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jpg
上圖:紫禁城太和殿(圖片引自網路)
太和殿龍椅.jpg
上圖:紫禁城太和殿髹金漆雲龍皇帝寶座(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征台成功,清朝把臺灣併入中國版圖。臺灣收復後,清廷對臺灣的棄留問題,曾引起一場爭論。

朝中多數官員認為臺灣土地狹小,人口稀少,財賦無多,又遠隔重洋,如派兵駐守,不僅糜費糧餉,而且鞭長莫及,「宜遷其人,棄其地」主張「守澎湖,徙臺灣人民而棄其地。」,康熙帝原本也認為「......海賊(指鄭氏) 乃疥癬之疾,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對臺灣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的認識。

施琅堅決主張留守臺灣,1683年二月,他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又名:〈陳臺灣棄留利害疏〉),從國防、治安、便民、經濟四個角度立論,試圖消除康熙帝的疑慮,並說服他保留台灣一地。內容洋洋近二千言,詳述臺灣與東南海防的重要關係,對棄守論的種種錯誤論點,逐一予以有力的駁斥。

三月,康熙帝收到疏文,召集廷議討論,文武官員均不支持,唯獨保和殿大學士李霨力排眾議,贊成施琅主張。最後康熙皇帝決定採納施、李意見,將臺灣納入版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朝在台灣設置臺灣府與臺灣(中路)、鳳山(南路)、諸羅(北路)三縣,隸屬福建省,在臺澎分別駐兵,設官治理,築城戍守。


本文是決定臺灣日後發展走向、改變歷史的重要文獻,網路目前僅有原文而無翻譯,編者錄此全文,並代譯如下。


康熙皇帝.jpg
上圖:康熙皇帝少年畫像(圖片引自網路)
陳臺灣棄留利害疏.png
上圖:陳臺灣棄留利害疏(圖片引自網路)


恭陳臺灣棄留疏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兼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務、臣施琅謹題。為恭陳臺灣棄留之利害、祈睿裁事:

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查明季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餘遙。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於其間者,已不下萬人。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及崇禎元年,鄭芝龍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為互市之所。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時不仰廑宸衷。

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逆孽乃一旦凜天威,懷聖德,納士歸命;此誠天以未闢之方輿,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

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後之計,尤宜周詳。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臺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軍閃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船制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固昭然較著者。

甚至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一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能鼓惑人心。重以夾板船隻,精壯堅大,從來乃海外所不敵。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無伎倆;若以此既得數千里之膏腴,復付依泊,必合黨夥,竊窺邊埸,迫近門庭。

此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至時復動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臺灣則所以固澎湖。臺灣、澎湖,一守兼之。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況昔日鄭逆所以得負抗逋誅者,以臺灣為老窠,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遊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棋佈,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復發。臣業與部臣蘇拜、撫臣金鋐等會議之中。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留未敢進決;臣閱歷周詳,不敢遽議輕棄者也。

伏思皇上建極以來,仁風遐揚,宜聲遠播,四海賓貢,萬國咸寧;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臣服。以斯方拓之土,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遊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升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在我皇上優爵重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弁,誰不勉勵竭忠?然當此地方初闢,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豁。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可以佐需。抑亦寓兵於農,亦能濟用,可以減省,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

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惟去留之際,利害攸係,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無經國遠猷,矢志圖賊,狃於目前苟安為計,劃遷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往事不臧,禍延及今,重遺朝廷宵旰之憂。

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餘,衰老浮生,頻慮報稱末由。熟審該地形勢,而不敢不言。蓋臣今日知而不言,至於後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皇上責臣以緘默之罪,又焉所自逭?故當此地方削平,定計去留,莫敢擔承,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會議之際,臣雖諄諄極道,難盡其詞。在部臣、撫臣等耳目未經,又不能盡悉其概,是以臣於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但事關朝廷封疆重大,棄留出自乾斷外,臺灣地圖一張,附馬塘遞進御覽。緣繫條議臺灣去留事宜,貼黃難盡,伏乞皇上睿鑑施行。


【文章出處】
恭陳臺灣棄留疏
原作者:施琅


康熙皇帝.png
上圖:康熙皇帝中年畫像(圖片引自網路)
康熙皇帝.jpg
上圖:康熙皇帝中年畫像(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上奏主旨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兼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務、臣施琅謹題。
譯文: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兼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務、臣施琅謹奏。

為恭陳臺灣棄留之利害、祈睿裁事:
譯文:
爲恭敬陳述台灣放棄還是留下的利害關係一事,請求聖上睿智裁決:


順治十八年招降鄭成功部下詔諭.jpg
上圖:順治十八年招降鄭成功部下詔諭(圖片引自網路)
奏摺.png
想像示意圖:奏摺(圖片引自網路)


(二)地理

(謙辭,用來謙指自己見解正確與否並不確定)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吳縣(蘇州)、會稽),南接粵嶠(五嶺以南地區),延袤(延伸、連亙。袤,音ㄇㄠˋ,土地南北的長度)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
譯文:
臣私下觀察台灣這塊土地,北連江浙,南接廣東,綿延數千里,山川險峻陡峭,港道曲折,是江、浙、閩、粵四省左方之防護;中間隔著澎湖一個大洋,水道在三更多之遙。


澎湖海戰圖.jpg
上圖:澎湖海戰圖(圖片引自網路)
澎湖海戰.jpg
上圖:澎湖海戰(圖片引自網路)


(三)歷史

查明季(明末)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汛(出航。汛,水漲)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餘遙。
譯文:
查明末設水澎標在金門一地,出了泛到澎湖而止,水道也有七更多之遙。


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譯文:
台灣一地,原屬化外蠻荒之區,土人與原住民雜處,本來還沒有收入版圖。


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繁殖人口,蓄積財富)於其間者,已不下萬人。
譯文:
然而當時中國的百姓偷偷前去,繁殖人口,蓄積財富於其間的人,已經不少於萬人。


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及崇禎元年,鄭芝龍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荷蘭人)為互市之所。
譯文:
鄭芝龍爲海盜時,把此處做爲其巢穴。到了崇禎元年,鄭芝龍接受招撫,將這個地方的稅收交予荷蘭人,作為互相貿易的地方。

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
譯文:
荷蘭人於是聯絡原住民,招納內地人民,形成一個海外的國家,逐漸成為邊疆的禍患。


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
譯文:
到了順治十八年,台灣爲海上逆賊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在這塊土地,糾集亡命之徒,挾持引誘原住民,殘害海上疆域,覬覦大清南北各地,侵犯江、浙一帶地方。

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時不仰廑(殷切想念)(帝王)衷。
譯文:
傳到其孫克塽,六十餘年,人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天子的心意(編者註:指心懷清廷)


鄭成功.jpg
上圖:鄭成功(圖片引自網路)
康熙皇帝.png
上圖:康熙皇帝老年畫像(圖片引自網路)


(四)經濟

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
譯文:
臣奉旨征討,親身經歷這塊土地,詳細見到這裡土地肥沃,物產利益,耕田種桑,魚鹽生產,滿山都是茂密樹叢,遍處種植修竹。硫磺、水藤、蔗糖、鹿皮,以及一切日用需要,無處不有。


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
譯文:
過去以來所缺少的,只有布帛而已,此地則木棉盛產,經緯織布不缺。

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
譯文:
而且船隻四通八達,絲線接踵而至,整頓禁止雖然嚴厲,終究難以杜絕。

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
譯文:
這裡實際上是肥沃富饒之區,地勢險阻的區域。

逆孽乃一旦(有朝一日)(懍,敬畏)天威,懷聖德,納士歸命;此誠天以未闢之方輿(大地),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
譯文:
叛逆餘孽(編者註:指明鄭政權)有朝一日敬畏陛下的天威,懷念陛下的聖德,收容賢才,歸附天命;這實在是上天把還未開闢的土地,資助爲聖上東南的保護屏障,永遠斷絕海上禍患,這豈是人力所能導致的呢?


福建全圖.png
上圖:清代福建全圖(圖片引自網路)
康熙臺灣與圖.jpg
上圖:康熙台灣輿圖(局部)(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五)便民、治安

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後之計,尤宜周詳。
譯文:
台灣這個地方既然已經納入版圖,原住民、人民,均屬於陛下的子民。善後的打算,朝廷尤其應當詳細周密。

此地若棄為荒陬(荒遠角落。陬,音ㄗㄡ,復置度外,則今臺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
譯文:
這個地方如果放棄爲荒遠的角落,重新置之度外,那麼現在台灣居住的人口稠密,戶口繁衍滋長,農工商賈,各就自己的生計,一大群人遷徙拋棄,人民久居故地而滋生情感,不肯輕易遷徙,失其常業,流離失所,朝廷要特別花費精力經營,實在不是長遠之計。


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完成)
譯文:
何況以有限的船隻,渡送無數的百姓,不是經過好幾年,很難完成這項工作。

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多)有徒(徒眾),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軍閃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船制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借)寇兵而齎(贈)盜糧」(編者註:這句話也出現在李斯〈諫逐客書〉中),固昭然(明顯)較著者。
譯文:
假使渡載不完,官員苟且抵塞罪責,而這塊地方的深山窮谷,暗中藏匿的罪犯,實在會有不少這樣的人會躲在此地,這些人和原住民聚集在一起,加上內地的逃兵、閃躲的百姓,到危急時就鋌而走險,糾集黨羽作祟,造船製器,劫掠沿海;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借給強盜兵器,而資助給小偷糧食。」本來就是很明白顯著的道理。


台灣.png
上圖:台灣古地圖(圖片引自網路)
臺灣府疆域圖.jpg
上圖:臺灣府疆域圖(圖片引自網路)


(六)國防

甚至此地原為紅毛(外國人碧眼黃髮,故稱。此指荷蘭)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
譯文:
甚至,這個地方原爲荷蘭人居住的地方,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流著口水貪婪這塊土地,也一定會找機會有所意圖。

(一旦)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能鼓惑人心。
譯文:
如果這塊土地再度爲荷蘭人所擁有,那麼他們性情狡滑,所到的地方,很能鼓惑迷亂人心。

重以(加上)夾板船隻,精壯堅大,從來乃海外所不敵。
譯文:
再加上他們夾板船隻,精銳強大,從前以來就已是海外所不能敵。

未有土地可以托足(立足),尚無伎倆;若以此既得數千里之膏腴,復付依泊,必合黨夥,竊窺邊埸(邊疆。埸,音ㄧˋ,迫近門庭。
譯文:
他們沒有土地可以立足,還沒有辦法使出花招手段;倘若朝廷放棄台灣,荷蘭人認爲已得到這塊數千里的肥沃土地,又能將其船隻靠岸停泊,必定糾合其黨羽,覬覦邊疆,逼迫中國的大門庭院。


此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
譯文:
放棄台灣,這是給將來種下禍患,東南沿海各省,斷然難以安然無慮。


至時(到時)復動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
譯文:
到時候又動用軍隊遠征,二度渡過大洋,波濤之中勝負難以測度,恐怕不容易再建立成效。


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毗連)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
譯文:
如果只據守澎湖而放棄台灣,那麼澎湖孤懸於汪洋之中,土地貧瘠,毗連於台灣,遠遠隔絕於金門廈門之外,豈不受制於他們,而能有一天安居嗎?


是守臺灣則所以固澎湖。臺灣、澎湖,一守兼之。
譯文:
因此是守台灣,是爲了鞏固澎湖。台灣、澎湖二地,應當一同兼守。

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
譯文:
沿著邊境一線的水師,防汛嚴密,各自互爲犄角,聲氣相通,接應援助很容易達到,若有亂事,可以立刻平息安寧。


況昔日鄭逆所以得負抗(負隅頑抗)(逃)誅者,以臺灣為老窠,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遊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
譯文:
何況從前鄭逆餘孽,之所以能夠負隅頑抗,逃亡被誅殺的命運,是因為以台灣爲巢穴,以澎湖爲門戶,四通八達,四處轉移肆虐,任憑他們到哪裡去。而我朝的水師,往來征討也有所攔阻的障礙。


今地方既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棋佈,風期順利,片帆(一艘船)可至,雖有奸萌,不敢復發。
譯文:
如今這塊地方既然已為我朝所得,處處有官兵駐守,哨點星羅棋布,只要風期順利,一艘船就可以到達,即使有人有邪惡念頭,也不敢再產生。


臣業(已)與部臣蘇拜、撫臣金鋐等會議之中。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留未敢進決;臣閱歷周詳,不敢遽議輕棄者也。
譯文:
臣已經和部臣蘇拜、撫臣金鋐等人,在一起討論之中。部臣、撫臣還沒親自到過這塊土地,去留還未能決定;臣處理台灣的經驗較多,不敢在倉促之間,草率建議輕易棄守台灣。


施琅.png
上圖:施琅(圖片引自網路)
施琅.jpg
上圖:施琅(圖片引自網路)


(七)費用

伏思皇上建極以來,仁風遐揚,宜聲遠播,四海賓貢,萬國咸寧;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臣服。
譯文:
伏想聖上登基以來,仁風遠揚,賢名遠播,四海稱臣納貢,萬國無不安寧;日月所照之處,霜露墜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氣的人,沒有不臣服的。

以斯方拓之土,奚(何)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
譯文:
以台灣這塊剛剛開拓的土地,朝廷設置守衛有何困難,來作爲東南數省的籬笆呢?


且海氛既靖(平定),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
譯文:
而且海上氛圍平定,內地增設的官兵,盡可陸續淘汰減少,朝廷可以用這些人分防台灣、澎湖兩處。


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
譯文:
台灣設總兵一人、水師副將一人、陸師參將二人,士兵八千人;澎湖設水師副將一人,士兵二千人。共計士兵一萬人,足以固守台灣,又沒有額外添兵加餉的費用。

其防守總兵、副、參、遊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升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
譯文:
這裡的防守總兵、水師副將、陸師參將、遊擊將軍等官職,可制定以三年或二年就轉調升到內地,不至於久任生弊,永爲固定的常例。

在我皇上優爵重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弁(音ㄅㄧㄢˋ,古時低階軍官),誰不勉勵竭忠?
譯文:
我朝聖上以優厚的爵位、豐厚的俸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官誰不勉勵竭盡忠誠呢?


然當此地方初闢,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音ㄐㄩㄢ,免除)免除)。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可以佐需。
譯文:
但在台灣這個地方剛開始開闢,此地區的正賦、雜餉等賦稅,特別應當予以免除。一萬的軍隊食糧,暫且全都交付給他。三年後再開徵,可以幫助需要。


(或)亦寓兵於農,亦能濟用,可以減省,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
譯文:
而且也寓兵於農,也能有效使用,可以減少花費,不必用內地全部物資,轉而運輸此地。


台灣澎湖古圖.jpg
上圖:台灣澎湖古地圖(圖片引自網路)
施琅.jpg
上圖:施琅攻臺(圖片引自網路)


(八)結論

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
譯文:
籌劃天下的局勢,一定要追求萬無一失。


臺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
譯文:
台灣這一塊地方,雖然屬於多島,實際上卻是關係江、浙、閩、粵四省的要害之處。


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譯文:
朝廷千萬不要以台灣被中土人民耕種田地,還能稍微資助軍隊和糧食,固然才應被議論留下;就算台灣是荒蕪不毛的土地,必要藉助內地物資的運輸,也斷然不可以放棄。


惟去留之際,利害攸係,恐有知而不言。
譯文:
議論台灣去留的時候,利害攸關的關係,臣恐怕有明明知道卻沒有說出。


如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無經國遠猷(謀略,計劃),矢志圖賊,狃於(習於,因襲)目前苟安為計,劃遷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
譯文:
以同我朝的兵力,類比於前代,是何等之強盛,當時的封疆大臣,沒有治理國家的遠大謀略,不願下定決心,圖謀平定賊寇,只習於目前的苟安打算,劃出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使敵人的勢力更加猖獗,而民生愈加顛沛流離。


往事不臧(善),禍延及今,重遺朝廷宵旰(宵衣旰食,指勤於政事)之憂。
譯文:
過去的事沒有辦好,禍延至今,重新留給朝廷辛勤應付的憂慮。


施琅.png
上圖:施琅(圖片引自網路)
施琅.jpg
上圖:施琅(圖片引自網路)


(九)申悃

臣仰荷(音ㄏㄜˋ,蒙受)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餘,衰老浮生,頻慮報稱末由(無由,沒有門徑)。熟審該地形勢,而不敢不言。
譯文:
臣仰蒙大恩,聖上恩澤深厚,臣年齡六十有餘,已經是衰老人生,但是頻頻憂心呈所遞的報告會投訴無門。但是臣熟識台灣地區的形勢,卻又不敢不說。


蓋臣今日知而不言,至於後來,萬(萬一)或滋蔓難圖,竊恐皇上責臣以緘默之罪,又焉所自逭(音ㄏㄨㄢˋ,逃避)
譯文:
臣如果今日知道內情而不說,到後來萬一有孳生蔓延的禍事難以解決,私下擔心聖上責備臣緘默不語的罪過,這個奏陳台灣要害的責任,又怎能逃避呢?


故當此地方削平,定計去留,莫敢擔承,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的確)永固邊圉。
譯文:
所以,當台灣這個地方平定,計劃決定去留,沒有人敢承擔之際,臣心想拋棄台灣必定釀成大禍,留下台灣確實才能永固邊陲。


會議之際,臣雖諄諄極道,難盡其詞。在部臣、撫臣等耳目未經,又不能盡悉其概,是以臣於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
譯文:
開會的時候,臣雖然諄諄力爭,仍難以詳細陳詞。在部臣、撫臣等人還沒有過目,又不能全部都知曉其大概,因此臣在會議上疏之外,不避冒瀆聖明,將台灣去留的利害,自行上奏以呈聖覽。

但事關朝廷封疆重大,棄留出自乾斷外,臺灣地圖一張,附馬塘遞進御覽。
譯文:
但事關朝廷封疆大吏的重大事件,放棄還是留下台灣,終將決定於聖上的乾綱獨斷,這裡附上台灣地圖一張,附馬塘遞呈御覽。


(因為)條議臺灣去留事宜,貼黃(摘取奏疏中要點,黏附在奏疏後面​​​​難盡,伏乞皇上睿鑑施行。
譯文:
因為牽連議論台灣的去留事宜,要點難盡,伏乞皇上英明睿鑒,是否考慮施行。

【文字翻譯】
本站。


奏摺.png
想像示意圖:奏摺(圖片引自網路)
施琅.png
上圖:施琅(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