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jpg
上圖:樂評家馬世芳

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朋友是在哪個時刻倏然驚覺:中文流行歌曲竟已變成一門足以承載時代、反映思潮的藝術形式。在台灣,這個「啟蒙時刻」很容易辨認:1982年4月,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問世,從此改變了我們聆聽中文歌曲的方式。

誠然,「歌以載道」並不是什麼創舉。七十年代中葉,台灣掀起「校園民歌」風潮,青年知識份子紛紛投身歌曲創作、蔚為大觀,「原創精神」、「時代意識」與「世代自覺」原本便是彼時青年念茲在茲的創作原則。在精神上,羅大佑並未與七十年代的台灣青年創作歌謠「一刀兩斷」,而是延展、拓寬了這些面向。羅大佑並不是台灣第一個嘗試搖滾編制的歌手,更不是第一個在歌曲中反思國族情結、展示現實意識的創作人(李雙澤、侯德健都是可敬的先驅),然而他卻是第一個把搖滾的形式實踐得如此徹底、把歌曲的煽動力展示得如此激切的音樂人,這使他真正成為橫掃世代的標記。


1982到1985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以一人之力,把台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展示著一個深沈、抑鬱的「大人世界」,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一如他在「光陰的故事」唱道:「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大佑的歌,是一整代人的青春啟蒙。

之後,羅大佑赴美沉潛,1987年,蔣經國下令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台灣民間社會壓抑多年的力量傾巢而出。次年,羅大佑推出《愛人同志》,圓熟細膩、大氣磅礡,站上了樂壇的制高點,為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譜下了至為完美的主題曲。 之後,他在香港成立「音樂工廠」,廣邀頂尖好手,1991年的《皇后大道東》大膽探討香港前途問題,反應極為熱烈,「東方之珠」亦成為傳唱不輟的「城歌」。對一個來自異地台灣的創作人,這是香港樂迷給予的最高肯定了。

如今回望,羅大佑帶來最重要的啟發,或許是他新鮮的歌詞語言:沈鬱、滄桑,充滿時代感,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在那個正值「經濟起飛」、政治氣氛逐漸鬆綁的台灣,「都市化」、「現代化」巨輪轟然碾來,羅大佑的語言,便成了「時代精神」最生動的載體。

羅大佑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在意,他始終認為自己首先是「作曲家」。他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腔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收放起伏密密吻合,一如先人世代傳唱、渾然天成的古謠。「童年」的歌詞花了三年才完工,便是因為這樣的講究。且看他在「未來的主人翁」打造的長句,情景交融,筆力萬鈞:

你走過林立的高樓大廈穿過那些擁擠的人
望著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銀燈
忽然想起了遙遠的過去未曾實現的夢
曾經人們一度告訴你說你是未來的主人翁……


又如彷彿預言了未來的「京城夜」:

煙花的種子與火焰的種子 / 在你的夜晚還有我們的夜晚
張開了繽紛的翅膀 / 照耀一個城市甦醒以來的演變……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校園民歌」背景出身的音樂人也在台灣嶄露頭角。他寫的情歌,即將改寫中文流行歌曲的歷史──李宗盛原是民謠合唱團「木吉他」的成員,1983年,他初試啼聲,為鄭怡製作《小雨來得正是時候》,一炮而紅,成功讓鄭怡從「校園民歌手」轉型跨入「大人世界」,這是李宗盛展現他拿手的女歌手「形象工程」之始。後來的張艾嘉、陳淑樺、潘越雲、娃娃、林憶蓮、辛曉琪、莫文蔚,都因李宗盛的「精心調教」而登上歌壇頂峰,開展了藝術生命的新階段。

李宗盛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竭慮,簡直有「鐘錶師傅」一樣的耐心。他自有獨特的語言質地,直白而不失詩意,「語感」鮮活,乍看像散文,唱起來卻句句都會發光。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醬缸。李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別具隻眼,總能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短短篇幅便唱盡了你堵在心頭的感歎。且看他的少作「你像個孩子」,當年被多少樂迷抄進了日記和情書:

工作是容易的 / 賺錢是困難的
戀愛是容易的 / 成家是困難的
相愛是容易的 / 相處是困難的
決定是容易的 / 可是等待 / 是困難的


李宗盛1986年的專輯《生命中的精靈》,是中文樂壇少見的「內省」之作,深深挖掘個人生命史的惶惑與悲歡,坦誠真摯,是後人所謂「城市民謠」一脈難以超越的經典。羅大佑始終是沈鬱而孤傲的,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李宗盛則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提煉詩意,煽情卻不濫情,輕盈卻不輕佻。當你情傷難抑,羅大佑將讓你感覺淒清悲壯,李宗盛則讓你認清自己不是世間唯一懂得寂寞的人。

七十年代,從退出聯合國、保釣失敗到台美斷交,稍有自覺的台灣青年都無所遁逃於「大時代」的集體意識。校園民歌固然標舉了「原創至上」的態度、解放了歌曲題材的限制,在那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民歌手」的語言多半仍是「集體主義」式的狀態。八十年代以降,城市人口持續增加,階級的流動、人際關係(尤其是兩性關係)的轉變、服務業主導的都市文化漸成主流,加上政治氣氛的鬆動,流行歌曲作為社會的鏡子,需要新的語言來反映這一切。羅大佑和李宗盛的歌,多少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影響了許多台灣人「自我意識」的轉變。

羅大佑和李宗盛解放了中文歌曲的語言套式,有態度、有思想,示範了創作、製作的精湛手藝。羅大佑的歌依然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理想主義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只能屬於「大人世界」,你得見識過若干江湖風雨,才能體會他那些「世故的情歌」。羅大佑的滄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

(編按:本文經改寫後,收入108大學學測國文試題)
本文學測試題另見:

108學測國文考題引述樂評爭議兩種意見的對讀

【文章出處】
《Medium》(耳目江湖)
〈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2009-01-27
網址:

https://medium.com/%E6%88%91%E6%98%AF%E9%A6%AC%E4%B8%96%E8%8A%B3/lo-ta-yu-and-jonathan-lee-ab692aeaa6d4
文/馬世芳
【作者簡介】

馬世芳(1971年6月11日-),台灣作家、廣播人、音樂評論家,長居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Alian電台節目主持人。父親是作家亮軒(本名馬國光),母親是台灣校園民歌的重要推手資深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高中畢業即開始在中廣青春網擔任電台來賓,介紹經典搖滾樂。就讀期間,曾與友人合編《台大人文報》以及《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二書。主持節目曾獲廣播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提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 "Books from Taiwan 2008"。散文輯《耳朵借我》獲中國時報2014「開卷好書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