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png
上圖:草鞋(想像示意圖)


史記 留侯世家(節錄)──圯上老人

留侯張良者,其先(先人)韓人也。大父(祖父)開地,相(擔任相國)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蘇軾〈留侯論〉:「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蘇軾〈留侯論〉:「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緣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蘇軾〈留侯論〉:「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
◎蘇軾〈留侯論〉:「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哉?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為深惜者也。
◎蘇軾在〈留侯論〉中議論縱橫,著眼於「忍」字。張良能忍,雖然失敗,但他與刺客兩人全身而退。這絕不是沉不住氣的毛頭小子所能完成的事。忍,張良不會不懂。那麼,司馬遷花了這麼大的筆墨要說什麼?


道士.jpeg
上圖:黃石老人(想像示意圖)

良嘗閒(閒暇)從容步游下邳(今江蘇邳縣圯上(橋上),有一老父,衣褐(粗布衣裳),至良所(處所、地方),直(故意)墮其履(鞋)圯下,顧謂良曰:「孺子(小子),下取履!」
◎蘇軾〈留侯論〉:「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
◎蘇軾〈留侯論〉:「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不忿而就大謀。

良鄂然(驚訝),欲毆之。為其老,彊(勉強)忍,下取履。
◎蘇軾〈留侯論〉:「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老人走到張良面前,把鞋踢下橋,要他去揀。張良的反應和常人一樣,想揍他,因為這是羞辱。不過,張良覺得他老,不計較,下去揀。這是第一層,說明張良的寬厚

台南藝術大學江南古橋.png
上圖:想像示意圖(台南藝術大學江南古橋)

父曰:「履(替我把鞋穿上)我!」良業(已經)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蘇軾〈留侯論〉:「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揀上來,老人居然要他穿。這時,張良起了警覺,這不是純粹來找碴的瘋子,沒有人會這麼瘋,過於違背常情
◎司馬遷用了「業」字描寫張良的心態,很精彩,表示他轉瞬之間,決定將錯就錯,順水推舟,跪了下來穿鞋。不但跪,而且恭恭敬敬的長跪。加碼進,他要探知老人真正的居心。這是第二層,說明張良的沉著。「業」、「長」二字,在班固的《漢書》中被刪除,很可惜。老人很滿意張良的舉止,所以大大方方的給他穿,接著笑而去。


良殊(很)大驚,隨目(注視)之。
◎這是第三層,說明張良的驚疑。秦始皇大索天下,張良居然從容步遊。突然碰上這樣渾身透著神秘的老人,他也不擔心是否身分曝光而閃避,一路目送他走,真是膽氣過人。故事到這裡就很清楚,這怎麼能說張良不能忍?應該說張良能忍,不過老人不滿意。這是嫌他忍得不夠,還是另有所教?
◎老人不會整天在橋上丟鞋,那老早被打死了。老人不知何方本事,居然識破張良。警察找不到的人,他找到了。找到了,還得試試這人成不成材。真是世外高人

 

趙州橋.png
上圖:想像示意圖 (趙州橋)


父去里所(許,左右),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
◎蘇軾〈留侯論〉:「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蘇軾說圯上納履在講「忍」,老人在教「忍」,就前半段而言,也可以說是對的。因為張良如果不能忍,揍了他,拿了鞋起來不理他,或是不在穿鞋之後起疑而注視他,老人大概就覺得「孺子不可教」走了。
「忍」終歸只是表象。「忍」的內在心理關鍵,是張良有警覺、有反應,老人必須先確定這一點,不然教了也是白教


五日平明(天剛亮),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約會),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之約是關鍵,也有三層。第一層,張良平明而往,挨罵。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第二層,張良雞鳴而往,又挨罵。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不久),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連續遲到兩次,張良恍然大悟,他終於警覺到老人的意思。老人要他早來,而且是要比他早來。那麼,唯一能比老人早來的辦法,就是前一天深夜先到。因此司馬遷用了「良夜未半往」五個字,來點明時間。在這個時間點上,張良就算沒有勝,也沒有違約,不能算敗。換句話說,張良已然立於不敗之地
◎動亂的世局中要成事,談何容易?之所以動亂,就是因為中心離散,穩定不住局面。群雄各占一方資源,各有所長。縱使是最強之人,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能完全勝過誰。因此在每一次行動、每一步規劃中真正能確定的,而且必須確定的,其實不是勝利,而是「立於不敗之地」(編按:預先做好最壞結果的準備)
求勝,在天。求不敗,在人。這才真正是老人要教張良的事。
◎班固《漢書》中的引文,只說「良夜半往」,少了關鍵的「半」字
(編按:《漢書》原文為:良夜半往),可見他並不明白司馬遷的深義。


姜太公兵法.png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
◎蘇軾〈留侯論〉:「且其意不在書。」
 
旦日(天明)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老人要教的,只是「立於不敗之地」這個道理不深,難道張良以前不懂?當然懂。然而所謂「江湖一點訣」,書中的道理,人人能讀。若是讀了不上心,又有何用經歷老人這樣一次身教,當頭棒喝,張良終身不忘。至於書,所謂「太公兵法」只在其次。
◎後半段,就絕對不是「忍」,而是運籌帷幄的能力。這是司馬遷的重點,他用這條線來貫串〈留侯世家〉所有的戰略。入關破秦、還軍霸上、固要項伯、燒絕棧道、捐關三人、借箸銷印、躡足封齊、分地韓彭、急封雍齒、勸都關中、計存太子,全都起源於此。能贏則贏,不能贏的就盡力佈局,等待時變。張良曾回答劉邦:「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這話亦是謙虛,亦是實情。運籌帷幄的根本,在於老人之教,預作準備,立於不敗,這果真成了張良一生功業、一生智慧、一生進退的最核心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保)(祭祀)之。
◎蘇軾〈留侯論〉:「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蘇軾〈留侯論〉:「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蘇軾〈留侯論〉:「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留侯死,并葬黃石冢。每上冢伏臘,祠(祭祀)黃石。

趙州橋.png
上圖:想像示意圖 (趙州橋)

【資料出處】
《史記》
〈留侯世家〉(節錄)
原作者:司馬遷
原文參見:

漢初三傑之張良----史記:留侯世家(全文翻譯)
《東坡文集》
〈留侯論〉
原作者:蘇軾
原文參見:

小不忍則亂大謀----蘇軾:留侯論(全文翻譯)
《未來的國文課》
〈黃石老人教張良的事──史記〈留侯世家〉〉
作者:何英傑
原文參見:

何英傑:黃石老人教張良的事----史記〈留侯世家〉

黃石公.png
上圖:黃石公(劇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