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jpg
上圖:汝窯


《莊子》原典注釋:葆光、葆真

夫道未始有封(界線、分別。道未始有封,謂道無所不在,而未曾有彼此之分),言未始有常(定見、定論),為是(是,對的。「為是」意指各自認為自己是對的、正確的)而有畛(界線)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次序),有義(等別),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類)。六合(上下四方)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研究);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評說)。春秋(歷史)經世(治世之學),先王之志(誌,記載),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囊括於心,不分辨物我是非,將物我是非藏納於心)之,眾人辯之以相示(炫耀於外)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謙遜),大勇不忮(傷害)。道昭(明)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不及」意指達不到),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求圓)而幾(近似)向方矣(「圓而幾向方」意指求圓卻近似於方,比喻事與願違)。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儲藏萬物之處)。注(注入)焉而不滿,酌(舀取)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隱藏)「葆光」意謂潛隱光亮而不露(莊子內篇.齊物論)

本段整理:
1. 道無所不在,沒有界限分別。
2. 言語不應抱持定見。
3.  存而不論,論而不議,議而不辯。
4.  聖人不辯是非而納藏於心,凡人分辯而炫燿於外。
5.  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
6.  能知不言之辯及不道之道,是謂天府。
7.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是謂葆光(潛隱光亮而不露)


田子方(田子方,名無擇,受學於子夏,魏文侯師)侍坐於魏文侯,數(屢)稱谿工。

文侯曰:「谿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擇之里人
(同鄉之人)也,稱道(稱說大道)數當(合乎道理),故無擇稱之。」

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

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
(順隨物性)而葆真(保持真性不失),清(高潔)而容(包容)物。物無道(不合乎道),正容(端正儀容)以悟(使自悟)(「悟之」意不加辭色,使人自悟其失而改之),使人之意(背道之心)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

子方出,文侯儻然
(意若有所失)終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曰:「遠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消解放鬆)而不欲動,口鉗(鉗閉)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土偶)耳,夫魏(魏國)真為我累耳!」(莊子外篇.田子方)

本段整理:

1.  緣而葆真,清而容物。

2.  物無道,正容以悟之。

3.  述德合德者,人稱之。至德者,無以稱之。


【文章出處】
《莊子》
〈齊物論〉〈田子方

原作者:莊周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