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
題解
本章言行仁之道殊途而同歸,淳于髠不識賢者,文中孟子舉出伯夷、伊尹、柳下惠為例,《孟子》全書中在〈公孫丑上〉、〈萬章下〉、〈告子下〉、〈盡心下〉分別五度(編按:〈公孫丑上〉出現二次)比較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等人。淳于雖辨,終亦屈服,蓋正者勝也。
淳于髠,齊國稷下學派的學者,滑稽善辯,《史記.滑稽列傳》中有傳。孟子一向稱述聖賢,而淳于髡卻說賢者無用,孟子則認為非賢者無用,而是不被見用,並舉出實例說明:百里奚在虞國不為所用,而虞國終被亡國;而秦穆公用之而霸天下。也辯白孔子自魯國出走的原因,說明君子所做之事,本來就不是常人所能了解。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所加。
示意圖
孟子 伯夷、伊尹、柳下惠殊途同歸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文章出處】
《孟子》
〈告子下〉
原作者:孟軻
上圖:稷下學宮
註釋翻譯
(一)
淳于髡(戰國齊人,博學強記,滑稽多辯)曰:「先(先求)名(聲譽)實(事功)者,為(音ㄨㄟˋ,為了)人也;後(後求)名實者,自為(音ㄨㄟˋ,為了)也。
譯文:
淳于髡說:「以聲名事功為重的,是為著造福眾人;以聲名事功為輕的,是為著獨善其身。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國君)下(人民)而去(離去)之,仁者固(原來)如此乎?」
譯文:
夫子您位在三卿之中,名譽事功還沒有做到在上匡正國君,在下濟助人民就辭職走了,仁人原來該是這樣的嗎?」
(二)
孟子曰:「居下位(平民),不以賢事(事奉)不肖(不賢之君)者,伯夷也。
譯文:
情願做平民,而不願以自己的賢才,去事奉不賢的國君的,是伯夷。
五就(親近)湯,五就(親近)桀者,伊尹也。
譯文:
五次投奔商湯,五次投奔夏桀(治亦進,亂亦進)的,是伊尹。
不惡(厭惡)汙君,不辭(推辭)小官者,柳下惠也。
譯文:
不厭惡卑污的國君,不推辭小官的,是柳下惠。
三子者不同道,其趨(歸向)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
譯文:
這三個人的行為方式不同;但目標趨向是一致的。這一致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仁。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相同)?」
譯文:
君子所求的只是仁就是了!何必行仁的方式一定要相同呢!
上圖:稷下學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