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印.jpg

試釋瘂弦〈如歌的行板〉

1 溫柔之必要(註1:為便於解讀而分行編號,原詩無編號。)     
2 肯定之必要
3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4  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
5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6  歐戰、雨、加農砲、天氣與紅十字會之必要
7  散步之必要
8  遛狗之必要
9  薄荷茶之必要
10 每晚七點鐘自證券交易所彼端

11 草一般飄起來的謠言之必要。旋轉玻璃門
12 之必要。盤尼西林之必要。暗殺之必要。晚報之必要
13 穿法蘭絨長褲之必要。馬票之必要
14 姑母遺產繼承之必要
15 陽臺、海、微笑之必要
16 懶洋洋之必要

17 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的

18 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19 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20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1963年寫於香港


透視:

欣賞一首詩,可採用的態度有二:

1.追尋作者創作那一瞬間所深入的感情(或其詩想),迫使自已也契入此一領域,分享作者所有的感動

2.完全排除上述客觀的欣賞態度,全然以自我為出發點,以自己瞭解的程度,主觀而放任地接受詩的衝擊


這兩種欣賞的態度,一是無我的,一是有我的,兩者均有可取與侷限之處。事實上,由於欣賞者各有不同的背景,以及與創作者在時空和感悟上的顯著差異,難以求得同一頻率的共鳴──我說這些話,旨在表明我試圖剖析瘂弦這首詩,也許無法做的恰到好處,我沒把握能準確抓住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更沒把握使其他欣賞者也懷著與我相似的觀點我的工作是希望自己站在寬廣的認知基礎上提出看法,盡可能去擊中每顆能共鳴的心弦。

我認為一首詩的欣賞若要真正瞭解,必須透過這位詩人的其它作品,尋出其詩(思)想的行跡,始能精確地掌握詩中真義。也就是說,一首詩不要獨立來看,在詩人的一生中,「詩想」固然有即興的,但其觀察與表達,依然脫不了理念的羈絆;整體而言,它是脈脈相繫的,自有它特殊的脈絡意義。換句話說,就是要在「整個的」瞭解中,為每一首詩的意義「定位」。當然,對一首膚淺的、惟求技巧炫耀的詩是用不著浪費這麼大的心血,因為對這類的詩及詩人而言,他把詩看成文字的魔術表演,詩被文字奴役了;詩在對傳統用辭的解放中,又被禁錮在新的文字獄裡,除了拙劣的賣弄,所剩無幾。一首詩的真正價值,應是作者人生態度的呈示:一面有著自己活生生的存在,一面與身處的時代和社會寄以同情的態度相融,說出它隱匿却又普遍的心聲。詩的價值由此二分,詩人與詩品的高下,亦由此判然而明

簡而言之,詩人應有最敏感的觸鬚、廣博的同情意識以及一顆跟社會同一脈動的心。瘂弦的詩,顯然屬於我所讚揚的一類(註2:葉珊(楊牧)認為瘂弦的詩,背後有一種「極廣濶深入的同情」,而且讚美他的詩「是從血液裡流蕩出來的樂章」,我相信每一位瘂弦的愛讀者,對葉珊的話都會有「吾心亦有戚戚焉」之感吧。),〈如歌的行板〉就是一首基於此一意義的好詩。

由〈野荸薺〉而〈深淵〉,由〈深淵〉而〈如歌的行板〉,這一條線索告訴我們瘂弦的轉變,瘂弦的每一首詩的欣賞,都應安放在這一系脈裡讀出詩的「品性」。

〈如歌的行板〉想表達的是什麼?
──瘂弦對人生的看法。


全詩共分為三段:

第1到10行為第一段;

第11到16行為第二段;

第17到20行為第三段。

實際上只是兩段。第一、二的的分割,純為了形式和效果的要求,避免在視覺上予人冗長厭倦之感,而增加了詩的美感與魅力,在整首詩的意象裡,1到16行是個單元,最後四行是個單元。


第一單元中,瘂弦如催眠般奏出種種之必要,以詼諧而揶揄的口吻,把許多事惰拼凑起來──表面上似各不相干,實際上却被納入同一主流裡,即:一切均屬必要。從温柔之必要到看一名女子……加農砲……遛狗……暗殺……微笑……懶洋洋……之必要,如音樂節拍一般,將詩的氣氛一下子孕育的非常濃厚,使得最後出現的嚴肅主題得到調協及相襯。所有的「必要」正是社會的衆生相我們每個個體在這工商業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是多麼渺小,所具有的影響力也微乎其微,不論是喜歡或不喜歡,世界依舊照著它預定的行程表向前推進,像一條容納衆流的浩蕩大江,帶著生命與泥沙,喑啞地哼著:

17 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的

這一句與第18句整首詩中負著承接的作用,一面使第一單元長串的壓力到此得到緩衝,一面由此接續出最後的主題。一條「河」的象徵意義在全詩之中非常突出,它給人在意象和視覺上充分滿足:

──從第1到16句浩浩蕩蕩如一長江的印象;

──如第18句中的「:──」符號,既表達了河的抽象形式,也產生第18句往後延伸的作用。

──河,也給人另一種感悟:


──這個社會和世界是河(能納衆流)。

──時間是河,緜延不斷
(註3:請讀〈如歌的行板〉第18句。)

──人的本性是河
(註4:請讀〈如歌的行板〉最末兩句。)


種種的必要告訴我們,既然世界像河一樣「老這樣總這樣」:一點點酒和木穉花是不可缺的、散步是必要的、薄荷茶調劑著生活情趣、穿法蘭絨長褲是新的時髦、繼承遺產豈能放棄?一切均為我們生存所必需,人在這種環境裡的生活態度,無非是使一切各守其位,維持著它們的本性,像:

19 觀音在遠遠的山上

20 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不必去強求秩序,不必枉費心機企圖改變秩序,不如順乎自然萬物的本性,順著河流「繼續流下去」,秩序自會在其中出現,若要堅持扭曲現狀,悲哀就會注入生命的骨髓裡,遺恨一生。

追踪:

詩中強烈地表現出定命觀念。作者對世界和社會持著一種現實的、中庸的觀點,保持了客觀的距離,以局外人清醒而冷然的目光,凝視這社會萬象。這種心態多少表達出這一代青年的心理狀態──中國百十年來不斷的動亂,生命變得低賤、失去了基本尊嚴與價值,似乎每一個動人的口號都必須以成千上萬的屍體來顯示它的不朽人的價值如隕星般墜落,跌的粉碎,這些悲劇不全是「人妄想超越上帝的手」(註5:上帝──不是指狹義的某一宗教所信仰之神,而是意指此一宇宙的秩序賦予者,也許是尚莫能名的大力而已。)來安排自然萬物新的秩序所這成的?

人為什麼不能學的更謙虛呢?

瘂弦不是沒有渴望過名聲和榮耀,在詩作裡,他曾如此自白:

有這麼一個人
他真的瘦得跟耶穌一樣

他渴望有人能狠狠的釘他
(或將因此而出名)
(註6:引自瘂弦詩作〈剖〉。)


他渴望得到像耶穌一樣不朽的榮耀。可是,在冷酷的現實裡,他畢竟沒去學做虛無的神,深刻的洞察力,讓他瞭解人的平庸本質,而悽然地唱道:

但白楊的價格昂貴起來了
鋼釘鑽進摩天大厦
人們也差不多完全失去了那種興緻
再去做法利賽或聖西們那樣的人
(註7:同上。)


介紹著自己,也介紹了這一代青年人的心境、他們內心的欲望與苦悶。為什麼普世的年輕人存有逃避現實與責任的傾向?是害怕背負精神的十字架?他們以屈於現實作為反抗現實的方式扼殺了本性,年輕的心怎能容忍?如何走出這種困境?

瘂弦的內心何嘗沒有掙扎,在〈瘋婦〉的詩中,他借著蓓嶶的口,絕望地悲問:

只是瑪麗亞,你不知道
我真發愁靈魂究竟給誰才好
(註8:引自瘂弦詩作〈瘋婦〉。)

給誰才好?上帝或撤旦?都不?那怎樣才能擺脫這份沉重的壓力?瘂弦在迷惘中的答案只是高喊:「哈里路亞,我仍活著!」(註9:引自瘂弦詩作〈深淵〉。)似乎,活著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於是,人便墮落到「深淵」裡變成四肢動物:


去看,去假裝發愁,去聞時間的腐味
我們再也懶於知道,我們是誰
工作,散步,向壞人致敬,微笑和不朽
為生存而生存,為看雲而看雲

厚著臉皮佔地球的一部份。……(註10:同上。)

也許,瘂弦在這一時期的心情相當陰鬱,也許瘂弦以詩為武器,針對某些頹廢敗壞者所作的諷刺和批判──他們由於對現狀過於冷漠無情,而漸漸退化成行屍走肉,終至出賣了靈魂。但,在〈如歌的行板〉中,瘂弦走向了另一端,明朗地步入現實的核心尋找答案,他領悟到順應自然萬物本性的至理,寧肯採取中庸的人生觀,不偏不倚地──不妄想做神,也不甘心做獸──學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就是瘂弦在〈如歌的行板〉中要表達的意思吧。

經由這樣的脈絡來欣賞〈如歌的行板〉或應有較深刻的體會。瘂弦的詩,基本上是入世的,他的寬濶胸懷使他化身為許多形像(註11:為試讀他的詩作〈上校〉、〈坤伶〉、〈馬戲的小丑〉、〈棄婦〉、〈瘋婦〉、〈水手〉、〈C教授〉……等作品。),以他稟賦的識力,吐述他們的心聲,我說瘂弦具有一顆「社會的心」便是此理。一個詩人,若不具有這種敏銳的觸鬚,就寫不出不朽的作品。他的詩,滿含思想,從批判的角度,把握住社會的共相,速寫出事件及人物的特質;或許,我們必須透過他的詩,才能對廣大的社會群衆的內心有深刻的理解;或許,我們必須透過他的詩,才能更清楚瞭解我們自己。


其他:

這首詩,連帶地使我想到哲學家尼釆的話:

「對於整個的組織,美麗乃其餘事。」(註12:引自尼釆《啟示藝術家與文學家的靈魂》。)  


常有些詩人,鑽入堆砌辭藻的牛角尖裡,日夜謀計讓駢體文復辟,企圖以空靈的美,君臨詩壇;或步上一條更晦澀的路,以割裂的意象,把詩肢解而引向歧途;更有些愛帶著詩稿上床的詩人,壓迫新詩墮落成性經驗的記錄──我想,瘂弦所探索的方向,對這些詩人而言,在立意與取材、表達藝術的經營上是具有啟示性的,他的題材走出個人狹隘的自我範域,親切而謙卑地向人生與社會垂目,開拓了現代詩的局面。在語言上,不斤斤計較於求新、求奇、求美,全心全意以詩的意境和結構取勝。讀著尼釆的話,做為一個新詩的愛好者,不知是否有權向詩人要求「除了美,還有更值得超越的目標」?請讓更多的同情與愛,充溢在詩人的心靈,以社會的知覺,唱出那些邊緣者的孤寂心聲。

(編按:目前所閱讀過的資料中,編者最欣賞本文提出的見解。對一個詩人而言,最後一段尤其值得省思)

【文章出處】
《痞客邦.編輯力初探》
(原載於《幼獅月刊》,刊期不詳,文約成稿於1970年前後)
〈試釋瘂弦〈如歌的行板〉〉
網址:

https://chouning.pixnet.net/blog/post/88765249-%E8%A9%A6%E9%87%8B%E7%98%82%E5%BC%A6%EF%BC%9C%E5%A6%82%E6%AD%8C%E7%9A%84%E8%A1%8C%E6%9D%BF%EF%BC%9E-%E3%80%90%E5%8F%B0%E7%81%A3%E5%90%8D%E8%A9%A9%E6%AC%A3%E8%B3%9E%E3%80%911
作者:周浩正(周寧)
【作者簡介】
周浩正,筆名周寧
,1941年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南翔鎮(現已劃歸上海市),因戰亂隨父母遷臺,陸軍官校畢業,軍中退役後,由楚戈引薦,結識 詩人瘂弦,開始近三十年的編輯生涯,長期擔任叢書、報紙副刊、雜誌的主編、總編輯、出版總監,曾服務於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書評書目、幼獅文化公司、臺灣時報、中國時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遠流出版公司、正中書局等國內重要出版機構,並創辦楓城出版社、長鯨出版社、實學社,是國內資深出版人,被金石堂書店《出版情報》選為一九九三年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

瘂弦.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