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濟南.大明湖
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淺論《老殘遊記》
《摘要》
劉鶚的《老殘遊記》是晚清小說中最具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傑作之一,雖然其結構較為鬆散,但是劉鶚自敘中的「哭泣詩學」和故事主角老殘的憂鬱個性卻使得全書顯示出頗為一致的抒情特質。為了配合遊記的體裁, 劉鶚多以第三人稱限制敘事的觀點來敘述老殘沿途的見聞,由此也帶動了在寫景技巧方面的革新。書中包含了多樣化的政治寓言,劉鶚痛恨剛愎自用、害人不淺的「清官」,但他仍展現了對人性弱點的憐憫,這是《老殘遊記》超越其他譴責小說之處。劉鶚在書中花費相當長的篇幅敘述一樁離奇命案,並藉此質疑固有的正義觀念,可是他最終關注的還是文化議題,並且將其文化理想透過幾名奇女子來呈現,亦即儒釋道三教合一,以及超越「天理」「人欲」之狹隘區分而回歸人性原始完滿的狀態。
[關鍵詞]:劉鶚、老殘、遊記體、哭泣詩學、政治寓言、文化理想
前言
劉鶚的《老殘遊記》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晚清小說傑作,尤其是第二回的「遊大明湖」、「王小玉說書」、第十二回的「黃河結冰」等篇章,更曾經被選入中學國文課本,是許多人記憶猶新的課文,但是這部小說的藝術價值絕不僅止於描寫景物和音樂的技巧,而有更為複雜的思想文化面向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將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分析《老殘遊記》,並結合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 重新闡述此書的內涵與價值,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這部文學名著。
一、劉鶚生平簡介
劉鶚(1857-1909),字鐵雲,署名鴻都百鍊生,江蘇丹徒(鎮江)人。自幼穎悟好學,於書無所不觀,曾參與治理黃河,頗有功績,但其後籌劃興築鐵路和開採山西煤礦之事均受挫,甚至被視為漢奸。八國聯軍時,劉鶚與占據太倉的俄國軍隊交涉,以低價買進太倉的米,再運往北京拯救饑民,事後卻被袁世凱誣陷「私售倉粟」,流配新疆,卒於迪化。劉鶚的思想深受太谷學派影響(註1:參考嚴薇青,〈劉鶚和太谷學派〉,收入劉德隆、朱禧、劉德平編,《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頁 635-642。),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熱心興辦實業(註2:關於劉鶚一生所辦過的事業,可參考李辰冬,〈老殘遊記的價值〉,收入劉鶚著,田素蘭校注,繆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8 年二版),頁 406-408。),他的興趣廣泛,精通術數、樂律、詞章、天文、醫學、兵學等學問,又是最早的甲骨文研究者。劉鶚著作甚豐,包括《治河七說》、《鐵雲藏龜》、《要藥分劑補正》等(註3:劉鶚的著作經過學者編纂,已出版全集,見劉鶚著,劉德隆整理,《劉鶚集》二冊(長春:吉林文史,2007 年)。),表現了他在不同領域的深厚學養。雖然劉鶚只有一部小說《老殘遊記》傳世,卻是晚清小說中最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傑作之一。
二、《老殘遊記》的成書過程
劉鶚寫作《老殘遊記》的動機是為了以稿費替友人連夢青紓困,可說是業餘客串的性質,並無意成為小說家。《老殘遊記》最初於 1903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雜誌《繡像小說》連載,但因主編擅自刪去原稿的第十一回, 並把存稿後面三回往前移動,劉鶚一怒之下,中斷了《老殘遊記》的連載(註4:當時《繡像小說》的主編李伯元將《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刪去,後來歐陽鉅源又將這段痛詆「北拳南革」的文字抄進了《文明小史》之中。關於此段公案,可參考魏紹昌,〈李伯元與劉鐵雲的一段文字案〉,收入氏著《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頁 85-90;(日)樽本照雄,〈《老殘遊記》和《文明小史》的關係〉,收入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頁 42-63。)。次年,劉鶚再度提筆,在《天津日日新聞》從頭開始連載《老殘遊記》,一直到第二十回,是為初編。一年之後,劉鶚繼續撰寫《老殘遊記》,同樣發表於《天津日日新聞》,共有九回,是為二編。此外還有一些劉鶚生前未及刊登的手稿(約作於 1907年(註5:關於《老殘遊記》外編的寫作年代考證,可參考(日)樽本照雄,〈關於《老殘遊記》外編殘稿的寫作年代——與時萌先生商榷〉,《清末小說研究(中文版)》(1983 年 12 月),頁 20-22。)),到了 1929 年才被家人發現,輯為一卷,是為外編。《老殘遊記》附有劉鶚自己的評語,從中可看出他的思想,是很有價值的資料。由於《老殘遊記》的初編、二編和外編分別寫於不同時地,在內容結構方面難免有些鬆散不統一,而且最後並未寫完,這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三、見證帝國的末日
在《老殘遊記》的自敘裡,劉鶚提出了一套「哭泣詩學」,認為哭泣是靈性的表徵,但「以哭泣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為哭泣者,其力甚勁, 其行乃彌遠也」(註6:劉鶚,《老殘遊記》,頁 1。);他又舉出屈原作《離騷》、司馬遷作《史記》、曹雪芹著《紅樓夢》等例子,說明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乃是以創作為有力的哭泣,變一己之哀而為人類之哭(註7:參考夏志清,〈《老殘遊記》新論〉,收入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年), 頁 288。),而《老殘遊記》的寫作也不例外。在大清帝國的末日餘暉中,放眼望去,「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註8:劉鶚,《老殘遊記》,頁 2。)這句話道出了劉鶚憂世傷生的悲憤之情,為全書定下了基調。
書中主角老殘四處遊歷、行醫救人,他的職業和個性跟劉鶚本人有幾分相似,而他的名字「老殘」則有「抱殘守缺」之意,點出他淡泊名利的性格, 同時也寄寓了「天殘地缺」的深沉感慨。老殘有著悲天憫人的儒者情操和憂鬱內省的個性,他幾度落淚的場景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冰封的黃河上, 老殘流下的眼淚化為冰珠子,更象徵性地道出了亂世中熱情與壯志的徒勞。老殘不但是一個孤獨的漫遊者,也是一個洞察真相的旁觀者(註9:參考劉鶚原著,李歐梵導讀,《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台北:大塊文化,2010 年),頁 26-29。),走方郎中的身份賦予他極大的自由,讓他能夠突破社會階級、性別和地域的限制,遊走於官僚權力與體制的禁區。劉鶚以這樣一位特殊的主角人物,來開展小說的視野、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並用抒情的、富有哲學意義的文字描繪出帝國末日的情景(註10:參考(捷)亞羅斯拉夫‧普實克,〈二十世紀初中國小說中敘事者功能的變化〉,收入李歐梵編、郭建玲譯,《抒情與史詩:現代中國文學論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年),頁 117-118;劉鶚原著、李歐梵導讀,《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頁 16-20。),讓全書展現出頗為一致的抒情特質,這是對中國古典小說的重大突破。
四、開展視野的旅行
晚清時期,之所以會出現像《老殘遊記》這樣以一個人物的遊歷為線索來貫串整部小說的結構手法,有其歷史性的因素。學者指出,晚清社會的變遷和內憂外患頻仍,導致各式各樣自願或被迫的旅行,包括留學、出使、通商、逃難、勞工輸出等,這些都成為晚清小說的常見題材。晚清作家讓小說人物「上路」以拓展小說場景,藉著他們的親身體驗來揭露民間疾苦或批評社會現象,既具有寫實之感,又能「補史之闕」,而他們的思想亦在旅程中產生轉變、獲得啟悟,例如吳趼人的《上海遊驂錄》、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劉鶚的《老殘遊記》皆屬此類作品(註11:參考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頁 74-86。)。為了配合遊記的體裁,劉鶚多以第三人稱限制敘事的觀點來敘述老殘沿途的見聞(註12:《老殘遊記》書中所採用的敘事觀點並不統一,顯示出從傳統白話小說過渡到現代小說的青黃不接現象, 參考趙孝萱,〈突破「全知」的艱難:《老殘遊記》的敘述觀點〉,收入氏著《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礁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年),頁373-397。),他一方面以白描的技巧,仔細地描寫景物,摒棄典故套語,使用樸素而新鮮的詞彙;另一方面,則讓筆鋒跟著老殘的足跡與眼光而移動,使讀者觀看景色的視角也隨之而動,產生一種動態的觀點,而不是整體俯瞰式或「有詩為證」式的傳統寫景手法。歷來研究者(例如胡適)對《老殘遊記》最稱道的便是其寫景的栩栩如生、親切有味(註13:參考胡適,〈《老殘遊記》序〉,收入劉德隆、朱禧、劉德平編,《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頁 383-388。),這也成為社會大眾對此書最主要的印象。
五、政治的寓言
《老殘遊記》向來被認為是「譴責小說」或「政治小說」,因為書中不僅包含了明確的國族寓言,也藉小說人物表達了劉鶚對清末政治和社會的批評與建言。《老殘遊記》第一回,劉鶚用一艘在汪洋中迷失方向的大船來比喻清廷的無能,官員只顧著剝削老百姓,而革命黨口頭上說得好聽,卻不能挽救衰敗的局勢。劉鶚認為在西潮的衝擊之下,最實際的救國辦法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並找到正確的未來發展方向。他在第十一回透過黃龍子之口批判「北拳南革」,認為義和團是訴諸迷信、蠱惑愚民,而革命黨的主張則是反背國法、天理、人情,若加入其黨必惹來殺身之禍。由此可見,劉鶚所採取的政治立場是偏向洋務派的,他並不贊成以激烈手段反擊西方帝國主義,也擔心革命將會造成道德倫理的淪喪。
《老殘遊記》裡最著名的政治觀點是「清官誤國」,劉鶚藉由描述所謂路不拾遺的「政績」背後的血淚冤案,控訴那些自命清高的官員如玉賢、剛弼者流其實是草菅人命的酷吏,提出「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註14:劉鶚,《老殘遊記》,頁 170。)的顛覆性看法。其次,劉鶚又以黃河氾濫時,因為錯誤的政策而造成數十萬人淹死的悲慘事件為例,說明「天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註15 :出處同上,頁 145。)的道理,認為死讀書而不知實務的君子,其罪過遠大於能幹的奸臣,挑戰了傳統儒家重視官員的道德修養過於辦事能力的觀念。第九回藉璵姑之口闡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並批判宋儒對孔孟思想的曲解和窄化,指出聖人本意為「發乎情,止乎禮義」,並未苛求人「存理去欲」。將璵姑之論和玉賢、剛弼造成的冤案相對照,可知劉鶚認為酷吏的殘忍來自於只講究天理而無視於人情。雖然如此,劉鶚卻沒有像吳趼人、李伯元等小說家用露骨的諷刺手法來譏笑這些官員,反而展現了對他們人性弱點的憐憫,這是《老殘遊記》大異於其他晚清譴責小說之處。
六、對正義和文明的省思
老殘在遊歷的過程中,時時細心推求日常事物背後的道理,顯出一種科學精神,而這也成為他日後辦案的基礎。《老殘遊記》第十五到二十回描述賈家十三口命案的來龍去脈,太守白子壽和被他譽為「福爾摩斯」的老殘(註16: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的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探案故事在晚清時期已陸續傳入中國,相當受到讀者歡迎,因此在《老殘遊記》第十八回中,白太守才會以這位英國大偵探的名字稱呼老殘,由此也可看出劉鶚受到外國翻譯小說一定程度的影響。見劉鶚,《老殘遊記》,頁 190:「這種奇案,豈是尋常差人能辦的事?不得已,纔請教你這個福爾摩斯呢!」關於福爾摩斯故事在中國的流傳與影響,可參考孔慧怡,〈還以背景,還以公道——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88-117;李歐梵,〈福爾摩斯在中國〉,《當代作家評論》2004 年 2 期,頁 8-15。)聯合偵查,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以「返魂香」救活了賈家全家人。劉鶚採用了傳統公案小說的敘事模式,並吸收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將這六回的《老殘遊記》變為一篇引人入勝的俠義公案小說。值得注意的是,劉鶚藉著這個故事質疑了固有的「正義」觀念,因為在賈家的命案中,所謂「正直清廉」的官員竟是造成冤案最大的幫兇(註17:參考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 年),頁 193-198。)。此外,在老殘尋求解藥的過程裡,曾得到一句語帶玄機的指點:「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了」(註18:劉鶚,《老殘遊記》,頁 209。),暗喻中國若要在世界潮流中把握方向,不致迷失自我, 則必須將新文明的開創奠基於傳統之上,而不是全盤拋棄固有文化,盲目追隨西方的腳步。這段話也呼應了黃龍子預言的「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駸駸進於大同之世」(註19:出處同上,頁 112-113。)的美好未來,道出了劉鶚對中國文明發展的期許。由此觀之,《老殘遊記》一書關注的終究還是文化議題,而賈家的離奇命案及老殘的辦案過程只是一種隱喻。
七、揭示文化理想的奇女子
除了主角老殘以外,《老殘遊記》中最特殊的人物,應該要屬白妞、璵姑和逸雲了。劉鶚透過「山」的意象(包括泰山、黃山、桃花山等)來塑造這三位女性,凸顯其高妙才能與超俗智慧,她們的身教言教如同醫治亂世之靈丹妙藥(註20:參考張淑香,〈山中傳奇——《老殘遊記》的女性敘寫〉,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 年),頁 391-397。)。她們跟玉賢、剛弼等酷吏的「以理殺人」相對立,而以音樂、藝術、情感來陶冶人心,體現「樂主和」的禮樂教化和三教合一的寬容智慧,揭示了高遠的文化理想。不論是白妞的歌聲或璵姑演奏的音樂,都能使聽者心身俱忘,獲得精神的提升,而尼姑逸雲甚至從情色欲望中參透了博愛眾生之理, 超越了宋儒對天理人欲的偏狹想像。由此看來,逸雲應是代表了劉鶚心目中最完美的人性自然狀態,也可說是劉鶚所服膺的太谷學派思想的一種體現。
八、結論
《老殘遊記》的抒情語言和寫實精神是晚清白話小說的標竿,其主題和技巧融合了中國古典文學、公案小說、哲學思想和西方翻譯作品的影響,呈現出調和過渡的特質。劉鶚分別在現實和理論層次上,對於晚清的政治社會亂象提出批判與建言,並以象徵手法寫出了中國文明的最高理想。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對西方文明和革命思潮的衝擊,劉鶚一方面主張固守傳統文化的根本,不躁進盲動,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參酌運用西方的科學方法以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老殘遊記》綜合呈現了劉鶚對中國政治社會處境的深刻思考和洞察,時至百年後的今日,他語重心長的呼籲仍有如暮鼓晨鐘,提示著我們未來的道路。
參考書目
(日)樽本照雄,〈《老殘遊記》和《文明小史》的關係〉,收入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頁 42-63。
(日)樽本照雄,〈關於《老殘遊記》外編殘稿的寫作年代——與時萌先生商榷〉,《清末小說研究(中文版)》,1983 年 12 月,頁 20-22。
(捷)亞羅斯拉夫‧普實克,〈二十世紀初中國小說中敘事者功能的變化〉,收入李歐梵編、郭建玲譯,《抒情與史詩:現代中國文學論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年,頁 109-119。
孔慧怡,〈還以背景,還以公道——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88-117。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 年。李辰冬,〈老殘遊記的價值〉,收入劉鶚著,田素蘭校注,繆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8 年二版,頁 399-420。
李歐梵,〈福爾摩斯在中國〉,《當代作家評論》2004 年 2 期,頁 8-15。
胡適,〈《老殘遊記》序〉,收入劉德隆、朱禧、劉德平編,《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頁 366-389。
夏志清,〈《老殘遊記》新論〉,收入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年,頁 285-311。
張淑香,〈山中傳奇——《老殘遊記》的女性敘寫〉,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 年,頁 389-28。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趙孝萱,〈突破「全知」的艱難:《老殘遊記》的敘述觀點〉,收入氏著《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礁溪︰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年,頁 373-397。
劉鶚原著,李歐梵導讀,《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台北:大塊文化,2010 年。
劉鶚著,田素蘭校注,繆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8 年二版。
劉鶚著,劉德隆整理,《劉鶚集》二冊,長春:吉林文史,2007 年。
魏紹昌,〈李伯元與劉鐵雲的一段文字案〉,收入氏著《晚清四大小說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頁 85-90。
嚴薇青,〈劉鶚和太谷學派〉,收入劉德隆、朱禧、劉德平編,《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頁 631-642。
【文章出處】
《T&D飛訊》(第129期)(國家文官學院出版)
〈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淺論《老殘遊記》〉
2011-10-16
網址:
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ca6fccc0a2edc120c75356d7f6dd509e.pdf
作者:潘少瑜
【文章出處】
潘少瑜,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近代文學與文化、文學批評、翻譯文學、比較文學。
- Jul 16 Tue 2019 18:47
潘少瑜: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淺論《老殘遊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