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女.jpg

寫作引導: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白居易在江邊為友人送行,突然聽到了年老色衰的琵琶女的彈奏聲,無意間也觸動了自己內心底層的心事,兩個陌生人在茫茫的江上,分享了各自生命的潮汐起落。白居易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聽到這段歷經風霜換來的樂聲,突然覺得,眼前這身份、知識、教育、地位和他完全「不對等」的琵琶女,其實是在生命中能跟他共同分享喜悅、分擔憂傷的人,他恢復了最原初的「人與人之間」的對待關係,所有的人在面對人生苦難這一點上是「對等」的,最後「江州司馬青衫濕」,可見這是一場非常深情的人性對話。在那個晚上,彈的、聽的人,表面上只是琵琶,其實琵琶女彈奏的,是她自己,每個人聆聽到的都是人人共同經歷的人生。俗話說,最理解女人的還是女人,原詩是以白居易的視角來寫琵琶女和他自己的,現在請妳試著走入琵琶女的心中,以琵琶女的視角來重新改寫本詩,文字使用白話,體裁為抒情文,依劇情的需要可添加自己想像的情節,但盡量不要違背太多原詩的內容,也不可照原詩重新翻譯,我們將選出最優秀作品供大家欣賞。

白居易
〈琵琶行〉改寫  一年仁班 謝明璇

你知道嗎?你送的琵琶我還留著,只因你說過,有了它,你就能在茫茫人海裡,第一眼找到我。時間的刻度在等待中模糊,你我共度的時光仍舊清晰,而我還在,守候著你的歸來。

你記得嗎?十三歲那年,我學會的第一首曲子。你是我的第一位聽眾,對著你,連那樣淒絕的送別曲,都多了那麼一些曖昧的甜蜜。一直沒告訴你,微微顫抖的手,除了第一次演奏的緊張,還有你專注目光下的忐忑,但這麼懂我的你,一定早就發現我眼底那些藏著沒說出口的話了吧?

我愣了愣,對著剛剛脫口而出的坦白。深秋的江畔,一如往常的靜謐,那是遠離人間的無語。柳條隨著風輕輕擺盪,盪呀盪,攪出了一池波瀾,薄薄的霧在眼前,教人分不出那是江上煙波還是那愁淚,抑或是兩者皆是。薄霧中,溫文書生的身影,逐漸變得清晰。原以為是尋琴音而來,但他莞爾時我明白了。不!那是你,那該是你!你們眼底的寂寞是多麼相像!那種無處釋放的糾結,無法被懂得的痛!我以為是你!我多希望那是你!

你走了以後,我也離開了。那些年的繁華如水,是一場醒不來的夢。人老色衰之後,我嫁給了重利的商人,我知道他並不愛我,但我又能如何呢?凋謝了的花朵,如何能引人再度駐足呢?

輕輕地,奏起了那首歌。緩緩撫弄著絃,樂音逐漸清亮,像小雨到大雨,粒粒分明的敲打著回憶,想起了當年單純的笑聲,一絃一音勾起那些年的思念,那些年有你……


(註:作者謝明璇,中山女中100學年度高一新生。註明底線表示該句的原文經過修改)

瑞麟老師賞析:

第一段以設問句「你知道嗎?」破題,相當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很能吸引讀者目光,好奇想繼續了解所言為何。又點出「琵琶」或琵琶的「樂音」是連繫女子與對方的一條絲帶,對女子而言意義非比尋常,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樂器而已,而是見證兩人當年愛情的象徵。多年來女子即使嫁為人婦,但心中仍存著秘密,「還留著」對方贈送的琵琶,可見思慕眷戀之情甚深。緊接著由果溯因,說明女子保留琵琶的原委,是因為「有了它,你就能在茫茫人海裡,第一眼找到我」,有了琵琶,就能找到女子,琵琶即是女子化身,讓對方在眾裡尋他千百度中,能馬上穿越擁擠人潮,發現到對方的存在,此與卞之琳〈斷章〉一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頗有暗合之妙。時間不斷流逝,女子思念卻加深,作者將尋常語句,以細緻的形象化鋪寫成「時間的刻度在等待中模糊,你我共度的時光依舊清晰」,同時寫下女子的堅貞,「而我還在,等候你的歸來」,兩人一為守候者,一為未歸人,一在此處,一在天涯,與前句同樣善用映襯修辭做對比,文字運用非常成熟,讀來相當動人。

第二段開頭仍以設問句「你記得嗎」起句,聲聲呼喚,流露女子內心與對方的「心靈對話」,也將讀者拉入文中情境,成為置身其中的這個「男子」,而不只是客觀閱讀的旁觀者,更具娓娓道來的委婉之情,但文字上略做改變,為避免重複出現「你知道嗎」而改為「你記得嗎」,以免有斧鑿刻意之痕,手法相當純熟。從「曖昧的甜蜜」「微微顫抖的手」「你目光專注下的忐忑」「藏著沒說出口的話」分別從心覺、觸覺、視覺、聽覺來描寫女子初次面對愛慕的人的緊張表現,想像力非常細膩,讓上段抽象的思慕之情,有最初情動意亂作確切說明,更加強化了女子眷戀男子的由來。

第三段「深秋」「江畔」的意象扣合原詩「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使本文不過度偏向個人主觀創作,同時加入「柳條」「波瀾」「薄霧」「煙波」等現場可能出現的傳統場景,更讓本文帶有濃厚淒迷抒情之感,「淚」是人心情的凝結物,作品中淚的出現時機、頻率如果恰到好處,不過多也不過少,則有畫龍點睛效果,全文唯一出現「淚」字處,在「教人分不出那是江上煙波還是那愁淚」,不以清楚明確而以模糊恍惚的方式描述「淚」痕,將之與煙波水霧融為一體,讓讀者自己想像,更見委婉曲折。本段後半尋琴音而來的書生出現,是為扣合原詩的另一主角「白居易」的現身,而作者巧妙將這代表白居易的書生與思慕男子相結合,如「你們眼底的寂寞是多麼相像!那種無處釋放的糾結,無法被懂得的痛!」讓白居易與思慕對象合而為一,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人,不但是白居易,也同樣是那位當初的思慕者。段末使用大量呼告句式「那是你」「那該是你!」「我以為是你!」「我多希望那是你!」可想像女子內心的激切狂烈,更旁襯出心中對思慕頓象渴慕之深,而最細膩的是,從這四句呼告句中的「是」「該是」到「以為是」「多希望是」的變化,可知女子內心由驚喜、期盼到再度幻滅失望的過程,也頗近似於鄭愁予〈錯誤〉一詩「美麗的錯誤」女子內心的轉折。

第四段在全文中是筆力內容較弱的一段。要如何安排女子既思慕過去的男子,「我還在,等候你的歸來」,又要符合原詩中「老大嫁做商人婦」的結局,文中只有「那些年是一場醒不來的夢」一句輕輕帶過,其間內心的轉折並未多所著墨,或可再細細補充,讓情節發展更流暢合理,但瑕不掩瑜,仍無損全文的意境。

第五段以琴音做結,承應首段,是相當習見的首尾呼應法,而由樂音「小雨到大雨」「粒粒分明」也頗有接合「大絃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之美,最後以形象化的絃音「敲打著記憶」、「勾起那些年的思念」,撫弄琴絃,再度想起故人,讓全文在綿綿不盡的思念中緩緩結束。

綜觀全文,以高一暑假剛從國中畢業的學子寫來,與參加學測指考的高三學生相比,不但絲毫不見遜色,反而頗有過之,作者熟讀〈琵琶行〉原作,適時點出詩作中的相關意象外,更能鎔鑄己意,能安排一虛構的思慕對象,既符合原詩精神,又能想像出原詩所未點出的琵琶女深層心事,文質並茂,用字流暢,結構脈落清楚,尤其寫來情真意摯,委婉動人,堪稱上乘之作。

船.jpg
【文章出處】
〈白居易琵琶行改寫〉
文/謝明璇(中山女高高一學生)
賞析/潁樵(本站主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