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記〉的第六篇。本文在《古文觀止》中並未收錄,是〈永州八記〉中名氣較低的一篇。
文章記述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經過,表達作者探奇制勝,拓寬胸懷,追求勝景藉以抒發胸中積鬱之氣的感情。
(圖片引自網路)
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蘚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鰷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文章出處】
《柳河東集》
〈石渠記〉
原作者:柳宗元
想像示意圖:生態工法的石渠(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自渴(音ㄏㄜˊ,袁家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石渠,就是用石頭堆建的水渠),民橋(架橋)其上,有泉幽幽然(流水幽靜的樣子),其鳴乍(或者)大乍(或者)細。
譯文:
從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
渠之廣,或咫尺(咫尺,比喻很近的距離),或倍尺(二尺),其長可(約略)十許步。
譯文:
石渠的寬度有時不足一尺,有時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越過)石而往,有石泓(深潭)。
譯文:
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泓。
菖蒲(音ㄔㄤ ㄆㄨˊ,植物名。習俗在端午節取葉插於簷下)被(通「披」,覆蓋)之,青蘚(苔蘚)環周。
譯文:
菖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
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落,流)小潭。
譯文:
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裏,最後像瀑布一樣流入北邊的小潭中。
潭幅員減(不足)百尺,清深多鰷(音ㄔㄡˊ)魚。
譯文:
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而深,有許多快速遊動的鯈魚。
又北曲行紆餘(曲折伸延。紆,音ㄩ,彎曲。餘,通「徐」),睨(音ㄋㄧˋ,斜看)若無窮,然卒(音ㄗㄨˊ,最後,最終)入於渴(音ㄏㄜˊ,袁家渴)。
譯文:
渠水又往北迂回繞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沒有窮盡,就這樣最終流入袁家渴。
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小竹),可列坐而庥(音ㄒㄧㄡ,休息)焉。
譯文:
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箭頭草,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裏休息。
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視覺雖然是靜的),其聽始遠(聽覺卻是動的)。
譯文:
風吹動著山頂,像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山崖和山谷間回蕩。眼看樹木花草雖然靜止不動,可是它們被風吹動發出的聲音卻才在遠處回響
◎從「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到「其聽始遠」,寫渠上有橋,橋下泉聲忽大忽小;石渠流經大石之下,然後墮入小小深潭,潭水清澈,有很多鰷魚;水繼續往北流至袁家渴,水道旁有很多詭石怪木,花竹美特,風拂山谷,與人寧靜致遠之感。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二)
予(我)從州牧得之,攬去翳(音ㄧˋ,遮蔽)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把堆高的枯草燒掉),既釃(音ㄙ,疏通、分浚)而盈(渠道疏通後,注滿清泉)。
譯文: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它,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的渠水疏通後便注滿了清泉。
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音ㄧˊ,留給)之其人,書之其陽(石渠的北面),俾(使)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譯文:
可惜從來沒人為石渠留下傳記,所以我把它全都寫下來,留給世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較能容易看到。
◎從「予從州牧得之」到「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寫柳宗元用心整理石渠,並特別將它記錄在石渠北邊,希望喜好遊歷的人很容易找到它。
◎一個「惜」字, 有藉景抒己懷才不遇之意。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三)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音ㄐㄩㄢ,清理整修)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越過)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譯文: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鷁渠到達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現了石泓小潭,石渠所有的美麗從此都展示給了世人。
◎末段補述發現石渠的時間、經過。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