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不是課本,是學習的最低門檻
在台灣這樣不思考、不合理的教育體系中,太多事物都無法追究,甚至不堪追究。
例如「課綱」。即使在「課綱」引發社會騷動之際,從教育部長到負責訂「課綱」的委員,到掀起爭議騷動的人,都很少認真、好好地解釋:「課綱」是什麼?為什麼有「課綱」?
如果有機會好好翻閱教育部「教改」原始計畫案的話,你會發現在那裡明明白白留著沒人理會的「課綱」道理。「課綱」是用來取代「課本」的,用意是幫學生從「課本」的知識獨裁中解放出來的重要手段。「課綱」和「課本」有很不一樣的教育邏輯與教育目的。
過去的「課本」和考試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拚命讀課本,課本之外頂多讀參考書,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的考法,基本上也就是檢驗你對課本內容究竟讀得多熟,來決定給你多少什麼樣的教育資源,課本讀得、背得愈熟,就可以在教育的梯階上爬得愈高,得到愈多資源。
「課綱」的出現,是站在反對這種課本效應的立場上。「課綱」要訂定的,是每一個科目、每一個階段,學生應該學到的「最低教育內容標準」。一個小孩念完小學,國文「至少」該學到什麼,「至少」應該具備怎樣的數學能力……,這是「課綱」要規定的。
請記得,關鍵在「至少」。換句話說,「課綱」只規定這些內容不管哪個學校、哪個老師來教,都一定得要教,但反過來看,學校、老師可以、也應該不只教「課綱」裡的這些內容,可以、應該教給孩子更多、更多。那「更多」或「更多、更多」,就是由學校、由老師來決定的。如此一方面保障教育「至少」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讓學校、老師有自由教「不一樣」的內容。
再說一次,這是「至少」,是「低標」,「課綱」管的是門檻。所以很簡單,「課綱」絕對不能多,「課綱」考量的,是中低程度學生以上一定要學到的。配合「課綱」這種精神,而有「基測」,基本學力測驗。「基測」和原來的「聯考」有什麼不同,都是入學考試不是嗎?才怪,大大不同!「聯考」是排序的檢驗,依照學生考試分數,從滿分一路排到零分,每個考生都有一個比別人高或比別人低的位置,依照這個位置決定你去念哪個學校。「基測」是「門檻」,是測驗你是否學會了「課綱」中規定該學到的「至少」的基本內容,只要你通過了這個「門檻」,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自己想念的高中。
這怎麼會一樣?「聯考」是學校選學生,「基測」是學生只要通過「門檻」就能夠去選學校。原來的設計明明是如此天差地別的改變,但現在呢?有誰敢摸著良心說我們真正實踐過「基測」的原有設計?扭曲的現實把「基測」搞成另一種分數排名,另一種學校選擇學生的方式,這明明就沒改,改不了嘛!
也是配合「課綱」,於是有「一綱多本」。原意明明是在「課綱」要求的低標之上,課本裡可以多加不一樣的內容。有的課本會只要加三千字,有的加三十萬字;有的加運算細節,有的給豐富的數學史故事;有的強調社會發展過程,有的增加歷史人物人格典範。「多本」意味著「多元」,有百花齊放編出各種不同課本的自由,連帶也就有了學校、老師去選擇不同課本、不同教法的自由。老師們只要保證讓每個孩子都學到「課綱」、「基測」所要求的基本底線知識,其他的,你們就帶著孩子去飛吧!
這才是「課綱」原本完整的設計,環環配套,理想的教育內容。問題出在,這樣的理想,完全抵不過恐怖的現實。光是找來討論「課綱」、訂「課綱」的各科「專家」就搞不懂「課綱」的精神。接著又有課本出版商人為了利益忽視「課綱」精深的做法,編出了根本除「課綱」內容外別無其他內容的貧乏課本。最根本的,家長滿腦子想的都是考試,而不是多元知識與教育,於是江河日下,「課綱」、「一綱多本」、「基測」通通變質。變成什麼?變成了手段與目的脫節的、新瓶裝舊酒的課本獨裁、考試掛帥,而且這換裝的「新瓶」還很不適合裝舊酒,多加了使用上的麻煩,成了「擾民的聯考」,比原來醜惡、卻誠實的課本威權、「聯考」定前途的制度,還要更糟。
一切都扭曲了,大家順著如此扭曲的現實大談特談、大吵特吵「課綱」,有意義嗎?「課綱」編得再好,在今天現實的情況下,不仍然是阻礙孩子學習多元知識的兇手?
【文章出處】
《風傳媒》2016-08-01
〈課綱不是課本,是學習的最低門檻〉
文/楊照
網址:
http://www.storm.mg/article/146642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4月5日-),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賴和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洪醒夫年度小說獎、吳魯芹散文獎等多項大獎,作品多次選入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開卷好書。經歷豐富,曾任大學講師,民進黨黨工、媒體節目主持人、新新聞週刊總主筆、副社長,研究專長為社會人類學。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作品體裁多元,包括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翻譯、劇本、傳統經典選讀、現代經典選讀、期刊論文等。外祖父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許錫謙。
- Jan 28 Sun 2018 18:21
◎楊照:課綱不是課本,是學習的最低門檻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