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齊邦媛(圖片引自網路)
但願生命能美好地收束,齊邦媛寫出的人瑞級精彩老後
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文學家齊邦媛於28號凌晨1時辭世,享嵩壽101歲。她生前不僅將西方文學引入台灣,更致力於台灣現代文學的英譯工作,將台灣代表性作品介紹到西方世界。
她早在80多歲就入住養生村,耗時5年完成鉅作《巨流河》;93歲新版本的《一生中的一天》更收錄養生村日記。她住進養生村,只為了享受真正屬於一個人的生活,認為老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齊邦媛活出了精彩的老後生活。
她買了有抽屜的兩層書架,安置夜深睡前「被窩裡的」幾本貼心書,「遂心所願,在有生之年有了舒適的自己的屋子」。
66歲出版第一本著作、小說評論《千年之淚》。81歲的齊邦媛在養生村,以5年的時間,在寂寞孤獨有時甚至徬徨中完成《巨流河》;93歲新版本的《一生中的一天》,收錄養生村5年的日記,寫80歲之後,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決意獨自住進養生村,享受真正屬於一個人的生活,活出這時代的新養老觀──老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有獨處的機會,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一年中秋節,齊邦媛沒有參加養生村的賞月活動。隔天自己一個人搬張椅子坐到院子看月亮,天空屬於她,月亮也是她的,回想自己的一生,」與齊邦媛相識相知超過40年的作家隱地說:「她創造了自己理想中的晚年生活。」隱地今年80歲,和齊邦媛一樣拾筆不輟,他每天進爾雅出版社編書、看稿、寫書,計劃5年後再寫一本日記,完成自己的日記三書。「老人不可等死,只要有心抱希望、自在自信,還可做很多事,」隱地說:「老人面前的路,有時出乎意料的長」
找到安居之所,寫半生想寫的書
12年前(2005年)3月16日,81歲的齊邦媛住進了她想了又想、看了又看的地方──林口長庚養生村。她清楚記得前一年9月,獨自搭計程車尋找養生村的情景。一路未多說話的司機忍不住問她:「你的兒子呢?」齊邦媛簡單回答:「我今年80歲,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她無法在兩個小時的車程中說明白自己「還有什麼生活要過」,只能告訴司機她今天獨個兒探險似地跑到這裡,不敢先向家人說,因為她知道家人幾乎全會反對。齊邦媛是養生村706間老人公寓中的第17位住戶。
一場颱風促使她動身尋找養生村,那夜的困境,使齊邦媛明白人生中有許多她無法獨自應付的事。如果選擇不與兒子同住,堅求自立自主的生活,必須找到妥當安居之所──「找到自己真正的書房,寫半生想寫的書」。
在《一生中的一天》日記中,齊邦媛提筆記錄了她「自動自發」住進養生村頭5年的生活。那是她「日落月升,最後的書房」。她想在此託身,靜度餘年,「必得活下去,把一切寫下來」。
這促使齊邦媛在養生村,投入全部真實尊嚴的生命,做最後的追尋。她祈求上天再給她一點點有用的時間!「也許正因為這麼晚了,才有如此清明的人生檢視」。
閱讀人生,不知老之已至
在養生村「獨居之所」住了1年後,齊邦媛仍無法稱這山村為家,最多只能稱這小屋為書房。朋友安慰她:「你最寶貴的不是你和你的筆的天地嗎?」齊邦媛漸漸轉悲為喜,安慰自己有了真正的書房,「遂心所願,在有生之年有了舒適的自己的屋子。」於是,她買了有抽屜的兩層書架,放在小臥室,安置隨身的幾本夜深吃安眠藥睡前「被窩裡的」幾本貼心書,如《鴿子托里》、《小鼯鼠的看法》、《讀愛情故事的老人》。
最早帶上山的錢穆先生的《八十憶雙親》、《齊世英先生訪問錄》、《魔山》、《源氏物語》、《薩依德訪談集》、《格理弗遊記》、王鼎鈞和隱地的書,《戰爭與和平》放在大書架上。她的閱讀人生、真實人生,由幼至長、由遠至近,陸續來到山村,坐在她舉手可及之處,「這就是個不知老之已至、心滿意足的我了。」
專心寫作,病痛生死兩忘
當年,齊邦媛教書之餘編選集、做英譯,「只有隱地相信,我應該寫自己的文章,」她說。搬到養生村兩年後,齊邦媛慶幸自己決心流放至此,「得以保有一些內心的寧靜,能在一年中寫出一生最沉澱的20年。」下筆前後,病痛、生死竟可兩忘。她慶幸能有這一張小小書桌,看一眼牆上的月曆封面是「讀書的女子」,對獨居離索、衰老病痛,又似一種戰勝。「這種衷心自適的財富感,是命運給我最大的安慰,」齊邦媛在日記寫道。
「真不容易啊,我居然能活著慶賀自己活著,寫一些惦念的人與事!」2008年元旦,齊邦媛在她的日記寫下,當時的她已85歲。「在滿了80歲之後,真正勘破了這些葬身的迷思,先由都市荒居抽離,住進這光亮的山村,然後不再遲疑地朝向我一生之書走去,」她由衷祈求:「主啊,請祢允許我寫完我的書,作為我一生的根吧。」
索居孤獨,真正活在此刻
有時,她多天面對書桌,無法集中思考。每天無一字定稿地到了晚上,她想起兒子說,出差奔勞終日,回到旅舍對枕頭說:「看到你真高興!」齊邦媛提醒自己求此孤獨,不可自怨自嘆,努力面對現實,取食、閱報,燈下開始寫作,「至少真正活在此刻」。
居住養生村3年半後,村居生活引起齊邦媛敏銳的感覺。人自老年到死亡的距離可以很長,好似賴著不走的旅客,令許多人惶恐,不知到哪裡去?「好像1976年那個夏天,在瑞典,我們在觀光景點走著走著,腿都拖不動了,黑夜仍不來──能不能有另一種活法?」齊邦媛說:「不去旅行,坐在你有用的地方,做些人活著正常的事?」她感到何等幸運,日光黑夜,一日又一日,只是寫著。
「我6歲離開家鄉,80年的漂流,在此書中得到了安放。」齊邦媛在2009年7月7日的日記寫下。那天下午她收到出版社送來剛問世的著作《巨流河》,她形容「我首次看到了我生命之書」。
不怕死亡,但願生命能美好收束
她的書桌上有個牛皮紙袋裝著「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向書」。齊邦媛不願纏綿病榻,插管、透過鼻胃管餵食。在與作家簡媜的對談中,她說:「我對死亡本身不怕,我每天吃安眠藥,第二天就像另一個人生。」她希望能平安流暢地離去。「我很幸運能如此處理身後之事,天賜的時間,」齊邦媛說。
「我希望我死的時候,是個讀書人的樣子,」齊邦媛說。她但願生命能美好地收束,值得留戀的一瞥。風燭之年,惆悵已逝,只存感謝之心。
齊邦媛,1924年生,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專長為中國文學、英美文學,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著作甚豐。
【齊邦媛簡介】
齊邦媛(1924年1月15日—2024年3月28日),女,漢族,遼寧鐵嶺人,國民黨政治人物齊世英長女,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1947年來到台灣,1968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81歲起以四年完成代表作《巨流河》,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大人社團》
〈但願生命能美好地收束,齊邦媛寫出的人瑞級精彩老後〉
(轉載自《康健雜誌》)
2024-03-30
網址: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324
作者:林保寶
【作者簡介】
林保寶,台北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羅馬聖十字架大學哲學系、羅馬德蘭學院神學系畢業,曾任梵蒂岡廣播電台編譯。曾赴義大利旅居十年,回台灣後,為與台灣土地重新深刻連結,參與《天下雜誌》微笑台灣款款行採訪,三年時間幾乎踏遍台灣每個角落。體會生活在小村、小鎮平凡樸實的人,是台灣最動人的風景。著有《莿桐最後的望族》《奉獻》《幸福角落》《充滿祝福的告別》《聆聽花開的聲音》《帶著媽媽去旅行》等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