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png

摩訶般若:相信你本有的大智慧

智慧與聰明有別

如果可能,大家都希望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但到底什麼叫做「智慧」呢?卻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不過很多人也都曉得智慧跟聰明不同。


聰明指的是一個人反應敏銳、機靈、學習、理解、找出問題和答案的能力強,它多少是天生的,跟一般所說的IQ有很大的交集。但智慧指的則是一個人能衡量全局,看出什麼是重點,什麼是最可行又圓滿對策的領悟力。大家普遍認為,這種領悟力需要經驗的累積,所以通常是年紀愈大才愈有智慧,這也是很多文化都有「智慧老人」傳說的原因。

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惠能也談智慧,首先,他沿襲傳統佛經,以梵語「般若」來稱呼智慧(表示不同於普通智慧),但對智慧或大智慧從哪裡來,惠能卻有著迥異於世俗的觀點。


一般人認為智慧需要長期經驗的累積才能領悟,惠能卻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還說:「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

從這兩段話可知,惠能所說的「般若之智」是一種「原始的智慧」,它存在於能生萬法的自性裡面,只是後來因個人的貪嗔癡與生活塵勞遮蓋了它,它才變得模糊而無法發揮功能,甚至被遺忘。換句話說,一個人活得愈久,可能就愈會失去這種智慧。

智慧是聽從內在的聲音

也許有人會皺眉,心裡嘀咕:「這算哪門子的智慧?」


其實,對什麼是「智慧」本就可以有很多看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圖斯說:「智慧是按照自然指引,聽從內在的聲音。」又說:「智慧是一種心靈,認識到駕馭並存在於所有事物中的一切即一。」他這樣的觀點跟惠能認為智慧是蘊含於自性中的一種基本、單純、本來就有的特質,其實非常類似,只是我們閱歷愈多、習染愈多,反而愈迷失,失去了那最原始、但卻也是最重要的智慧。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現代人花很多時間去追求物質的享受,但心靈卻愈來愈感到空虛,因為他們「忘了」人類心靈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不是物質享受,而是溫暖、熱絡的人際關係,與另一個心靈的愉悅交流。

大智慧與小智慧

惠能在「般若」前加了個「摩訶」,意思是「大智慧」。有人說:「知道你老闆錯了,是你的聰明;要不要說出來,則是你的智慧。」這種智慧其實只是小智慧,它的確需要有相當的人生閱歷做基礎。而大智慧則牽涉到人生更基本的問題,譬如蕭伯納說:「一個人要聰明到能賺更多的錢,他必須先愚蠢到想要去賺那些錢。」因為錢夠用就好,把太多時間花在賺更多的錢,這種「愚蠢」就是缺乏大智慧。


薩克雷也提醒我們:「金錢可以買到床鋪,但不能買到睡眠;可以買到珠寶,但不能買到美麗;可以買到紙筆,但不能買到文思;可以買到肉體,但不能買到愛情;可以買到諂媚,但不能買到忠誠;可以買到房屋,但不能買到家庭。那些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才是我們在這個塵世更為珍貴的東西,但我們卻被金錢和物欲蒙蔽了心靈,失去了原有的大智慧。

這跟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是互通的,老子認為知識、閱歷累積得愈多,人心可能就會變得愈精明、狡詐,愈失去原有的質樸、純真,離道(自性)就會愈來愈遠,也愈失去大智慧。而明朝的儒學大師王陽明也說:「吾輩用力,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明?」雖然他是著重在個人品德的修養,但道理也是一樣的。

一個智慧老人的故事

再回過頭來看「智慧老人」,每個文化裡的智慧老人雖然都已經白髮蒼蒼,但他們說出來的卻都是永恆的真理或者尋常的智慧。譬如下面這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經常看一位老漁夫在河邊捕魚,他發現老漁夫總是把捕獲的大魚放回河裡,只留下較小的魚帶回家。有一天,年輕人好奇問他為什麼不留下較大的魚? 老漁夫笑著說:「我捕魚只是想和老妻一起享用,而且魚要新鮮,今天捕的魚今天吃。而且我家的鍋子小,較大的魚也放不下。」年輕人不解:「那您換個較大的鍋,不就成了嗎?」老漁夫笑說:「我那個小鍋,放在我家的小灶上剛剛好;如果換個大鍋,我就要重新做個大灶;要做個大灶,廚房可能也要跟著改建⋯⋯,我何必這麼麻煩呢?」

這個「智慧老人」的故事,在不同的文化裡有不同的版本,但它們要傳遞的都是「知足」和「牽一髮動全身」、「一動不如一靜」這種永恆而又尋常的智慧。

人類集體潛意識裡的一個原型

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注意到各文化中的智慧老人傳說,而把它視為人類集體潛意識裡的一個「原型」,榮格說:「智慧老人的原型所洞察的是永恆的真理」,它經由「先天固有的直覺形式」來傳承,也就是智慧老人說出的智慧,其實不是來自他豐富的人生閱歷,而是先天固有的永恆真理,這跟惠能所說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其實也是互通的。

我們要相信自己本來就具有這種大智慧,只是後來被蒙蔽了。那要如何找回它們?想想看在很久以前,在你童心未泯的時代,或是在停電、沒有三C產品的時候,什麼是讓你覺得最愉快、最溫馨、最值得懷念的人和事,那裡面就隱藏了關於人生的大智慧。


壇經.png
【文章出處】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六祖壇經4.0》:智慧和聰明是兩回事,但什麼是智慧?

2018-06-26
網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8111
作者:王溢嘉
【作者簡介】
王溢嘉,1950年生於台中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先後在台灣與大陸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及野鵝出版社社長。著作近五十種,涵蓋散文、心理、文化評論、兩性議題、青少年勵志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曾獲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有多篇作品被選入小學、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語文課本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