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jpg


教育目的為何?呼應〈當學生問我學這個有什麼用?〉一文

近日,鳴人堂上黃俊儒教授〈當學生問我:「學這個有什麼用?」〉一文,文中以量子力學為引,討論了教育的實用性問題。我除了同意其論述三種不同類型的知識,以及無法以實不實用來看待高等教育之外,也舉出自己的例子,讓大家思考高等教育的目的,以及應該教育學生的內容。

我在美國大學服務,目前是擔任助理教授的第三年,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災害應變體系,還有各種災害應變的作法與政策。我的研究興趣與所教的課程看起來十分實用,而學生多為來自美國各實務機關的災害應變人員,因此我似乎得教一些黃教授所稱立即見效的知識,但其實不然。

我認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於啟迪學生思考,而不是要求學生照做,僅提供一些操作上的知識。

去年一位目前在某森林火災應變單位服務的美國學生,向我詢問有關災害應變體系操作層面上的問題,我不想直接回答他這樣做對或不對,而是引導他去思考。後來他想要跟我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故系上開了一個專題課程給他,由我帶著他看一些文獻,學期結束後,經我評分通過後可以拿到一學分。

由於這也算一堂課,我花了很多時間寫成了授課大綱,找了幾篇這領域相關的文章,請他每週讀一篇後寫下心得與想法與我討論。沒想到他有天他來找我,問我:

教授,這些災害應變體系的研究文章,真能解決我在實務上遇到的問題嗎?

我告訴他閱讀這些文章並不能直接解答特定的問題,就像課堂上常提到的一樣,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提供「單一且正確」的答案。事實上,運作一套災害應變體系的訣竅在於了解體系背後的原理與原則,然後視現場情況變化而靈活運用,災害現場十分複雜,絕對不可能有單一正確的答案。

舉例而言,這位學生提到森林火災所屬的滅火小隊不聽現場指揮官的命令,而自行前往火勢即將蔓延到的地方灑水,事後獲致了成功,這做法好壞不論,但牽扯到一套災害應變體系在運用上能否容許使用者有自主裁量的空間。要進行這方面的討論,不先了解「臨機應變」(improvisation)與「隨意行動」(freelancing)的差別,很難解釋這做法是對還是錯。

這位學生也提到目前工作單位的主管優柔寡斷,無法快速做出決策,因此是否需要更換現場指揮官的問題。進行這部分的討論前,必須先瞭解應變體系中做決定的方式,還有如何認證現場指揮官的資格等問題。這些想法在指定閱讀的文章中都有,雖然無法直接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但絕對可以幫助思考,進而更好地運用這套體系。

「教授,這些研究文章,真能解決我在實務上遇到的問題嗎?」,事實上,這個問題應該由學生看完這些文章後自行解答,畢竟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複製教授的答案,而在於啟發學生的想法,進而找出方式來解決實際面臨到的問題。而我想,不僅是高等教育,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文章出處】
《鳴人堂》
〈教育目的為何?呼應〈當學生問我學這個有什麼用?〉一文〉 
2018-02-02 
文/張賢和
【作者簡介】
張賢龢,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消防暨災害管理學組)助理教授,災害科學與管理學博士,消防行政管理學碩士,擁有國際災害管理士(AEM)證書。 作者在台灣與美國消防局合計工作七年,目前定居美國,研究興趣與專長為美國與台灣災害應變體系,消防戰術與戰技,災害應變政策與規劃,以及美國事故指揮體系(IC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