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瘂弦(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瘂弦(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鹽,是生活必須的用品,在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一旦缺鹽可能會導致身體狀況出現問題。鹽既是調味品,又具有保存食物的功能,象徵著人們對於經驗和記憶的保存與調味。鹽的特性──既能保存又能刺痛──引發了對記憶和時間流逝的反思,代表著生活中的苦澀與甘甜交織的經歷,暗示著情感的複雜性和矛盾。鹽的結晶與溶解,隱喻著記憶的形成與消逝。透過鹽這一元素,可以引申出對生命的多重思考,感受到情感的流動與變化。
本詩為散文詩,以「鹽」作為線索,作者瘂弦。在中國北方偏遠的地區很缺鹽,食鹽是稀罕之物,但人體若缺鹽,則會導致眼盲,。本詩寫作背景設定為清末,人物為代表窮苦百姓的盲婦「二嬤嬤」,二嬤嬤的眼盲,也許就是來自生活裡的缺憾。鹽是廣義的食物的象徵,二嬤嬤是中國窮人的代表,當她叫喊著「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命運卻不會對她寄予同情,她呼求生命需求的「鹽」,卻備受嬉弄,二嬤嬤眼睛瞎了之後受不住飢餓,終至走上絕路,在榆樹上吊自殺了,這首詩是屬於中國的憂鬱與悲劇。詩中的杜斯妥也夫斯基為什麼和這位老太太有關係?因為他的名著《窮人》專寫俄羅斯的貧苦、心靈、愛欲生活,但他並不了解中國的底層人民。詩人以此斷片,反映當時社會的無情、生命的孤苦為主旨,讓讀者反思荒年的嚴酷、官僚體制下人的卑微。
以下為瘂弦〈鹽〉原文,原文後附各段解析,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上圖:鹽(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鹽(圖片引自網路)
鹽
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沒有開花。
鹽務大臣的駱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二嬤嬤的盲瞳裡一束藻草也沒有過。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
一九一一年黨人們到了武昌。而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之中,禿鷲的翅膀裡;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
【作品出處】
《瘂弦詩集》
〈鹽〉
作者:瘂弦
【作者簡介】
瘂弦,本名王慶麟(1932-2024),籍貫河南南陽縣,現代詩人。1949年在湖南加入中華民國國軍,並隨之抵達台灣,1953年進入復興崗學院的影劇系,後獲分配到左營軍中廣播電台工作。與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人稱詩壇「鐵三角」。曾任教於復興崗,擔任《幼獅文藝》主編,1976年赴美進修,獲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1977年起擔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達二十一年之久。瘂弦作品充滿超現實主義色彩,並具有音樂性,常表現出其悲憫情懷,對生命甜美之讚頌,以及現代人類生命困境之探索。
上圖:杜斯妥也夫斯基(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杜斯妥也夫斯基(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解析
(一)
二嬤嬤壓根兒(壓根兒,從頭到尾、自始至今。表示持續性過去的時間)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一般通譯為杜斯妥也夫斯基,俄國寫實主義小說作家,代表作品《罪與罰》《白癡》《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沒有開花。
◎本詩寫作背景設定為清末,人物為代表窮苦百姓的盲婦「二嬤嬤」,她呼求生命需求的「鹽」,卻備受戲弄,終至走上絕路。詩人以這個切片反映當時社會的無情、生命的孤苦,讓讀者反思荒年的嚴酷、官僚體制下人的卑微。
◎本詩採第三人稱全知觀點,設定人物角色及動作、對白等情節,具有戲劇色彩。
◎本詩寫作手法雖是散文詩的形式,但每一節都錯落著同一韻的詩行;主題句再三複沓,也使隱忍的悲慨中帶著民謠的風情;再加上主題明確、人物形象鮮明、劇情有張力。
◎首節以「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開筆,第三節收束則說「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杜斯妥也夫斯基是關注窮苦之人的作家,二嬤嬤沒見過他,表明窮苦人的無告;杜斯妥也夫斯基沒見過二嬤嬤,暗示這世界苦痛太多,儘管偉大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也不可能關切到遙遠的中國來。小人物二嬤嬤與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是第一組對比。
◎第二組對比是二嬤嬤的哀號與天使的嬉笑,從而引出鹽和雪的極大反差。二嬤嬤在生死線上掙扎,天使原應聞聲救苦,而竟嬉笑、惡作劇地把雪搖給她,她不但得不到溫暖,反更加寒凍。
上圖:鹽(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鹽(圖片引自網路)
(二)
鹽務大臣(清朝時主管鹽業的官員)的駱隊(運送商品的駱駝商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水邊)走著。二嬤嬤的盲瞳裡一束藻草也沒有過。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
◎第三組對比是鹽務大臣的瀆職與二嬤嬤的疾苦。世間並不缺少鹽,但管鹽、運鹽的權貴大臣與民生疾苦離得很遠,他們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並不將鹽運送到急需的內陸給二嬤嬤。
上圖:豌豆花(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豌豆花(圖片引自網路)
(三)
一九一一年(這一年武昌起義推翻滿清)黨人們(革命黨人)到了武昌。而二嬤嬤卻從吊(上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之中,禿鷲的翅膀裡;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
◎二嬤嬤最終絕望地上吊,無人收埋的屍體復被野狗、禿鷹分食了,她的哀號也被帶進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化成天地間綿綿不絕的哀音。
◎第四組對比是二嬤嬤生前豌豆花不開,死後卻完全開了花。不開花表明荒年收成無著;完全開花則預示結實的豐年。二嬤嬤生當滿清末年,好不容易到了民國建立時卻已死去。生不逢時,始終等不到新時代帶來的新希望,正是命運對她的無情捉弄。
◎全詩的意象多為白色:除了鹽、豌豆花、雪和天使形象是白的外,沒有綠色生命藻草的眼瞳是死白的,吊死她的裹腳帶也是白的。鹽巴呼求不到,豌豆花巴望不著,天使和雪逼迫她,一切的白都成了空無絕望、死亡的色彩。
上圖:鹽場(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鹽場(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