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jpg


史記 春申君列傳

(一)非王室血統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
譯文:
春申君,是楚國人,姓黃,名歇。(編按:楚為羋姓,春申君姓黃,在戰國四公子中,論出身春申君地位最低,其餘三人皆是王室貴冑繼承而來,只有春申君的權位是靠自己能力爭取而來。)


(二)出使赴秦

游學博聞,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辯,使於秦。
譯文:
黃歇曾周遊各地拜師學習,知識淵博,事奉楚頃襄王(編按:頃襄王為楚懷王之子,父子二代均放逐屈原,受制於秦。)。頃襄王認為黃歇口才好,派他出使秦國。


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秦。
譯文:
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韓、魏兩國,在華陽大敗韓、魏,活捉魏國將領芒卯,韓、魏兩國向秦國臣服並事奉秦國。


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
譯文:
秦昭襄王接著下令白起同韓、魏兩國一起進攻楚國,但還未出發,恰好楚王派黃歇來到秦國,聽到了秦國的這個計劃。在這個時候,秦國已經佔領了楚國大片領土,因為在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國,奪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東直打到竟陵,楚頃襄王只好把都城向東遷到陳縣。


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遂見欺,留死於秦。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壹舉兵而滅楚。
譯文:
黃歇見到楚懷王被秦國引誘去那裡訪問,結果上當受騙,被扣留並死在秦國。頃襄王是楚懷王的兒子,秦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恐怕一旦發兵就會滅掉楚國。


(三)上書諫伐楚

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譯文:
黃歇就上書勸說秦王道:


天下莫彊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鬬。兩虎相與鬬而駑犬受其獘,不如善楚。
譯文:
「天下的諸侯沒有誰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的。現在聽說大王要征討楚國,這就如兩隻猛虎搏鬥。兩虎相鬥而劣狗趁機得到好處,因此不如與楚國親善。


臣請言其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棋是也。
譯文:
請允許我陳述自己的看法:我聽說事物發展到頂點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與夏季的變化就是這樣;事物積累到極高處就會危險,堆疊棋子就是如此。


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已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譯文:
現在秦國的土地,佔著天下西、北兩方近地,這是從有人類以來,即使天子的領地也不曾有過的。


先帝文王、莊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
譯文:
可是從先帝文王、武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國土地同齊國連接起來,藉以切斷各國合縱結盟的關鍵部位。


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
譯文:
現在大王派盛橋到韓國駐守任職,盛橋把韓國的土地併入秦國,這是不動一兵一卒,不動用武力,就獲得百里土地的好方法,大王可以說是有才能了。


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
譯文:
大王又發兵進攻魏國,堵塞了魏都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內,拿下燕、酸棗、虛、桃等地,進而攻入邢地,魏國軍隊如風吹白雲,四處逃散,不敢彼此相救,大王所建立的功績,也可說是很多了。


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并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磿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
譯文:
大王為了顧念兵士的疲勞,所以就給他們一段休息的時間,二年後,復行進攻,又奪取了蒲、衍、首、垣等地,進而兵臨仁、平丘,黃、濟陽閉城自守,而魏國只好降服了。這時大王又割取了濮、磨以北之地給燕國,打通了齊國、秦國的通路,截斷了楚國、趙國聯繫的脊梁,天下的諸侯,五次聯合六國的軍隊,而終不敢相救,大王的威力,也可以說是得到充分發揮了。


王若能持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譯文:
大王如果能保持功績,維持威勢,去掉攻伐之心,廣施仁義之德,使無後患產生,您的事業就可與三王並稱,您的聲勢可與五霸並舉了。


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彊,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
譯文:
假如大王倚仗人民眾多,仗持軍力強大,趁著毀滅魏國的餘威,想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諸侯,我恐怕您會留下後患。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譯文:
《詩經》上說:『沒有人不想有好的開端,卻很少人能有好的終結。』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
譯文:
《易經》上說:『狐狸將要渡過渡時,卻濕了尾巴。』


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譯文:
這些話的意思,是開頭容易,結尾難啊!


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
譯文:
如何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智伯只看到攻伐趙襄子的好處,卻沒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殺身之禍;吳王夫差只看到進攻齊國的利益,卻沒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踐打敗。


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
譯文:
這兩個國家,不是沒有建樹過巨大功績,只是由於貪圖眼前的利益,結果導致後來的災禍。


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下。
譯文:
吳王夫差相信了越國的恭維,所以才去攻打齊國,在艾陵戰勝了齊國人之後,返回時卻在三江水被越王勾踐擒獲。智伯相信韓氏、魏氏,因而攻打趙氏,進攻晉陽城,勝利指日可待,可是韓、魏氏背叛了他,在鑿臺殺死了智伯瑤。


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彊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譯文:
現在大王嫉恨楚國不毀滅,卻忘掉毀滅楚國就會使韓、魏兩國更加強大,我替大王考慮,認為不能這樣做。


《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
譯文:
《詩經》上說:『大軍不宜遠離自家宅地長途跋涉去征戰。』從這種觀點看,楚國乃是秦國的後援力量,其餘的鄰國,才是秦國的敵人。


《詩》云「趯趯毚免,還犬獲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之信越也。
譯文:
《詩經》上說:『那跳躍的狡兔,一遇到獵犬,就一定會被捕獲。他人有某種心思,我一揣度,就可知道。』而今大王中途竟相信韓、魏的友善,這正好與當時吳國相信越國一樣啊!


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
譯文:
我聽說:敵人不可寬恕,時機失不再來。我恐怕韓、魏在表面上是用謙卑的言辭來除去本身的禍患,而其實是想著用這種方法來欺騙秦國罷了!


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
譯文:
何以見得呢?因為大王對韓、魏沒有累世的恩德,卻有累世的怨恨啊!


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刳腹絕腸,折頸摺頤,首身分離,暴骸骨於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於路。鬼神孤傷,無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仆妾者,盈滿海內矣。
譯文:
要知道,韓、魏兩國的父子兄弟,接連不斷地被秦國殺死的,到現在將有十代之久了,國家因此殘破,社稷因此損壞,宗廟也因此焚毀,上至將領下至士卒,都被剖腹斷腸,砍頭毀面,身首分離,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澤之中,頭顱 挺,屍橫遍野,國內到處可見。父老子弱,被捆著脖子綁著手,成了俘虜,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百姓無法生活,親族逃離,骨肉分散,流亡淪落為男奴女僕的,遍及天下。


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
譯文:
所以韓、魏兩國不滅亡是秦國的最大憂患,如今大王反而藉助他們的力量去攻打楚國,這不也是錯誤的嗎?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也!
譯文:
再說大王進攻楚國怎麼出兵呢?大王將向仇敵韓國、魏國借路嗎?若是如此,則出兵之日就是大王憂患不能返回之時,這是大王把自己的軍隊借給仇敵韓國、魏國啊!


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譯文:
大王如果不從仇敵韓國、魏國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隨水右邊的地區。而隨水右邊的地區,都是大川大水,崇山密林,深溪幽谷,這樣一些無糧地區,大王即使佔領了它,也等於沒有得到土地。這是大王落個毀滅楚國的惡名聲,而沒有得到佔領土地的實惠啊!


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
譯文:
更何況大王攻打楚國的時候,齊、趙、韓、魏四面,也一定會全都起兵相從。


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
譯文:
在這種情形下,秦、楚兩國的軍隊,苦於交戰而無法分離,魏國將趁此機會出兵攻打留、方輿、銍、湖陵、碭、蕭、相這些地方。那麼從前楚國併吞宋國的土地,就一定會全部為魏國所有了。


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
譯文:
齊人向南進攻楚國,那麼就一定會佔領泗上。


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而使獨攻。
譯文:
這些土地,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四通八達,又非常肥美,而使魏、齊各自攻取。


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
譯文:
這也就等於大王破滅了楚國,以厚增韓、魏的土地於中國,同時也加強了齊國的勢力。


韓、魏之彊,足以校於秦。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彊於齊、魏。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帝未能,其於禁王之為帝有餘矣。
譯文:
僅韓、魏的強盛,就足以與秦國為敵。更有齊國,南邊以泗水為國境,東背著大海,北邊倚靠黃河,又無後患,這時天下的國家,就沒有比齊、魏再強的了。齊、魏取得土地以後,而善加利用,讓下級官吏審慎治理,一年以後,即使不能稱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稱帝卻是綽綽有餘的。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彊,壹舉事而樹怨於楚,遲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譯文:
以大王土地的遼闊,人民的眾多,兵甲的強盛,一旦發兵而與楚國結下怨仇,就會讓韓、魏兩國尊齊稱帝,這是大王的失策啊!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
譯文:
臣曾經替大王考慮過,就目前的情況來說,不如與楚國親善友好。


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
譯文:
秦、楚兩國聯合一體進攻韓國,韓國必定束手無策。


王施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之侯。
譯文:
然後大王再佈署東山險要之地,保有河曲的利益,這時韓國就一定會成為大王關內的侯吏。


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
譯文:
假如大王再以十萬大軍戍守鄭城,魏國一定畏懼,就會命令許、鄢陵兩地的駐軍堅守城池,而楚國的上蔡、召陵,就無法與魏國往來了,這樣一來,魏國也就成為大王的關內侯吏了。


王壹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譯文:
大王只要一和楚國交好,則關內韓、魏兩個萬乘之國,就要向齊國割取土地,齊國右邊濟州一帶廣大地區,便可輕而易舉地得到。


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譯文:
大王的土地橫貫東、西兩海,約束天下諸侯,這樣燕、趙沒有齊國、楚國作依托,齊國、楚國沒有燕、趙兩國依傍。然後以安危威逼燕、趙,脅迫齊、楚兩國,這四個國家不須急攻便可制服了。」


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譯文:
秦昭王看了春申君的上書後說:「很好。」於是下令停止了白起出征,並辭謝了韓、魏兩國。同時派使臣給楚國送去了厚禮,秦楚盟約結為友好國家。(編按:此與李斯〈諫逐客書〉改變秦王政逐客令異曲同工。)

(四)入質留秦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留之數年。
譯文:
黃歇接受了盟約返回楚國,楚王派黃歇與太子先到秦國作人質,秦國也就將他二人扣留下來。


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
譯文:
數年之後,楚頃襄王患病,可是秦王竟不允許太子完回去探視他父親的病。


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
譯文:
適巧楚太子與秦國之相應侯是好朋友,於是黃歇就向應侯(編按:指秦相國范雎)請問說:「相國真的是楚太子的好友嗎?」


應侯曰:「然。」
譯文:
應侯答道:「是的。」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若不歸,則咸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願相國孰慮之。」應侯以聞秦王。
譯文:
黃歇接著說:「而今楚王的病恐怕無法好轉,秦國不如送回他的太子,太子能立為楚君,他侍奉秦國一定格外厚重,而對相國的恩德更是感激不盡,這不僅是親善友邦的表示,而且為將來保留了一個萬乘大國的盟友。如果不讓他回去,那充其量是鹹陽城的百姓罷了。楚國另立太子,肯定不會事奉秦國,那樣就會失去友邦的信任又斷絕了一個萬乘大國的盟友,這不是史記上策。希望相國能仔細考慮這件事。」應侯把黃歇說的意思報告給秦王。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譯文:
秦王說:「讓楚國太子的師傅先回去探問一下楚王的病情,回來後再作計議。」


黃歇為楚太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
譯文:
黃歇替楚國太子謀劃說:「秦國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藉此索取好處。現在太子無法使秦國獲得好處,我憂慮得很。陽文君的兩個兒子在國內,大王如果不幸辭世,太子又不在楚國,陽文君的兒子必定會立為後繼人,太子就不能奉享宗廟了。既然這樣,就不如離開秦國,與出使的人全部逃走,臣留下來,以死來承當這個罪過。」


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
譯文:
楚太子便改換衣裝,裝扮成楚國使者趕車的人,混出了秦國的關口,而黃歇就在館舍日夜守候著,有人拜見太子,就以太子生病為由把來訪的人辭謝了。


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當死,願賜死。」昭王大怒,欲聽其自殺也。
譯文:
估計太子已經走遠,秦國不能追及的時候,黃歇就自動地告訴秦昭王說:「楚太子已經回國去了,現在已經走得很遠了。我黃歇該當死罪,請大王賜我死吧!」昭王當時十分生氣,要准許黃歇自殺。


應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秦因遣黃歇。
譯文:
應侯進言道:「黃歇作為臣子,為了他的主人情願獻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如果立為楚王,肯定會重用黃歇,所以不如不加罪於他,讓他回到楚國去,來表示對楚國的親善。」秦王聽了應侯的話,就同意把黃歇遣送回楚國。

(五)輔國持權


歇至楚三月,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
譯文:
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楚頃襄王去世,太子完立為楚君,就是楚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
譯文:
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任命黃歇為令尹,封他為春申君,賞賜淮北地區十二個縣。


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并獻淮北十二縣。請封於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譯文:
十五年後,春申君為楚王進言說:「淮北地區靠近齊國,那裡往往會發生急切的事故,請把這個地區劃為郡治理,那就方便多了。」並獻出淮北十二個縣,請求封到江東去。考烈王答應了他的請求,春申君就在吳國故都修建城堡,作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譯文:
春申君已經擔任楚國令尹,當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魏國有信陵君,大家都在爭著禮賢下士,招納賓客,互相爭奪賢士,輔助國君把持朝政。

(六)救援趙國
 
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
譯文:
春申君任令尹的第四年,秦國擊敗坑殺了趙國長平駐軍四十餘萬人。


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
譯文:
第五年,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楚國告急求援,楚國就派春申君領兵前去援救,等秦軍解圍撤退後,春申君就返回了楚國。


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彊。
譯文:
春申君擔任楚國令尹的第八年,為楚國向北征伐,滅掉魯國,任命荀卿(編按:荀子)為蘭陵縣令,這個時候,楚國又再度興盛強大起來。

 
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夸楚,為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譯文:
有一次,趙國的平原君派使者前來拜見春申君,春申君把他們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館住下。趙國使者想向楚國誇耀趙國的富裕,特意用玳瑁簪子綰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裝飾的劍鞘,請求招來春申君的賓客會面,春申君的上等賓客都穿著寶珠做的鞋子來見趙國使者,使趙國使者見了自慚形穢。

(七)六國合縱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莊襄王立,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取東周。
譯文:
春申君當令尹的第十四年,秦國的莊襄王即位,任命呂不韋為秦相,封為文信侯。秦滅了東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
譯文:
春申君當令尹的第二十二年,各國諸侯擔心秦國的攻伐無休無止,就互相聯合起來,西伐秦國,以楚王為縱約之長,春申君當權主事。


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譯文:
六國聯軍剛至函谷關,秦軍出關迎戰,諸侯的軍隊戰敗而逃,考烈王把作戰失敗歸罪於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漸漸被疏遠了。

(八)楚國遷都

 
客有觀津人朱英,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彊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時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其許魏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里,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鬥也。」
譯文:
春申君有一位名叫朱英的門客,見此情形,便對春申君說:「一般人都認為楚國本為強國,而您當相國卻把它治理弱了,這種觀點我不同意。先王時與秦國交好,秦國二十年不攻打楚國,原因何在呢?因為秦國要越過黽隘這個要塞進攻楚國,是很不方便的。要是從西周、東周借路,它背對著韓、魏兩國進攻楚國,也是不行的。現在的形勢就不是這樣了,魏國危在旦夕,不能吝惜許、鄢陵兩城,答應把他們割給秦國,這樣一來,秦兵離我楚國的國都陳只有一百六十里遠,今後臣所可觀看的,就是見到秦、楚每日的交戰啊!」


楚於是去陳徙壽春;而秦徙衛野王,作置東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吳,行相事。
譯文:
楚於是遷都離開陳,遷徙到壽春,而秦國則遷徙衛野王,設置東郡。春申君從此就封地於吳,執行其相國的職務。

(九)李園獻妹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卒無子。
譯文: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為這事發愁,就尋找宜於生育兒子的婦女進獻給楚王,雖然進獻了不少,卻始終沒生兒子。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毋寵。
譯文:
趙國李園帶著他的妹妹,打算把他的妹妹獻給楚王,又聽說楚王不宜於生育兒子,恐怕時間長了也不能得到寵幸。


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
譯文:
李園便尋找機會做了春申君的侍從,不久就面見春申君請假回故里,並故意延誤了歸期。


還謁,春申君問之狀,對曰:「齊王使使求臣之女弟,與其使者飲,故失期。」
譯文:
回來後,他面見春申君,春申君向他詢問遲到的原因,他回答說:「齊王派使臣來求娶我的妹妹,由於我跟那個使臣飲酒,所以延誤了返回的時間。」


春申君曰:「娉入乎?」
譯文:
春申君又問:「訂婚的聘禮送來了嗎?」


對曰:「未也。」
譯文:
李園回答說:「還沒有。」


春申君曰:「可得見乎?」
譯文:
春申君說:「我可以見見她嗎?」


曰:「可。」
譯文:
李園答道:「當然可以。」


於是李園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
譯文:
於是李園就把自己的妹妹進獻給春申君,並得到春申君的寵幸。


知其有身,李園乃與其女弟謀。
譯文:
後來李園得知她有身孕,就和他妹妹仔細謀劃。


園女弟承閒以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
譯文:
李園妹妹趁著一個很好的機會,勸告春申君說:「楚王對您的尊重信任,就是親弟兄也比不上啊!而今您任楚相二十餘年,可是楚王沒有王子,那麼楚王百年之後,將更立他的兄弟。楚國更立新君主之後,也就會各自使原來自己所親信的人顯貴起來,您又怎能長久地得到寵信呢?不僅如此,您身處尊位執權多年,對楚王的兄弟們難免有失禮之處,楚王兄弟一旦立為國君,殃禍就會落到您身上,還怎麼能保住令尹大印和江東封地呢?現在我自己懷上身孕,可是別人誰也不知道此事。我得到您的寵幸時間不長,如果憑您的尊貴地位把我進獻給楚王,楚王必定寵幸我。我仰賴上天的保佑生個兒子,這就是您的兒子做了楚王,楚國會為您所有,這與您身遭不測相比,哪樣好呢?」


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譯文:
申君認為這番話對極了,就把李園的妹妹送出家來,嚴密地安排在一個住所,便向楚王稱說要進獻李園的妹妹。楚王把李園的妹妹召入宮中,非常寵愛,不久便生下一個男孩,立為太子。 母以子貴,所以李園的妹妹,也就成為王后了。楚王大加重用李園,李園也參與了朝政。(編按:這幾乎是呂不韋向秦莊襄王獻姬妾事的翻版。)


(十)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李園既入其女弟,立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譯文:
李園已讓他的妹妹進宮,立為王后,她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就擔心春申君說漏了秘密,變得驕矜,就暗中豢養了一些刺客,想殺春申君滅口,這時楚國人有的已知道了內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
譯文:
春申君任楚國令尹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朱英對春申君說:「世上有不期而忽至的大福,也有不望而突來的大禍,如今您處在生死無常的世上,事奉喜怒無常的君主,又怎麼能會沒有不期而至的人呢?」


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福?」
譯文:
春申君問道:「什麼叫不期而至的福?」


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此所謂毋望之福也。」
譯文:
朱英告訴他:「您當楚相二十多年了,雖然名義上是令尹,實際上就是楚王。現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輔佐年幼的國君,因而代管朝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樣,等君王長大再把大權還給史記他,不就是您南面稱王而據有楚國?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福。」


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禍?」
譯文:
春申君又問道:「什麼叫不望而突來的禍?」


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毋望之禍也。」
譯文:
朱英答道:「李園不執掌朝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卻豢養刺客為時已久了,楚王一過世,李園必定搶先入宮奪權並要殺掉您滅口。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禍。」


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人?」
譯文:
春申君接著問道:「什麼是不期而至的人?」


對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園必先入,臣為君殺李園。此所謂毋望之人也。」
譯文:
朱英回答說:「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過世,李園必定搶先入宮,我替您殺掉李園。這就是所說的不期而至的人。」


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
譯文:
春申君聽後說:「您要放棄這種打算。李園是個軟弱的人,我對他很友好,況且又怎麼能到這種地步!」


朱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
譯文:
朱英見自己的進言不被採納,為防禍患殃及自身,就逃離了。

(十一)先發制人,身首異處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
譯文:
十七天後,楚考烈王死了。李園果然搶先進宮,埋伏刺客在棘門內。春申君剛走入棘門,李園事先佈置的刺客從兩側夾住刺死了春申君,砍下他的頭,扔在棘門外。隨即派遣兵士把春君家滿門抄斬。而李園的妹妹受春申君恩寵懷上的進王宮後所生的兒子被立為楚王,稱楚幽王。


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亂於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
譯文:
同年,秦始皇即帝位已有九年了。這時嫪毐也與秦國太后私通,被發覺後,夷滅三族,而呂不韋因受牽連被廢黜。


(十二)太史公評論

太史公曰: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譯文:
太史公說:「我到楚國去時,看見春申君的舊城,建築得宏偉壯觀。當年,春申君勸說秦昭王,冒著生命危險派人把楚太子送回楚國,這是多麼明智而驚人的舉動啊!可是後來被李園控制,又是多麼的糊塗啊。俗話說:『應當決斷時不決斷,反過來就要遭受禍患。』這不就指的是春申君失卻了朱英要擊殺李園的好機會嗎? 」

 

城濮之戰.jpeg



【文章出處】
《史記》
〈春申君列傳〉
原作者:司馬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