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許震唐攝).png
上圖:台灣濁水溪(許震唐攝影)


什麼是「大河小說」?

「大河小說」的定義

「大河小說」是小說的一種類型。就字面上看,「大河」有巨大、深遠的含意,「大河小說」此一名稱,翻譯自法語roman-fleuve,意指「連續性的長篇小說」或。「系列小說

一部「大河小說」通常分成許多卷、冊,每一卷、冊都能自成一體,內容描繪一個中心人物、社群、家族、民族的某一段歷史發展,是多部有著共同主題、人物、環境,但又各自獨立的長篇小說。

「大河小說」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時間或情節排列。更狹義的定義則認為符合上述定義,並且具有濃厚的歷史意識,以一個家族或時代為主題的才屬於大河小說,很多大河小說採用「三部曲」的形式。


外國「大河小說」的代表作品

國外的「大河小說」代表性作品如:

法.巴爾扎克(1799-1850)《人間喜劇》系列,共91部
法.左拉(1840-1902)《魯貢瑪卡家族》系列,共20部
法.羅曼羅蘭(1866-1944)《約翰.克利斯朵夫》

法.普魯斯特(1871-1922)《追憶似水年華》,共7卷
日.三島由紀夫(1925-1970)《豐饒之海》系列,共4部


台灣「大河小說」一詞的使用

台灣首度出現「大河小說」一詞,在1966年葉石濤發表於《臺灣文藝》的〈鍾肇政論〉,葉石濤在該文中雖未對「大河小說」進行詳細定義,但他仍概括性提出「凡是夠得上稱為『大河小說』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的看法。「要是作者缺乏一己的世界觀和獨特的思想,對於人類的理想主義傾向茫然無動於衷,那麼這種小說就只是一連串故事的連續,充其量也不過是動人心弦的暢銷讀物而已。」這樣的看法,是針對小說作品的主題思想、以及作家的精神素養所下的界說。

台灣「大河小說」的出現

台灣文學史上,首開「大河小說」寫作的是客籍作家鍾肇政,他依照小說人物之間的關係(個人、家族、團體),將「大河小說」分為三種:一是以個人生命史為主,二是以跨世代的家族史為主,三是以一個集團的行動為主。但三者的重點都在強調其與時代精神之間的互動,換言之「時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對鍾肇政來說:「台灣文學是血淚的文學,是民族掙扎的文學。」以台灣史為主體的大河小說,反映台灣自清治、日治、國民政府遷台以來,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一貫的主題,即台灣對統治者與環境無盡的反抗


台灣「大河小說」的特徵

陳芳明認為,在台灣文學史中,被稱為「大河小說」的作品具有三個特徵:

1.具備濃厚的歷史意識,並且橫跨不同的歷史階段
2.牽涉到家族、國族的興衰
3.對於作品所描繪的歷史背景、社會現實,具有同情與批判的精神

楊照在論及台灣「大河小說」時,注意到台灣大河小說的發生背景及該文類所具有的特殊意涵,他指出:「大河小說」過去基本上是流傳於處於邊緣地位的的本土文學論述裡,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大河小說」所要刻劃建構的歷史敘述,是相對於中國史、外於中國史的台灣歷史。楊照的的說法凸顯了台灣「大河小說」介入台灣歷史建構的動能與企圖,試圖以論述台灣人的生命經驗,拆解當時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論述,讓在主流歷史敘述中缺席的台灣與台灣人,能夠重新被看到與被認識


台灣「大河小說」的代表作品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
   《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里》《流雲》

吳濁流《孤帆三部曲》:《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
李喬《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燈》

東方白《浪淘沙》,共3冊
邱家洪《台灣大風雲》,共5冊


海浪.jpg


【資料出處】
1.《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網頁)
〈大河小說〉
網址: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18
作者:申惠豐

2.《維基百科》
〈大河小說〉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B2%B3%E5%B0%8F%E8%AA%AA
【資料整理】
本站。
(編按:內容已重新整理改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