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杜甫.三吏詩

題解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圍攻鄴城的九節度使官軍潰退,郭子儀退守洛陽。杜甫從洛陽到華州途中,經過河南新安縣,見到聽到許多關於徵兵的事,就寫下這首詩,與〈潼關吏〉、〈石壕吏〉是同時所寫,是寫現實內容的樂府詩,被後人稱為「三吏」詩。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之作。


哭.png
(圖片引自網路)


新安吏

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新安吏
原作者:杜甫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潼關吏
原作者:杜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石壕吏
原作者:杜甫


戰亂.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新安吏

(我,指杜甫)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譯文:
我因事路過新安道,聽到吵吵鬧在徵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豈)無丁(壯丁)
譯文:
我問公差發生了甚麼事?公差說:新安縣太小沒有壯丁。


府帖昨夜下,次(依次)選中男(未成年的男子)行。
譯文:
昨夜府裡文書到,沒有壯丁就選未成年男孩去當兵。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譯文:
未成年男子矮又小,怎麼能守住洛陽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孤獨)
譯文:
長得胖一些的男孩有母親相送,苦瘦的男孩只好孤零零獨自一人。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譯文:
流水在傍晚向東而流,青山彷彿發出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譯文:
我(杜甫)奉勸眾位鄉親,收起眼淚別再難過。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譯文:
即便是哭死見骨,天地也不會知情(,不會有什麼改變)。

◎可知人民是不得已而出征。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譯文:
我軍打相州(鄴城),原以為一天半日就完成。


豈意(知)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譯文:
哪知賊兵增來援兵,官軍潰敗各自歸營。

◎敵軍並未被打敗。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洛陽)
譯文:
軍糧因為鄰近營壘而供應方便,練兵留在京城附近並不遠行(,暫時不必上前線)。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譯文:
挖掘戰壕很淺不必深至見水,放牧馬匹的勞役也很輕鬆。


況乃王師(朝廷的正義之師)順,撫養甚分明。
譯文:
況且朝廷的正義之師必然順利,愛護新兵的態度清楚分明。

◎作者相信士兵能得到長官的照顧。以上六句都是杜甫安慰新兵的話。

送行勿泣血,僕射(官名,此指郭子儀)如父兄。
譯文:
送行的家人,別哭得太傷心,長官會像對待父兄一樣對待士兵!

◎作者相信士兵能得到長官的照顧。以上二句都是杜甫安慰送行者的話。

賞析:

本詩寫唐軍兵敗後,缺乏壯丁補充兵員,便徵召未達到服役年齡的「中男」入伍的情景。唐代實行府兵制,稱徵兵文書為府帖。當時規定:「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有一為丁,六十為老。」成丁後才能服役,因戰亂無丁可抽,故以「中男」頂替。「莫自」句開始,是勸慰這些被徵召的年輕新兵不要哭哭啼啼,要愛惜自己,這次出發距離家鄉並不太遠,勞役並不太重,送行的人也不要哭哭泣泣,僕射會愛護士卒,像父兄對待子弟一樣對待他們。詩中既有對人民的同情,表現高度的仁心,同時也對郭子儀等唐軍將領寄以厚望。在表現手法上以敘述為主,真實感強,是史詩性質的寫實作品。


潼關.jpg
上圖:潼關(圖片引自網路)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譯文:
士卒勞役是多麼勞苦艱辛,在這潼關要道興築城牆。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譯文:
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也高達萬丈。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譯文:
請問潼關吏:你們重新修築潼關是爲了防禦叛軍嗎?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譯文:
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對我指着山隅介紹情況: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譯文:
潼關吏說那些防禦工事高聳入雲,即使飛鳥也不能逾越。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譯文:
胡賊(安祿山)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譯文: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譯文:
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譯文: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譯文:
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重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


賞析:

本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詩題下有小注:安祿山兵北,哥舒翰請守潼關,明皇聽楊國忠言,力趣出兵,翰撫膺慟哭,而出兵至靈寶,潼關遂失守。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乾元元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在相州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將西攻長安,那麼作爲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經過這裏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緊接潼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讚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爲詩人並沒有忘記前車之覆。三年前,佔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爲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裏。睹今思昔,杜甫餘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慎字意味深長,它並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歷史教訓的痛心。


石壕吏.jpg
(圖片引自網路)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譯文:
日暮時我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是從暮到夜,地點是石壕村,人物是吏,事是捉人。不說「徵兵」而說「捉人」,故事情節由此展開,渲染出緊張的氣氛。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譯文:
老翁立刻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這是「捉人」在這家農戶中引起的「反響」。老翁怕被捉,越牆逃走躲避。老婦掩護,出門察看動靜。老夫老妻,二老驚恐萬狀,情態真切。老翁聞風而逃。說明當時逢人就捉,已成慣例。
◎以上四句,是本詩第一段,勾勒出兵荒馬亂之中,石壕吏趁夜捉人,老翁逃避,充滿緊張恐怖的氣氛。


吏呼一何(何其,多麼)怒,婦啼一何(何其,多麼)苦。
譯文: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

◎「吏呼」以下,至「猶得備晨炊」是全詩的第二段,主要是記述老嫗的悲慘訴說悍吏恃其官威,咆哮如雷,如狼似虎;老嫗孤苦伶仃,滿懷酸楚,老淚縱橫。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兩種聲音,兩種感情,對比鮮明。這兩句總寫悍吏耀武揚威,老嫗痛哭流啼,突出了雙方矛盾,為故事的發展定下了基調。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譯文: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

◎「聽婦前致詞」以下,是老嫗對悍吏的訴說,承接上文的「苦」字,詩人耳中聽到,記述「所聞」,意思共分三層:老嫗回答的第一層說明她三個兒子,都在鄴城服役。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譯文: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一個兒子最近捎信來說,兩個兒子最近陣亡,說明戰爭殘酷已極,老嫗的言下之意說:悍吏不該再來捉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譯文:
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戰亂不息,存者暫且偷生,死者不能復生,就永遠完了。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譯文:
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老嫗回答的第二層是她自敘家中已無人丁,只剩下還在吃奶的孫子。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譯文:
因爲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

◎兒媳出入無完裙,可能因為衣裙破爛,無法出門見人,反映戰亂使農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致使民不聊生。以上老嫗談話,將家人逐一數出,但匿起老翁,一方面反映了老嫗機警精細;另一方面,也說明捉人之甚,老翁也不放過。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譯文: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老嫗力雖衰以下四句,是老婦談話的第三層意思。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譯文:
趕緊前往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

◎老嫗請求應役,顯出她的膽識和無可奈何,但也進一步說明軍情的緊急,兵源的枯竭。以上是詩的第二段。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譯文: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最後四句,是全詩的第三段,寫老婦被帶走後,舉家淒涼,詩人天明上路。只能獨與老翁告別這兩句寫老婦被捉後,寡媳、乳子,吞聲而泣。「語聲絕」而泣聲不絕,抓丁後家人啜泣的情景躍然紙上.使人如聞其悲聲,如睹其慘狀。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這結尾的兩句,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天明」與開始「暮投」呼應,結構嚴密。「獨」字側面說明老婦已被帶走,是暗示之筆,但又不可缺少。

賞析:

石壕,地名,杜甫經過那裡,看到縣吏在村中抓壯丁,杜甫投宿的那一家人,被強徵兵役而致家破人亡,於是寫下這首敘事詩。全詩按詩人的行蹤,以第一人稱客觀敘述一夜和第二天清晨的見聞,作者不作評論,讓讀者自己去領會。本詩選材精當,詳略得宜。詳寫老婦之哭啼訴說,略寫悍吏之嚴詞追迫,以實寫虛,用語簡潔,是流傳千古的寫實主義名篇。


哀痛.jpe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