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臺灣輿圖.png
上圖:康熙臺灣輿圖(局部)(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題解

本文選自《臺灣通史》,為序跋類古文。通史,指通貫數代的史書,如史記、資治通鑑等。連橫記臺灣史事,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故稱臺灣通史。序,通「敘」,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或對全書內容、體例加以闡述和評價。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敘。

連橫依紀傳體的體例撰《臺灣通史》,包括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以紀繫年、以志記事、以傳寫人,並附有圖、表。全書取材宏富,敘事詳賅,是記錄臺灣歷史的重要著作。

本文簡述臺灣三百年歷史的發展,說明修撰臺灣通史的動機,表達對臺灣歷史的關注,且期許吾人「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宗旨宏遠,發人深省。


臺灣通史.jpg


臺灣通史序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文章出處】
《臺灣通史》
臺灣通史序
原作者:連橫


連橫.png


註釋翻譯

(一)


臺灣固無史也。
譯文:
臺灣本來沒有完備的史書。


荷人啟(開闢)之,鄭氏作(創造,指建立制度),清代營(經營)之,開物成務(開發各種物資,建立各種制度),以立我丕(音ㄆㄧ,大)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
譯文:
荷蘭人開闢它,鄭氏父子創建它,清朝經營它,開發各種物資,建立各種制度,來建立我們臺灣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了。

◎荷蘭人於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入據臺灣,至明桂王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二年),為鄭成功所逐,占據臺灣共三十八年。
◎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取得臺灣,至德宗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割讓予日本,前後共二百一十二年。

而舊志(方志,此指臺灣舊有的府、廳、縣志)誤謬,文采不彰(文辭不夠暢達優美),其所記載,僅隸(隸屬)(助詞,無義)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通「缺」)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
譯文:
然而舊有方志內容有錯誤,文辭不夠暢達優美,它們所記載的,只屬於清朝一代的史事,荷蘭人及鄭氏父子的事蹟,缺漏而沒有記載,竟然以島夷、海盜來看待他們。唉!這不是舊志作者的過失嗎?


且府志(指覺羅四明監修、余文儀主編的續修臺灣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指臺灣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淡水廳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
譯文:
況且續修臺灣府志是在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臺灣、鳳山、彰化各縣志及淡水廳志,雖然曾經繼續編修,卻僅局限在一個區域,與臺灣全局沒有關係,而且這些志書又太陳舊了。


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用竹管觀看天空,用葫蘆瓢測量海水,比喻所見之小。蠡,音ㄌㄧˊ,葫蘆瓢),其被囿(音ㄧㄡˋ,本為圈養禽獸之地,引申為限制)也亦巨矣。
譯文:
如果想要用這兩三部陳舊的志書來了解臺灣的大勢,就好像用竹管觀看天空,用葫蘆瓢測量海水,它所受到的限制也就很大了。


(二)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乘坐柴車,穿著破衣形容創業艱辛。篳,音ㄅㄧˋ,荊條竹木之類。路,通「輅」,古代車子的通名。藍縷,又作「襤褸」,破爛的衣服),以啟山林(開闢山林),至於今(此,指祖先留下的基業)賴。
譯文:
臺灣本來是海上的荒島罷了!先民們乘坐柴車,穿著破衣,辛苦地開闢山林,到現在我們還仰賴著先人的基業。


(但)自海通以來,西力東(西方勢力逐漸滲入東方。漸,音ㄐㄧㄢ,流入、慢慢進入),運會之趨(時勢所趨。運會,時運際會),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
譯文:
但從海運開通以來,西方勢力逐漸滲入東方,時勢所趨,無法阻止。因此發生了英人的戰役、美船的戰役、法軍的戰役,外交紛爭與戰爭禍害接連逼迫而來,但舊的志書都來不及記載。

◎鴉片戰爭期間,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年),英艦曾襲雞籠(今基隆市),次年又犯大安港(今臺中市大安區),均被守軍擊退。
◎清穆宗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航行遇風,漂抵臺灣南部海岸,船中人上岸後,被當地原住民殺害,引起美國與清朝合擊原住民,不久美方與原住民和解。
◎清德宗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中、法之戰,法軍攻基隆、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失利,轉而攻占澎湖。法將孤拔戰敗去世後,中、法議和,法軍退出澎湖。


草澤(草莽水澤,此指鄉野民間)群雄,後先崛起,朱、林(朱一貴、林爽文)以下,輒啟兵戎(經常引發戰爭。輒,往往、時常。兵、戎,皆武器,借代為戰爭),喋血(踏血而行,形容殺人極多。喋,音ㄉㄧㄝˊ,通「蹀」,踐踏)山河,藉言恢復(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藉言,藉口),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譯文:
民間英雄先後奮勇起事,朱一貴、林爽文以後,時常引發戰爭,屍陳遍野,血流全臺,他們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可是舊的志書也沒有完全的記載。

◎清聖祖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起兵於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
◎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起兵於大里杙莊(今臺中市大里區)。


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重新確認劃分田地的界域),籌軍防,興土宜(指根據土地的條件,興辦適宜的產業),勵教育,綱舉目張(大綱既經提舉,細目也隨之制定。綱,網的大繩。目,網的孔目),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接著因有建省的建議,開發山地,安撫原住民,劃分行政區域,增設官吏,重新確認劃分田地的界域,籌劃軍事防務,根據土地的條件,興辦適宜的產業,並且獎勵教育,大綱既經提舉,細目也隨之制定,一切事業都興辦起來,於是臺灣的氣象就煥然一新了。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沈葆楨奏請臺灣建省,清廷未允,直至德宗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始詔臺灣建省。

(三)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借鏡。龜,即龜甲,以卜吉凶。鑑,銅鏡)也。
譯文:
歷史,是民族精神的所在,也是人類行事的借鏡。


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此,指歷史)乎在。
譯文:
世代的興盛與衰微,風俗的文明與粗野,政治上的得失,物產的充實與匱乏,都保存在史書中。


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譯文:
所以凡是有文化的國家,沒有不重視它的歷史的。


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說明保存歷史的重要。語出元歐陽玄進金史表)。」
譯文:
古人曾說:「縱然國家被消滅,但歷史不可被消滅。」


是以郢書燕說(郢人在給燕相的信中誤寫「舉燭」二字,燕相卻解釋為尚明、任賢之義,後指穿鑿附會之說。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音ㄧㄥˇ,楚國國都。書,書信。說,解釋),猶存其名;晉乘楚杌(指古代史書。乘,音ㄕㄥˋ,晉國史書名。杌,音ㄨˋ,即檮杌,楚國史書名),語多可採。
譯文:
因此燕相曲解郢人的書信,這事蹟尚且被保存下來;晉國史書乘和楚國史書檮杌,內容更是大多可以採信。


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譯文:
那麼臺灣沒有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的悲痛嗎?


(四)

(但)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
譯文:
但修史本來就是艱難的,修臺灣史更加困難,在今日才來編修又特別困難。為什麼呢?


斷簡殘編(殘缺不全的書籍。簡,指竹簡。編,串竹簡的皮繩),蒐羅匪易(不容易蒐集網羅。蒐,音ㄙㄡ,通「搜」。匪,音ㄈㄟˇ,不)郭公夏五指文字脫漏。春秋莊公二十四年:「郭公」二字後經文缺漏。又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句中夏五後缺「月」字),疑信相參,則徵文(取證於典籍史料。徵,證明)難。
譯文:
因為史料殘缺不全,蒐集網羅不容易;資料中文字脫漏,可疑可信的相互參雜,所以取證於典籍史料是很困難的。


老成(年老而閱歷豐富、熟悉掌故的人)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民間的傳言、議論。譚,通「談」),事多不實,則考獻(請教於熟悉掌故的賢士。考,稽考查證。獻,賢士)難。
譯文:
閱歷豐富、熟悉掌故的耆老過世,沒有人可以商量詢問;民間的傳言、議論,事情大多不確實,想請教於熟悉掌故的賢士也很困難。


重以(加上)改隸(改朝換代,指台灣割讓日本)之際,兵馬倥傯(兵荒馬亂。倥傯,音ㄎㄨㄥˇ ㄗㄨㄥˇ,紛亂迫促的樣子),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大半被火焚毀。祝融,火神名,借代為火災),則欲取金石室之書(泛指國家珍藏的書籍、史料。金匱、石室,皆為古代國家藏書之處。匱,音ㄍㄨㄟˋ,同「櫃」,以成風雨名山之業(亂世不朽的著作。風雨,喻亂世。名山,古代帝王藏書之所,借指不朽之著作),而有所不可。
譯文:
加上割讓給日本時,兵荒馬亂,官署中分類收藏的文書都散失了;而私人收藏的典籍也大半被燒毀了,那麼想要取用國家珍藏的典籍,來完成亂世不朽的著作,卻有辦不到之處。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中、日締結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予日本。

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譯文:
然而趁現在去做還不是很難,如果再經過十年、二十年以後才去編修,那將真正難以下筆了。如此,臺灣三百年來的歷史,將無法明白告訴後人,這又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罪過嗎?


(五)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樣子。兢兢,音ㄐㄧㄥ ㄐㄧㄥ,戒慎的樣子。業業,恐懼的樣子),莫敢自遑(自己不敢偷閒懈怠。遑,音ㄏㄨㄤˊ,閒暇),遂以十稔(十年。稔,音ㄖㄣˇ,穀類成熟。中國古代大部分地區穀類一年一熟,故以稔為年的代稱)之間,撰成臺灣通史。
譯文:
我連橫不聰敏,明白地向神明禱告,發誓要努力著述,小心謹慎,不敢偷閒懈怠,於是在十年之間,寫成臺灣通史。


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大事小事都沒有遺漏。靡,音ㄇㄧˇ,無),而臺灣文獻(此處專指有歷史價值的圖書資料)(此,指臺灣通史一書)乎在。
譯文:
分為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共八十八篇,另外附有圖表。從隋代開始,寫到割讓給日本,不論在空間或時間上,大小史事都沒有遺漏,臺灣的文獻都保存在這部書裡了。
◎臺灣通史記臺灣史事,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西元六○五年)。


(六)

洪維(深思。洪,大。維,通「惟」,思)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荒遠偏僻的地方。陬,音ㄗㄡ,偏遠之地),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
譯文:
深思我們的祖先渡過大海,進入荒遠偏僻的地方,來開拓墾殖這塊土地,為子孫建立永久的大業,他們的功勞真是偉大啊!


追懷先德,眷顧(深切地顧念。眷,顧念)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更加警惕自己。儆,音ㄐㄧㄥˇ,警戒)
譯文:
追念祖先恩澤,深切地顧念前途,好像徒步渡過深水,更加警惕自己。


烏乎!念哉!凡我多士(眾多的賢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惟仁惟孝:指秉持仁孝之心。二「惟」字皆為語助詞,無義),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民族性),此則不佞之幟(我的志向。不佞,不才,自謙之詞。佞,音ㄋㄧㄥˋ。幟,旗幟,引申為典範、標準,此處有目標、志向之意)也。
譯文:
唉!想一想呀!所有我賢能的志士們,和我的親朋好友,大家要秉持仁孝之心,義勇地奉行公事,來發揚民族的特性,這就是我寫這部史書的目的。


婆娑(盤旋舞蹈的樣子,此處形容海水的起伏盪漾。娑,音ㄙㄨㄛ之洋,美麗之島(指臺灣),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偉大的使命。景,大)實式憑之(實在是依託於此。式憑,依託。之,指示代名詞,代上文「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譯文:
這起伏盪漾的海洋,美麗的寶島,我們先王先民的偉大使命,實在是依託在這裡了。
◎明世宗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常往來於中國各海口貿易,遙望臺灣山明水秀,林木青蔥,因而稱臺灣為Formosa,音譯「福爾摩沙」,意為美麗之島。

 

清水大山.jpg
上圖:花蓮清水大山及太平洋(山腰下方為蘇花公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