大紀元》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