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旅於詩與韻的浮島──訪詩人洛夫
人號「詩魔」的詩人洛夫,以《石室之死亡》、《因為風的緣故》、《漂木》等詩作縱橫詩壇數十年,今年更推出新作《唐詩解構》,其創作能量好似深潭難測。《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開映前,導演王婉柔帶領拍攝團隊遠赴溫哥華,循著詩人的旅涯軌跡,鋪展現代詩歌的一面輿圖,最終將鏡頭對焦於詩人青年時短居的離島──金門,也是名作《石室之死亡》的孕育之地。
「我在金門談戀愛,在金門認識我太太。當我走近我在金門的故居前,四十年後人事全非,我也只能從時間的狹縫中,尋找舊日記憶的碎片。」相隔近半世紀重訪舊地,銀髮的詩人憶起往日情景,歷歷在目,「那時我住的坑道就是一間石室,早被封閉了,電影只能在門口取景。但四十年前我在案前寫詩的情境,卻不過彷彿昨日。」
詩人洛夫的文學電影《無岸之河》,以金門坑道的黑暗石壁空間為意象,從石室中的詩行開展至大時代的戰爭。但「戰爭詩人」並無法籠括洛夫的文學版圖。從滿紙抒情的《靈河》,陡轉到華幻恣肆如九重高塔的《石室之死亡》,《創世紀》便是那把扭轉關鍵的鑰匙。」主編《創世紀》讓我正式進入現代主義,我第一首現代主義詩歌〈我的獸〉,開啟《石室之死亡》的第一道鎖。這次我回來,就是為了《創世紀》。」十月逢《創世紀》創辦六十週年,這本超過半甲子的詩刊,刻載了現代詩的深雋筆畫。「剛開始主要是我跟張默,再晚一點瘂弦加入了。民國五○年代,軍官軍餉多薄一份呀!我們攥了點錢,就拿來辦詩刊,有時趕不上發餉,詩刊印好了擺在印刷廠拿不出來,三人只好上當鋪,偷偷摸摸左瞧右看才敢溜進去,習慣了也就大方了。」憶起創刊初期,洛夫眼底閃現年輕氣銳的光芒。「雖然物質上很窮,但心靈上是純粹而快樂的,一夜之間寫好了詩,也不想圖謀名利,也不想經營壯大,出刊以後大部分也都送掉。」
自稱「性格彷彿生就一種流浪因子」,洛夫的旅居生涯宛若一箋魔幻之舟,徙轉於湖南、台灣、金門與溫哥華之間。經驗過孤島,大陸與汪洋,洛夫認為,詩人最重要的,是與文化的母體血脈親連。「詩人必須在本土的泥壤上成長,詩不等同於現實生活,但詩與生活之間絕對存在強大的連結。起初,我全心投入西方現代主義,二十年之後,反倒感覺這條路越走越孤單,背後缺乏文化的支撐。如今我回頭審視中國古典詩歌,重新看見其中許多的美。我當然不希望回頭去寫舊體詩,我希望的是大家能重視古典文化的精神遺產,把它轉變為寫作的養分。」
【文章出處】
《聯合文學unitas lifestyle》
〈流旅於詩與韻的浮島──訪詩人洛夫〉
網址:http://www.unitas.me/?p=1861
2018-03-20
文/姚秀山
【作者簡介】
姚秀山,一九八二年生。中文系畢業。畢業後,輾轉游離各種行業,現落腳出版界,私下常妝演寫詩、寫散文的人。喜愛更換居所,故分字多方。有個人部落格《杜斯妥也夫柯基 》:http://dostojevcorgi.blogspot.tw;《秀山姚》:http://lileinconnue.blogspot.tw。
【受訪者簡介】
洛夫,本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運端,初中三年級時,因閱讀了大量俄國文學作品,將自己名字由「莫運端」改為俄國風味的「莫洛夫」,筆名洛夫、野叟,臺灣現代詩詩人。生於中國湖南衡陽,1949年國軍在湖南招考青年入伍,洛夫隨軍隊抵達台灣。1951年考入政工幹校第一期,1953年畢業,分發至左營海軍陸戰隊,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及《創世紀》詩社,歷任總編輯多年。後就讀於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1973年畢業,軍職退役後,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後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等大學任客座教授。1996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2016年夏返台定居,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入圍諾貝爾文學獎。2017年獲國立中興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2018年3月初出版最後一本詩集《昨日之蛇》。同月19日凌晨3點21分,洛夫病逝,終年91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