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課本,反而教出一群進度超前的孩子…國小校長道出「捨棄教科書」的重要性
經在一個教師研習的場合,主講者問大家一個問題:「這輩子最難忘、影響你最深的是哪一本書?」在場每個老師輪流說出影響自己最深的一本書,在眾多答案中,卻沒有人的答案是「教科書」。然而弔詭的是:大部分的人,這輩子讀過最多的可能是「教科書」或「參考書」,也或許大家心中從未認定教科書也是書。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學習都是被設計安排好的,我們沒有機會去想為什麼要學習?去選擇要學什麼?去實踐學了以後可以做什麼?
我們可能不是在同一個鄉村或城市長大的,但是不管你是住在山林、平原或海邊,卻都只能讀同一本教科書,學習一模一樣的內容。這是工業時代將教育當作工廠般,為了生產規格化的「未來工人」所演變出來的教育方式。
然而早已經進入「資訊科技」時代的現代教育,卻還依然無法擺脫教科書對教育的束縛。這與現今強調多元、創新、適性的教育理念,顯然是背道而馳的,甚至是造成教育持續僵化的重要因素。我們依賴教科書太久了,從一綱一本到一綱多本,即使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上路,但只要有教科書存在,它仍會繼續綁住了老師們展現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專業能力,變成只要會教課本就可以當老師,並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喪失更多無限可能的學習機會。
回想自己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有哪些關於學校學習的事物,到現在還歷歷在目,甚至成為日後生活上的重要技能?這些往往都不是從教科書中學到的,而是從一些老師特別設計的課程或因對某些事物有興趣,而自己學來的。其中最難忘的一段學習經驗是在我讀國中二年級的時候,有幸被選為參加全縣「學藝競賽」的代表隊成員,比賽項目包含:木工製作、理化實驗、炊事烹飪、童軍工事、搭帳棚、繪畫寫生、合唱比賽、八百公尺賽跑、學科知識聽寫等,學校依照比賽項目,聘請各具專長的教師組成一個教練團,利用課餘、假日時間來培訓我們。除了學科知識聽寫以外,其他的課程都是要實際操作,所以我們學得很開心、很投入,練就了一身五育均衡的十八般武藝。然而這一段雖只有半年的學習經歷,卻培養了我日後喜歡動手DIY,自己做家具、簡易的水電修理、釀酒、料理以及戶外野營等生活技能與興趣。
自己當了老師之後,在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有一天驚覺:為什麼一定要照著課本來教學生呢?這樣繼續教下去,會不會把學生教笨了?孩子不會思考、不會問問題,是不是因為我們很少給他們這樣的引導與練習?如果沒有課本,教學是不是可以更寬廣、更有趣、更能與生活結合?於是那時擔任高年級導師的我,開始嘗試改變對教科書的依賴;國語課本只選幾課來進行教學,許多課文都讓學生自己閱讀瀏覽,改以購買一些共讀的書本如:小王子、少年小樹之歌、天地一沙鷗、為自己出征、法國童詩選等書籍,作為全班共讀的文本。
相對於只是呈現單篇文章的課本而言,這樣的學習方式才能讓孩子閱讀一部完整的作品,吸收到作者整體的思想,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此外,將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自己任教的科目,以類似主題統整的方式,依照每季所要進行的主題,將單元順序重新調整,來進行跨領域的主題學習。
後來擔任3-6年級的自然科任,有感於教科書都將實驗步驟寫得一清二楚,學生只是按照步驟做一遍,缺乏發現問題、問問題、形成假設、規劃實驗等歷程,不僅較難引起學習動機,更無法培養孩子好奇心、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我捨棄課本,自己設計選編教材,給問題但不給實驗步驟,透過問問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孩子獨立研究、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學習方式後,孩子們常常上到不想下課,師生都從這樣的學習方式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民國88年與我在同一所學校任教,擔任低年級導師的妻子,在一次為期10天的「環境佈道師」暑期研習中,從陳玉峰教授所分享的兩張幻燈片得到啟發;一張是阿里山的神木,另一張是阿里山的原始森林,神木似乎代表著獨一無二的,而原始森林若還在,則每個都是獨一無二。這帶來的震撼讓她連結到教育上,因而開啟了捨棄教科書的教學方式,在小一升小二暑假開學前的班親會上,試著用那兩張幻燈片說服家長,讓她將國語課本拿開,改用圖畫書上課。
從此國語課本成了孩子自學的讀物,國語習作與生字本也是讓學生自己練習用,只要在這學期內完成即可,沒想到一個小朋友在開學一週內就完成了。老師驚喜地在全班面前公開讚美她主動學習的表現之後,引起其他小朋友群起效法,陸續在下一週後完成整個學期的習作,這個過程讓老師發現:孩子能展現像森林般無限寬廣的學習力量。
沒有教科書的國語課是用國內外知名作者的書本來上課,從文字少的,慢慢增加到文字多的,然後再提升到有文字、沒有圖片的,最後是純文字、沒有注音符號、沒有圖片的書。選擇文本需要搭配有趣的內容,並讓書本內容可以和其他科目的學習連結;例如曾經用一本收錄「西雅圖酋長宣言」的詩集;來與自編教材「平等里的春天」課程做連結;用「聽那鯨魚在唱歌」這本書,來觸動孩子的心靈,涵養其情意與人格;用繪本故事與數學課程做連結;用果凍粉包裝上的說明,讓孩子自己學做果凍。
半年後孩子已經可以閱讀像:「山豬、飛鼠、撒可努」這本沒有注音符號只有一點點圖片的書;因為書中的故事非常有趣,透過作者生動的描述,讀起來也非常有畫面,於是孩子們很快就有信心閱讀有很多文字但沒有注音符號的書,也從此開始想要去圖書室借閱這類的書;其中一位小男生,有一天看完一本厚厚的書之後,抬起頭來驚嘆地對著媽媽說:「哇⋯⋯認識字真好!」,聽到家長的分享,老師更清楚的知道:她想打造的森林小苗已經在茁壯了!
當初決定做這樣的改變時,老師的內心其實有一個很單純的動機和目標:希望透過一本書的完整閱讀,讓孩子看到的是原來的森林而不是神木,而大量有趣的閱讀,讓孩子不再有「生字」,引發孩子內在渴望學習的力量,並且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與自信。當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自學時,老師就有較多的時間來幫助學習弱勢的學生,且多了許多小助教,讓學生教學生。透過相互學習,孩子不僅學得更快、更好,也學到人際互動、合作、服務、關懷、同理心等重要的人格。
教育應該是要給孩子浩瀚的森林,而不是給他們一棵神木;單獨一棵樹是不可能長成神木,唯有完整的一片森林才能孕育出神木;唯有豐富與多樣的森林,才能給孩子無限寬廣的視野,啟發他們多元自主的思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幸福人生。
(後記:二十年前就有這樣的覺醒,二十年後我們還在做這樣的努力,希望台灣的教育能儘早擺脫教科書的束縛,並從師資培育開始賦予教師自己選編設計教材的能力與責任,讓學生有更寬廣的學習。)
上圖:希望透過一本書的完整閱讀,讓孩子看到的是原來的森林而不是神木。(引自想想論壇)
【文章出處】
《風傳媒》
〈不用課本,反而教出一群進度超前的孩子…國小校長道出「捨棄教科書」的重要性〉
(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春風化雨】神木與森林:給孩子更寬廣的學習從捨棄教科書開始)
網址: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95492?srcid=7777772e73746f726d2e6d675f63623735373863336339323361316337_1556616620
作者:黃建榮
【作者簡介】
黃建榮,筆名丘山明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畢業,宜蘭縣蘇澳鎮公辦民營岳明國民小學校長。
- Apr 30 Tue 2019 17:31
※黃建榮(丘山明人):神木與森林----給孩子更寬廣的學習從捨棄教科書開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