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jpg

 

「這裡不再描述風光的美麗,或者文化上的新穎,更重要的是這些風光,這些文化,跟你生命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的。」台灣禪學家林谷芳認為,是否能回歸到自己生命的處境,與個人生命發生關聯,是禪者行腳與普通人旅行的「最基本的不同」
 

6月24日下午,林谷芳攜新書《落花尋僧去》,在三聯韜奮書店和讀者見面。與央視主播徐俐對話時,林谷芳分享了自己前往內蒙、西藏、雲南等地的遊歷以及旅行之外的感悟與禪思。
 

◆兩種旅行
 

禪者透過旅行回歸本然
 

林谷芳酷愛遊歷,在草原、沙漠、江南都留下了自己的行蹤,且數次前往日本,流連其中。在他看來,和一般意義上的旅行不同,禪者不是去放鬆心情或尋求新的生命領會,而是要透過不同的時空環境,照見自己的不足
 

「在熟悉的環境裡,我們其實包裹在社會網絡中,往往忘了自己,別人也看不清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見面,因為業務需要,彼此互換名片,但是多數時候我們看了名片卻忘了臉孔長什麼樣,就是說,我們看到名片卻沒有看到名片背後真實的生命。認識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林谷芳說。
 

去到異鄉異地,沒有了社會光環,各種外在的「名頭」不起作用,這時候,我們最有可能「回到本然的自己」
 

林谷芳現身說法:「我在台北其他地方吃飯不必花錢,走到路上,可能人家就會說:林老師好久沒見,進來吃個飯吧!但如果到邊疆去,吃了東西水土不服拉了肚子,在街邊找洗手間,或者痛得捂著肚子,那就只有三個字,就是『糟老頭』。」
 

◆兩個台灣
 

「隱性台灣」值得了解
 

林谷芳常年在外遊歷,在他眼中,家像空氣一樣,平時不覺得重要,但每次遊歷結束,回到台灣後,「連空氣的濕度對你來講都非常重要,完全和它融合在一起,不但是物理層面的,更是心理層面的」。
 

對於台灣,林谷芳認為,有兩個台灣,一個是「顯性台灣」,一個是「隱性台灣」。「電視裡誇張的語言,誇張的肢體,所有的言語都是在指責別人,張牙舞爪,這就是顯性台灣,這樣的台灣充斥在台灣政治界,甚至包含經濟的層面、社會運動的層面,這往往是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台灣。」活動現場,林谷芳說。
 

與此同時,存在一個「隱性台灣」,林谷芳認為,這最值得人們去了解。對於「隱性台灣」,他解釋說:「在一方天地生活著,尋求自己生命安頓,或自己生命成就的這種人,在台灣不是少數,反而是構成台灣的多數,他們就這樣活著,不管別人怎麼去爭,我做好我的事情。」
 

在《落花尋僧去》一書中,林谷芳以台北的巷弄論及隱性台灣:「……台北的巷弄文化乃非常精彩,不只是茶,服飾、飲食、文物、設計,每進一家就是一道風景,許多人看風景,總強調那個性的商品、個性的設計,但其實,根源在人,是那一個個在自家一方天地安頓的人,才成就了這一道道的風景。」
 

現場:林谷芳談活在當下
 

我們吃飯的時候,可能在打手機,我們跟朋友聊天的時候,盤算下一站到哪裡去,我們很少活在當下。禪是讓你活在當下,因為活在當下就會跟你生命的種種更親近。舉個例子,我在山上習禪時,四點多就出去,拿著鏟子把竹筍弄回來做菜吃。有一天我跟禪寺裡的師傅說,為什麼我們每天這樣辛苦,自己去鏟竹筍,吃飯時第一件事是要合十念阿彌陀佛,我說感謝自己差不多,還感謝阿彌陀佛?他當時的原話我記不得了,大意是說,哪裡是感謝阿彌陀佛,其實是告訴自己專心吃飯

 

---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