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箜篌,音ㄎㄨㄥ ㄏㄡˊ,一種近似豎琴的樂器,外形曲而長,有二十三弦。引,一種樂府詩體。
在歷史上,有多首被名為〈箜篌引〉的詩歌作品廣泛流傳,其中最早的漢樂府〈箜篌引〉又名〈公無渡河〉,其他如曹植、王昌齡的〈箜篌引〉,後來屢被歷代詩人重新演繹,諸如王睿、溫庭筠、張正見、劉孝威、陸游、王建、李賀、李白都有化用其意的新作,最有名的莫過於李白擬樂府詩〈公無渡河〉。此詩常用來諷喻對方已身罹險境,卻執迷不悟,苦勸不聽,並警告對方再不納諫,將有嚴重的危險。
漢樂府〈箜篌引〉是一首被翻譯成漢語保存下來的高句麗歌謠,是朝鮮文學史現存最早的古代歌謠之一。東漢蔡邕的《琴操.九引》和西晉崔豹《古今注.音樂》都收有這首歌謠。據記載,古朝鮮人艄公崔子高清晨撐船,見一白髮狂夫披頭散髮,手提酒壺,亂流而渡。其妻在後緊追勸阻,但沒能追上,眼睜睜看著丈夫溺水而亡。其妻悲痛欲絕,彈箜篌「公無渡河」之歌宣洩哀傷,後投河自盡。崔子高回家後將所見所聞講給妻子麗玉。麗玉深受感動,作〈箜篌引〉,以短短十六字描述完整情節。
崔豹《古今注.音樂》原文如下:
〈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淒愴,曲終,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還,以其聲語妻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又有〈箜篌謠〉,不詳所起,大略言結交當有終始,與此異也。
唐.王叡 《灸轂子錄.序樂府》:〈箜篌引〉,亦曰〈公無渡河〉。舊説朝鮮津卒霍子高妻麗玉所作也。
箜篌引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
將奈公何!
【作品出處】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
〈箜篌引〉
原作者:(傳)麗玉
原編者:郭茂倩
註釋翻譯
(一)提醒(勸諫)
公(你)無(不要)渡河,
譯文:
叫你不要渡河啊,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該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應該清楚知道這一點。
(二)發生(質問)
公竟渡河;
譯文:
你竟然執迷不悟,偏偏要渡河;
◎為什麼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誕,為什麼竟然還是去了?到底是什麼超越了死之恐懼的力量,讓人不顧死亡毅然而行?
◎句型結構近似,音節重複,表現民歌特色。
(三)結果
墮河而死,
譯文:
現在你渡河被淹死了,
◎不聽勸阻,災厄臨身,渡河導致的死亡。這個悲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能服從任何一個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個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戰勝一個渡河的衝動,悲劇又是註定要發生的。
◎前三句敘事(有畫面情節)。
(四)悔恨(追思)
將(又作當、竟)奈公何!
譯文:
叫我要拿你怎麼辦?
◎悲劇發生了,任憑活著的人哭泣呼喊,也無力挽回悲劇,無法改變結局。結果又回到原來困惑上:為什麼渡河?究竟是什麼,驅使一個人急急奔赴死亡?
◎命運的陷阱,死亡的衝動。波濤在前,命運已定,前進就是死亡,卻依然蹈死而不顧。這種執著,緣自於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無望之極的抗爭。
◎第四句抒發情感(無畫面情節)。
【解析出處】
《每日頭條》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的真諦原來是這個意思!〉
(編按:說明略作調整增減)
2017-07-09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m3aj48p.html
原作者:不詳
- Jul 30 Tue 2019 12:56
▲公無渡河----漢樂府:箜篌引(原文+翻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