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觀音.jpg
上圖:礦物彩木雕水月觀音


題解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爲新黨所不容,被排擠出朝廷,先任開封府推官,繼任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被批准改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開始治園圃,潔庭宇,把園圃北面的一座殘破樓臺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臺取名叫超然。因此蘇軾寫下這篇〈超然臺記〉,以表明超然物外、無往而不自在的思想。

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過於急切、任人不當,導致新法有諸多弊端,於是自請外調。蘇軾一生受改革派與保守派鬥爭影響,坎坷起伏,仕途失意。本文寫作時,他已由最初少年時的儒家思想轉向道家,本文可明顯看出蘇軾受到老莊思想影響,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已經更加成熟豁達。在政治失意、物質匱乏、精神苦悶時,蘇軾仍可以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自我排遣、自得其樂,這使得蘇軾除了才華橫溢令人讚賞外,更多的是他知足常樂、達觀灑脫的人生態度,這正是蘇軾文章之外更令人尊敬的人格魅力。


遼代柳木拚雕水月觀音.png
上圖:遼.柳木拼雕水月觀音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是抽象「自在」概念的化身,其中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後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誌。中唐畫家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布呾洛迦山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成為後世三十三觀音之一。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能夠見到。北宋以後水月觀音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後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編者隨文附上水月觀音造像,以作為〈超然臺記〉的呼應。

蕭任能銅雕觀自在甘露.png
上圖:銅雕觀自在甘露(作者:蕭任能)


超然台記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於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
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
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烏之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水之觀,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囿,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威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文章出處】
《東坡全集》
超然臺記
原作者:蘇軾


水月觀音.jpg
上圖:水月觀音


註釋翻譯

(一)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譯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

餔糟啜醨(薄酒,此指劣酒),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譯文: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說明:
任何事情都有可觀之處,只要找到可觀之處,就能找到樂趣,平凡中也有不平凡處,未必要刻意求新求奇。很多人老是覺得生活很無聊,就算他們找到網路、手機、電視,其實也未必真的找到樂趣,充其量只是把時間殺掉而已。但是人怎麼會感到無聊呢?人會覺得無聊,是因為失去觀察力,因為活得不夠用心。其實什麼事都在發生,只是你都沒感覺——因為你的感覺神經麻木了、麻痺了;你的眼睛沒瞎,耳朵沒聾,只是心眼封閉了;你失去了好奇心與觀察力,你其實沒有「真的」仔細看過這個世界,也不曾真的關心過別人。所以當這個世界「看來好像沒事發生」的時候,你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活了。但是真的沒事發生嗎?還是你已經淺薄到變成一隻只剩「刺激-反應」,沒刺激就沒反應的動物呢?


水月觀音.png
上圖:遼.木雕水月觀音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二)

夫所為求福而辭(避)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譯文: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爲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譯文: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


美惡之辨戰(交戰)於中,而去取之擇(抉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避)福。
譯文:
如果美好和醜惡的區別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會很少,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了,這叫做求禍避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遮蔽)之矣。
譯文:
追求災禍,躲避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矇蔽了人心啊!


說明:
人人追求幸福,逃避禍害,因為幸福可喜而禍害可悲;問題是人的欲望無窮,真能讓我們滿足的東西卻有限。於是我們內心隨時都在天人交戰,因為得不到就會心情差,可是就算得到了,你的滿足,其實也就不過是那一下子,很快的下一個願望取代短暫的滿足,然後你又開始陷入「得不到」不快樂的痛苦中。這就是我們實際的人生,我們的內心時時都在征戰,得到就「喜」,得不到就「惡」;我們每天都在「要」與「不要」的選擇間掙扎。於是我們陷入「得不到就痛苦,可是就算得到,快樂也不會持續太久」的循環中,這根本就是讓自己的心情變成戰場!搞到最後,快樂的時間好短,不開心的時間卻變得漫長,「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結果,反倒適得其反,反倒本變成「追求痛苦,逃避快樂」,問題是人為何會把自己搞得那麼累?我們的痛苦,不都是因為我們被物質欲望所遮蔽嗎?


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遼代彩繪水月觀音.png
上圖:遼.彩繪水月觀音(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藏)


(三)

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絕對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譯文:
他們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烏之勝負之所在?
譯文:
事物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們常常會眼花撩亂、反覆不定,就像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裏能知道誰勝誰負呢?

是以美惡橫(相)生,而憂樂出(產生)焉,可不大哀乎!
譯文:
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區別,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是令人感到很悲哀嗎!


說明:
人總是很輕易就被物欲蒙蔽雙眼,問題是,雙眼被物欲蒙蔽的人,就是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人就是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欲望,就像魚只看得到餌而看不到釣鉤,蘇東坡這段把「欲望」比做「高大的牆」的比喻──欲望不但就像一堵高大的牆,讓你無從跨越;而當你被欲望困陷其中,你就像一個走進玩具大賣場的小男孩,眼前琳瑯滿目的都是欲望,讓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納爾遜藝術館遼代水月觀音.png
上圖:遼.木雕水月觀音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四)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失)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棲)采椽(儉樸)之居;背(棄)湖水之觀,而行桑麻之野。
譯文:
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裏;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


始至之日,歲比(連年)不登(歉收),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廚房)索然(空蕩),日食杞菊,人固(一定)疑予之不樂也。
譯文:
剛到密州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裏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髮之白者,日以反黑。
譯文:
可我在密州這裡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


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譯文:
我既喜歡這裏風俗的淳樸,這裏的官吏百姓也習慣我的愚拙無能。

於是治其園囿,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苟且全生)之計。而園之北,因(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譯文:
於是,我在這裏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靠着城牆築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裡盡情遊玩。


說明:
蘇東坡在這邊,物質條件本來是很差的,初到之時,不但作物欠收,盜賊滿野,甚至盜賊獄訟充斥。但是看得開的蘇軾很快就愛上這個地方,心理上安閒自適,就算物質生活極度缺乏,但寬闊的視野,也帶來寬闊的心境。


水月觀音.jpg
上圖:礦物彩木雕水月觀音


(五)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譯文:
從臺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裏吧?臺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裏隱遁的。


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威公之遺烈,猶有存者。
譯文:
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像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


北俯濰水,慨然太息(嘆息),思淮陰(韓信)之功,而弔(哀傷,憐憫)其不終。
譯文:
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糙米)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譯文:
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臺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裡跟隨着我的。我們採摘園子裏的蔬菜,釣取池塘裏的游魚,釀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面讚歎:「摯多麼快活的遊樂啊!」


說明:
山中絕世高人隱遁其間,德不孤必有鄰,高山之上,千古神交,何患仕途艱難?先烈之遺跡歷歷在目,與先賢距離何其相近,又有什麼好寂寞?俯視淮陰侯韓信的古戰場,一代名將尚且死於非命,蘇軾感慨何德何能,以待罪之身,竟得在這下雪的清晨、清風明月的傍晚,跟三五好友摘菜捕魚、釀酒煮飯,在超然台上吟風弄月,人生有何遺憾不快?雖身處惡境,但心仍可以快樂。


十七世紀木雕自在觀音.png
上圖:十七世紀木雕自在觀音像


(六)

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譯文: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並且給這個臺子取名
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說明:
登臺所見,引出許多古人,或仕或隱,或成或敗,最後總歸於空留遺跡,供人憑弔,隱隱襯出自己「超然物外」的襟懷。說明取名超然臺的原因,點題作收,也說明自己無往而不樂的原因。之所以蘇軾究竟為何能「無往不樂」,真正的原因,就在內心能「超然物外」


水月觀音.png
上圖:遼.木雕水月觀音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