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選自《張愛玲全集》。文章描寫一名女子與住在對面的年輕人,雖然只是偶然的照面,卻因為自己後來的坎坷際遇,而對這段短暫的緣分留下格外深刻的思念。
本文是張愛玲根據丈夫胡蘭成口述庶母的真實經歷改寫而成,文中將傳統女性的婚姻悲劇作了精彩的呈現,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愛情的看法。
作者以「愛」為題,一方面寄寓了對愛的嚮往,指出愛情的力量足以穿越時空,雖然只是生命中短暫的印象,卻可能刻骨銘心,終生不忘。另一方面又道出傳統女性對愛情與婚姻不能自主的深沉悲劇。
本文用平淡的口吻娓娓訴說,以一句輕輕的問話,代替心中無限的情意,反而更能震撼人心。作者藉此對「愛」作了生動而細膩的詮釋。
愛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罷,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作品出處】
《張愛玲全集》
(轉引自:《雜誌》月刊第13卷第1期,1944-04)
〈愛〉
作者:張愛玲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張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公共租界。張愛玲的祖父母分別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張佩綸和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藕。生母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孫女,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之女。張愛玲出生名門,受到極好教育,特別是當時處於中西合併價值觀的形成。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張愛玲離開中國大陸,其後赴美。在美國期間翻譯了清代小說《海上花列傳》,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1956年時,張愛玲就已經和大自己36歲的德裔美國人賴雅結婚,賴雅逝世後,張愛玲在美國終老,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美國各地,最後在美國定居,於1960年取得美國國籍。1995年9月8日,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去世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壽74歲,20世紀知名女性小說家。
上圖:張愛玲
解析
(一)本文是作者聽來的真實故事
這是真的。
說明:
1. 本文是作者根據丈夫口述的真實故事改寫而成,故以「這是真的」四個字強調故事的真實性。這個「真的」或有「雙關」意義,表面一層是這個故事是「真的」根據,另一層意義,則是世間之愛的「真相」。
2. 這句話彷彿是說書人的口吻,緩緩道出一段現實人生中俯拾可見的悲劇。
(二)女孩與年輕人在桃樹下偶遇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罷,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說明:
1. 這個相遇的故事的內容要素如下:
時間---春天的晚上。
地點---女孩家的後門口。
人物---女孩:穿著月白的衫子,手扶桃樹,沒有說什麼。
年輕人:走了過來,輕輕說了:「噢,你也在這裡嗎?」
事件:見過面的兩人,從未打過招呼,年輕人開口,沒得到回應,於是兩人各自走開了。
2.「春天的晚上」「月白的衫子」營造出女孩青春的美,尤其月白衫子及沒寫出的月光,為這份美麗添上玉潔冰清的質感。在那個春天夜裡,女孩穿著月白的衫子,而十五、六歲正是青春年紀,女孩在月色映照下,不僅襯出玉潔冰心的陰柔美感,也暗示女孩與男子曖曖的情愫,以及她們兩人朦朧不樂觀的未來。
3.「桃」的意象總是與美麗纏綿的愛情聯繫在一起,如《詩經.桃夭》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首詩成了女孩找到幸福歸宿的最佳祝福。歷來以桃花、愛情相互輝映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作者想營造出動人的愛情情境,因而將故事場景設定在桃花盛開的時節。「桃」也讓我們聯想到唐人崔護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而「人面桃花相映紅」也似乎預告了將來人「不知何處去」的無奈。
4. 作者對女孩外貌,只用一個「美」,這個模糊、留白、不具體、卻又讓人充滿想像的字。
5. 對門的年輕人走近,對她道:「噢,你也在這裡嗎?」這場巧遇的因緣,幸福彷彿就在咫尺。話中以「婉曲」的含蓄口吻,暗示年輕人沒明白說出口的愛意。「你也在這裡嗎」中的「也」字用得極妙,一下就縮短了兩人的距離,將陌生疏遠化為熟悉默契。但是,這個愛的語調簡潔乾脆得近乎冷漠,以蒼涼無奈為底色,從故事的開頭到結束,這種冷眼看人生的「酷」的語調貫徹始終。
(三)女孩與年輕人並未發生任何故事
就這樣就完了。
說明:
1. 這個真的、美的,同時又是淒涼、無奈的故事,發生在春天的晚上,桃樹的底下,著月白衫的十五、六歲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夢懷春的荳蔻年華,對愛情有著無數美好的憧憬。就在那樣的時刻,對門從沒打過招呼的年輕人恰巧走了過來,不經意地對她說了一句話,然後就各自走開了。彷彿要發生什麼,卻什麼也沒發生,「就這樣就完了」。作者在六個字裡用了兩個「就」,就冷酷地葬送了那個春天桃花盛開、萌芽著愛的情感的晚上。沒有希望,沒有餘地,徒留無盡的遺憾和深深的無奈。故事結構極為濃縮,而讀者對兩人的故事尚有「未竟」之感,透過此語,與下文發展對比,增添悲劇張力。
2. 這個「完了」或許也是個「雙關」意義,表面一層是這個故事「完了」,另一層意義是這對男女的感情發展,已經永遠「完了」。
3. 這句話彷彿又是說書人再一次的口吻,語帶滄桑,感慨一個現實人生處處俯拾可見的世間愛情真相。「這是真的」及「就這樣就完了」是全文用字最簡短的兩段,有明顯的突出強調用意,也是作者吸引讀者目光留意深思的位置。
(四)女孩命運坎坷,卻始終記得那晚的偶遇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說明:
1. 但故事還沒完,那個曾經如桃花般的女孩,在成為歷盡滄桑的老婦之後,還「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當初那桃樹下的年輕人,卻在女孩日後的悲涼人生中,留下一絲溫暖;一場剛要開始就已結束而了無痕跡的「愛」,竟讓這個不幸的女子掛念一生,並且憑藉這「愛」去承受一切苦難。也許,那年輕人的一聲問候並沒有什麼深意,而她卻賦予它無限的想像與希望,那一晚的一瞬間,化為她生命中的永恆,成為苦難歲月裡,可以時時懷想的一段美好時光。這就是張愛玲的愛──淒美而又蒼涼。
2. 女孩後來的悲苦命運,與偶遇的純真浪漫形成反差,使讀者感受深邃的失落和錯愕,原來生命的真相是如此醜陋殘破,所謂「純真愛情的憧憬」,原來只是現實無可擺脫的無奈。
3. 女子後來的悲慘際遇,表明作者對女性不幸命運的審視,並隱約提出對世俗父權意識的質疑。張愛玲在推崇人間真有超越時空真愛的同時,她也清醒地意識到女性作為「人」的價值與獨立性,傳統女性對愛情與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哀,甚面對至連身心都在別人的掌握中,在男權的壓抑控制下去作妾、被轉賣、不能與意中人相守等等,都讓作者感到無比悲哀,才會寫下這個淒美的故事。
(五)「愛」是什麼?是千萬人、千萬年中的「剛巧」相遇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說明:
1. 至此,故事已經結束,但作者還是忍不住要為她所體認的「愛」再做詮釋。她提到「愛」是千萬人、千萬年中的「剛巧」,暗寓愛情其實是一種落花流水的偶然,很難可以如願安排和把握,這「剛巧」之中有巧合、機遇、不確定,從中透露作者對愛情的悲觀看法。
2. 儘管張愛玲對愛情的不確定有著清醒的認知,但她藉由故事中女孩對那個春天晚上的念念不忘,說明了愛情還是具有穿越時空限制的永恆性。即使只是偶然的邂逅,甚至只是一句輕輕的問候,卻讓那個女孩一見傾心,一生不忘,「常常說起」。愛情的微妙被張愛玲表達得淋漓盡致。
3. 那個女孩之所以對年輕人念念不忘,正因為他「剛巧」在那樣的情境下與她「相遇」。然而那個年輕人可曾還記得她?可曾關心過她的命運?女孩有自己的意中人,卻沒有愛情與婚姻的自由與權利,先被人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這個感傷的小故事反映出的是傳統女性的悲劇,愛情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甚至連身心都受到無情的壓抑。也許就因為後來的遭遇實在太坎坷悲慘,因此,她才對那個晚上偶然相遇的一刻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這個結尾精美而深邃,看似甜蜜又帶著憂傷,蒼涼之中,有著認命似的達觀,和隱然作痛的遺憾。作者寫出了愛情的偶然、微妙、無以迴避,並且把這個悲劇故事的雛形,加以凝縮提煉,同時投注自己含蓄專注的深情,只用了三百多字的篇幅,就生動呈現出一則完整動人的愛情,並深印在讀者腦海。
4.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刻意不採詳述情節的手法,也不加強女子坎坷遭遇的描繪,而是抓住最具有表現力的細節,也就是在後門口桃樹下相遇的情景,突出地予以強調,和她後來的一生相比,那相遇的一刻何其短暫,但在大量的留白效果下卻得到了成功的表現,宛如電影畫面的停格,留給人無限聯想。
5.「噢,你也在這裡嗎?」是全文唯一出現二次的話,有明顯的突出強調用意,也是作者吸引讀者目光留意及深思的位置。
6. 春天是暖的,桃花是美的,夢是甜的,青春是嫩的,作家用編織出一幅乍看下美好的人生錦緞。痴情的女人,不知情的男人,美好的回憶,悲慘的人生,美好是因為備嘗悲苦,癡情是因為不曾被滿足,雖然文中只有被切割的情節和場面,但我們卻被一種無邊無際的情緒所包圍,一種難以言傳的蒼涼、哀傷與無奈。相遇只是一剎,相離卻是一生。作家勾勒了相遇的場面,卻將一生相離的故事淡化,甚至於缺席,貌美如花的這個女孩,孕育著純美的情感,在無愛的生活裡度過一生,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對愛的渴望。結尾的文字,略帶甜蜜又憂傷,地老天荒的蒼涼,歷盡磨難的達觀,卻又有隱隱作痛的遺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