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
影音檔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SiC59j0ak
別人陷入低潮時,你會怎麼安慰心情低落的朋友?「哎呀,沒事的啦」、「開心點」、「你想太多了」......類似這樣的說詞,有時反而會讓對方更難受,因為你雖然很「同情」,卻沒有「同理」,這樣的反應只是「同情」,並非「同理」,也只會得到反效果。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意義卻完全不同,兩者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什麼是「同理心」?為什麼它和「同情心」不同?
「同理心」是一種選擇,而且是很容易受傷的選擇,因為為了要與你連結,你必須連結到你自己心裡面能理解那種感受的東西。
「同理心」可以激發連結,「同情心」卻反而造成連結中斷。「同理心」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同情心」則會使雙方越來越疏遠。
一名護理學者 Teresa Wiseman 提出「同理心」的四種行為特徵:
1.改變自己觀點
2.接受他人觀點,能夠從另一個人的角度看事情
3.對於別人觀點,避免給予評論
4.看出他人的情緒與他人「一起」感受
這並不容易,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喜歡去評論別人。
同理心類似一種神聖的空間。如果把深陷低潮,想像成陷入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暗坑洞,爬不出來,他們從底部大叫說:我被困住了,這裡好暗,我好害怕.......
發揮「同理心」的人,就會一起爬到坑洞最深處,說:「我知道在這下面是什麼樣子,我懂這種滋味不好受,你並不孤單。」
但是「同情心」則不同。同情心人士往往高高在上(從洞口往下看別人的「困境」),說:「哦!那真糟!你想來點三明治嗎?」
在同情心的狀態下,我們往往急於給予安慰,甚至半強迫對方立刻改變心情。為了「讓對方好過一點」,同情心的人會半強迫對方看到光明面,以「至少……」開頭的句子安慰對方。可是,真正同理心的回應,很少以「至少......」來開頭。
某個人和我們分享一件極為痛苦的事,而我們經常試著要「一線希望」它,嘗試著要擠出一線希望,它當作動詞使用,其典型表現是否定對方的感受:「情況沒你說的那麼糟啦。」
當人們面對一位剛流產的母親,他們可能會說:「至少你知道你能懷孕。」面對一位婚姻破碎的妻子,他們可能會說:「至少你知道你有一段婚姻。」面對一個被學校退學的孩子,他們可能會說:「至少你另一個孩子還是優等生。」
如果有人碰到非常重大的人生事件,我們第一時間通常會想「美化」或「淡化」對方的處境,試著要讓事情感覺「好轉」一點,但這不是同理心該有的表現。
我們反而應該坦承:「我無法想像你現在的心情,雖然我現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但我很高興你能告訴我,跟我分享這件事。」因為此時此刻不論說什麼,都無法減輕對方的痛苦,唯一能撫慰對方的,只有我們一起面對難關的誠意。
事實上,「回應」很少讓事情好轉,真正能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
【文章出處】
《youtube》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於?(繁中字幕)〉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SiC59j0ak
原作者:RSA Shorts
- Aug 28 Fri 2020 00:12
▲RSA Shorts:「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