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jpg

沒有哪個曠世名醫,是靠著給兩顆阿斯匹靈藥成就的。

我一直很喜歡《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這本書,因為這本「算是」真正他親手寫的內容,雖是透過編者把巴菲特寫的年報內容摘錄進去,但卻饒富幽默與智慧,讀起來讓人如沐春風。

其中在某篇文章中,就說了如同標題這樣的話,對照近年來的經驗,突然有這些感想。

這句話我有兩種解讀:

第一,有時對許多專家來說,其實明明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就幫助到他的顧客,但為了突顯自己很厲害,於是要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最好讓別人聽不懂,如此就會讓顧客感覺自己很厲害。

第二,正好完全相反,根據我的實務經驗,有時候你真的把觀念或作法簡化後,聽的對象反而會覺得「啊?就這樣?」,或者是「嗯,好像沒這麼簡單就能辦到」,於是,簡單有效的答案似乎就成了別人不信任的原因,最後只能迫使自己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

就像保養品一樣,原來大多數人都不清楚保養品的成本中,「外包裝」遠高過「裡面裝的東西」。明明你可以真的把錢花在扎實的內料上,但光是好內料你根本不會買,多數人寧可相信代言、包裝、廣告,最後就是付出了更高額的代價去買到應該可以很簡單、便宜的好東西。

另外像是商業創業提案,這些年來我很少遇到敢拿少於15頁簡報就上台的團隊,儘管那可能只是校內比賽,或者是一個培訓過程中所需的成果展示,大家還是能塞就塞,鮮少有團隊可以非常具自信且扼要的呈現他們的內容。

因為我們都會揣測聽的人想知道更多,所以就會把想說的、能說的、不重要的都填上,一方面表現自己很強大,二方面也希望不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沒想過這些事,三方面展示自己非常用心與認真。然而,真正的專家看在眼裡,心裏其實很雪亮,裡頭大概有8成以上內容都是灌水用的,真正有用的資訊其實少得可憐。

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經常是在教我們怎麼「化簡為繁」,作業、作文、報告、讀書心得、申論,給你一個「點」你就要能化身為草間彌生弄得滿屋子都是「點」,但真正在現實生活中面臨複雜的問題時,我們經常需要「化繁為簡」的功夫,整理成別人聽得懂的資訊,然後要到資源,或者尋求協助。

這時候,你的學習歷程與經驗就難以幫上忙,因為你弄不清楚到底什麼才是重點

我聘過很多種員工,最害怕的就是沒責任心、沒企圖心,以及抓不到重點的人。一個人不會抓重點,意味著他聽老闆或主管講話也不會聽到重點,最後就是溝通的時間與成本增加,一件簡單的事要反覆好幾次才幹得好,效率當然很差。

真正的大師,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說給你懂,如果連他自己都解釋不清楚,只想含糊混過去,或者說法顛三倒四,別懷疑,這是假大師。反過來說,你不應該用「簡單」或「複雜」來看待別人的提案是好是壞、是用心不用心。

簡單未必沒效,複雜也未必多縝密,關鍵是人。誠如前奇異集團執行長威爾許所說的:「要成一流公司,就要用最好的人,人是第一,策略是第二,只要人對了,策略就會對,如果把策略擺在第一,充其量只是得到一堆很炫的簡報。

是的,重點是對的人,能執行的人,有正確判斷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堆華麗的表格工具、數據分析。否則就算拿到厚厚的簡報檔案,也沒有意義。

鍛鍊你的眼光、視野、格局,慢慢地就能夠分辨什麼樣的人可信,什麼樣的人你應該放棄。 不要對能說華麗複雜辭藻的人有過度的信賴,也不要覺得只是給兩顆阿斯匹靈的醫生就沒盡力醫治你。

最後說個故事來應證一下。

三國時期,曹丕為了贏得曹操的信任,企圖能拿下接班人寶座,於是組織了一群追隨他的智囊團,希望能順利接班。然而,因為競爭實在激烈,特別又有一個強大對手曹植,因此曹丕整天心煩意亂,最後想到了一個從未失策的老臣賈詡,於是跑去找他尋求意見。

任由曹丕天花亂墜扯東扯西,一下拍他老人家馬屁,一下又說自己一直無法脫穎而出,希望他給點錦囊妙計,將來升官發財都有機會,賈詡依然如老僧入定般聞風不動。

就在曹丕急著跟熱鍋上螞蟻一樣時,賈詡終於緩緩開口了,他說:「其實也沒別的,希望將軍您修養品德,勤於學習,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作兒子的道義,這就夠了」

在外人聽來,這就如同廢話一樣,但對曹丕而言卻有如當頭棒喝。是啊,當曹操所有兒子都汲汲營營想博取好感時,反倒讓自己的爸爸都看在眼裡,這些人都在演戲給自己看。若能固守好原本當兒子應盡有的孝心,該有的本份,自然能讓父親曹操刮目相看。

之後,凡是曹操出征的時候,曹植就發揮所長,歌功頌德,發言成章,讓曹操十分高興;而曹丕則相反,他邊哭邊說,「父親,你建多大的功業,取得多大的勝利都不重要,希望您保護身體,平安回來。」

兩人相差如此之大,不由得讓曹操陷入深思:「植兒說得好聽,他是不是在演戲?丕兒真心對我,重視父子親情,讓我感動。」

最終,曹操終於把接班人位置給了曹丕,這一切的策略成功,就是出於賈詡那有如兩顆阿斯匹靈般簡單有效的良藥之故。

人對了,事情就會對。關鍵不在給你幾顆阿斯匹靈,或者多複雜的藥單,而是那個給你藥方的醫生。

不要被外在的包裝給迷惑,畢竟許多事的原貌本來就不複雜,往往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搞糊塗了呀。


---資料轉引自《經理人》 2017-11-03 洪大倫(大倫物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