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png


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配合課程:諫太宗十思疏、虬髯客傳

凌煙閣是位於唐長安城太極宮西南三清殿旁的小樓。唐朝貞觀十七年二月廿八日戊申(643年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

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和秦叔寶二十四人。但值得一提的是,事實上,太宗以後的皇帝有不少還是有陸陸續續將功臣繪入凌煙閣,以致最後共有一百多人入閣;甚至也有像程元振、魚朝恩這樣的宦官入閣。

當時唐太宗已經垂垂老矣,開國功臣大多凋零,看著當年老部下的圖像,總在不知不覺間潸然淚下。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對於諸多大臣有些評語:「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恃論恆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於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png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png



二十四功臣排序

文臣: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蕭瑀、張亮、張公瑾、虞世南、劉政會、唐儉

武將:李孝恭、尉遲敬德李靖、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侯君集、程知節李世勣秦叔寶


長孫無忌.png
上圖:長孫無忌


第一名貴戚豪族英冠人傑──趙國公長孫無忌


出生: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紀在廿四人排第22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繪圖時官爵:司徒、趙國公
逝世:唐高宗顯慶四年(659),遭誣謀反,高宗削爵,流黔州,
自縊。年66。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先世為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帝室十姓之一,北魏孝文帝漢化時改為長孫氏,世為魏室重臣。祖父長孫兕為北周開府儀同三司、平原縣侯。父長孫晟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無忌為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前太子李承乾、李泰、唐高宗李治的親舅。長孫無忌博學多才,又有謀略,少年時即與李世民交好。隋末隨李淵起兵太原,是李淵奪取天下的重要支持者。輔佐李世民建立唐朝政權,是唐朝開國功臣。高祖武德九年(626),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貞觀元年,遷吏部尚書,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歷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僕射、司空,功勳卓著,又是外戚,是太宗最信賴倚重的大臣。雖然位極人臣,招致議論,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屢加恩寵。貞觀十一年(637)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原儲君為嫡長子李承乾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貞觀十六年(642)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唐太宗欲新立太子,召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密議,長孫無忌支持九子李治,次年李治被立為皇太子。貞觀十七年(643),繪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名列第一。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危,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拜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揚州都督,主持朝政。永徽四年(653),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反事泄,無忌為穩固高宗帝位,以謀反案誣陷吳王李恪,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等一同被殺。高宗欲立武昭儀(編按:武媚娘)為皇后,無忌堅決反對,與武氏結怨,加上長孫無忌權力過大令高宗忌憚。許敬宗狀告長孫無忌謀反,高宗削無忌爵,全宗族或殺或流放,流黔州(今貴州),高宗令其自縊。後其子孫就被召回仕官襲爵,但長孫一族由此衰敗。唐高宗上元年間,下詔追復無忌官爵。

第二名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出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紀在廿四人排第20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
逝世: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50。


李孝恭,高祖從侄,曾祖父李虎(第三子李昞(昺)即唐高祖李淵之父,第七子李蔚即李孝恭祖父),北周八柱國之一,李淵自太原起兵,拜李孝恭為左光祿大夫,不久改爲山南招尉大使,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李靖為副將,滅蕭銑,受封荊州大總管,成功招撫嶺南諸州。武德七年(624)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因軍權過重受到猜忌,被召還。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玄武門之變後,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暴病身亡。年五十。詔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編按:唐高祖陵),謚元,配享高祖廟庭。


杜如晦.jpg
上圖:杜如晦



第三名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國公杜如晦

出生: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6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司空、萊成公
逝世:唐太宗
貞觀四年(630)五月六日,病死。年46。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 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為其參謀軍國大事,平定了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諸路諸侯。李世民的天策府建立後,被畫像紀念的天策府十八學士中以杜如晦為首,其畫像上的讚語為:「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編按:房、杜兩人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後來兩人在李世民稱帝後分別出任左、右僕射)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杜如晦任太子右庶子(唐書為左庶子,杜如晦碑為右庶子),不久遷任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一千三百戶。李世民即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杜如晦以本官攝侍中,兼吏部尚書,總監東宮兵馬事務。貞觀三年,杜如晦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與左僕射房玄齡共掌朝政,制定了唐朝各個部門的規模及典章,被人們贊為良相,史有「房謀杜斷」之稱,也稱有王佐之才者為「房杜之才(編按: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則善於判斷、拍板拿主意),是開創「貞觀之治」的重要功臣。同年冬天杜如晦因病辭職,唐太宗對他的病情極為關注,頻頻派人慰問,給他尋找名醫和治病藥物。貞觀四年因病重而去世,唐太宗對他去世極為痛心,追贈他為司空,徙封萊國公,諡曰成(杜如晦碑載為諡曰誠)


魏徵.jpg
上圖:魏徵


第四名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國公魏徵

出生: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4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文貞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元月二十三日,病逝。年64。


魏徵,字玄成。相州內黃縣(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祖父名魏彥,父魏長賢。魏徵少時貧困,幼年喪父,見天下大亂,特別留意縱橫家之學,後來當了道士,隱藏大志。隋末投奔瓦崗軍,因為文辭優美被李密欣賞,魏徵進獻十條計策給李密,李密很欣賞,但未能採用。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所俘獲,建德念其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拜太子洗馬,事太子李建成,乃李建成之近臣。玄武門之變太子建成被殺,唐太宗李世民以其耿直,不殺,且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某次唐太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資治通鑑》記載,某次唐太宗退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編按:莊稼漢、鄉巴佬,指魏徵)」長孫皇后問為誰,太宗說:「魏徵屢次在朝堂上當眾侮辱我。」長孫皇后立刻退下換上正式禮服向太宗朝賀,太宗驚問其故。長孫皇后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太宗才轉怒為喜。所以長孫皇后派人告訴魏徵:「聞公正直,今才得實。願公常守此志,勿少變更。」 鼓勵他繼續這樣去輔助規勸太宗。魏徵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雖然位居高官,但終生儉樸,家中甚至沒有正堂,唐太宗得知後,特地將宮中營造便殿的材料移去為他建造正堂,並賜予素屏風、素被褥等家物。在儲君問題上,魏徵一直是所謂「立長派」,唐太宗晚年厭棄太子李承乾,多次意欲改立魏王李泰,魏徵反對,唐太宗任命他為太子太師,希望由他輔佐太子,可知唐太宗希望魏徵能以他耿直的個性改變李承乾。但當時魏徵已經臥病在床,上書推辭。貞觀十七年(643)魏徵病逝。太宗悲慟之極,親自到魏徵靈前祭奠痛哭,並罷朝五日為魏徵舉哀,又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贈魏徵為司空,諡曰文貞,陪葬昭陵。又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鏡矣!」在其過世後,其夫人遵照魏徵遺願,婉拒太宗所賜羽葆、鼓吹等物,只以布車盛載靈柩。唐太宗原將女兒衡山公主許給魏徵長子為妻。魏徵死後,太宗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且為之樹碑。魏徵生前曾向唐太宗秘密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他們有宰相之才,但魏徵死後杜正倫獲罪被罷黜,侯君集謀反被斬首,使得唐太宗懷疑魏徵私下結黨。唐太宗又發現魏徵生前每有諫書,必留副本於家中,且曾經出示於史官褚遂良,太宗疑此舉有留為自賞及博取清名之用,大怒之下,下令推倒他親自書寫的魏徵墓的墓碑,亦下旨解除婚約,衡山公主不再嫁往魏家。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受挫,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慨,於是又下令將毀壞的魏徵墓碑重新樹立起來並慰問魏徵的遺屬。魏徵生前有意將侄女嫁給王義方,王義方推辭了。但魏徵死後,王義方還是娶了魏徵的侄女。他人問起,王義方答:「以前是不想依附宰相,現在是感念知己。魏徵言論多見於《貞觀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小說《西遊記》記載「魏徵斬龍」的故事:魏徵白天為大臣,睡夢中靈魂出竅,擔任天庭的仙官。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王化身為一秀才,與一算命先生「袁守誠」(袁天罡叔父)打賭,為了賭勝而胡亂施放雨水,觸犯天條,玉帝要將他斬首,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託夢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瞌睡,夢中靈魂出竅斬了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天天到宮裡來搗亂,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事。可是沒過幾天,那老龍又在宮殿後門來找唐太宗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唐太宗守後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房玄龄.jpg
上圖:房玄齡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國公房玄齡

出生: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2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司空、梁國公
逝世:唐太宗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八月十八日,病逝。年70。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以字行,其神道碑則作名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房玄齡曾祖房翼是北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太守,襲爵壯武伯。祖父房熊字子繹是州主簿,父親房彥謙喜好學習,通讀《五經》,在隋朝出任涇陽縣縣令、司隸刺史,《隋書》中有傳。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天下大亂,房玄齡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封梁國公。十六年(642)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病逝,諡文昭,追贈太尉。因房玄齡善謀但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新唐書》本傳對其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唐朝史官柳芳評:「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衛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唐高宗永徽三年,玄齡次子房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房遺愛被處死,公主被賜自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國公高士廉

出生: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0
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二月十四日,病逝。年73。


高士廉,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高勱之子。出身於官宦之家,其妹為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妻,生一子一女,子為長孫無忌,女為長孫氏。妹夫長孫晟病故後,高士廉將妹、外甥全接到自己家中撫養,恩情甚厚。高士廉看到李淵次子李世民才能出眾,便將外甥女長孫氏許配給了他,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后,高士廉也成為長孫皇后的舅父。官至尚書右僕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38)與韋挺、令狐德棻、岑文本撰編《氏族志》一百三十卷。


尉遲恭.jpg
上圖:尉遲敬德


第七名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國公尉遲敬德

出生:隋開皇五年(585),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7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繪圖時官爵: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

逝世: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病逝。年74。


尉(音ㄩˋ)遲恭,名融(後世史書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人。尉遲氏係鮮卑人尉遲部出身,北魏孝文帝漢化,遷都洛城,郡望河南洛陽。尉遲恭年少時以打鐵為業,隋末從軍於高陽,以武勇稱,原為劉武周部將,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世民征劉武周,敬德舉城投降。世民大悅。齊王李元吉善馬槊,聽聞敬德擅長避槊,想親自試探敬德的本事,約定去掉槊刃,用竿互相刺。敬德卻說即使有刃的槊也不能傷到自己,只去掉自己的槊刃,李元吉卻始終不能用有刃的槊刺中敬德。李世民又命敬德奪取李元吉手中的槊,李元吉騎著馬拿槊要刺敬德,但不一會兒就被敬德三次奪槊。李元吉素來驍勇,驚嘆敬德本事。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敬德出力甚多,齊王李元吉意圖撲殺李世民時射殺之,又率兵至李淵榻前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割下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頭顱扔向其親兵隊使其失去戰意,參與屠殺東宮和齊王府中眷屬,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敬德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敬德所得財,必散之士卒。頗以功自負,與朝廷宰相不和,後出為襄州都督,遷同州刺史。史載: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敬德曰:「爾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大怒,一拳揮出,差點把道宗眼睛打瞎。太宗大怒,罷,隔日召讓曰:「朕觀漢史,嘗怪高祖(劉邦)時功臣少全者。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韓信、彭越)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悔可及乎!」敬德頓首謝。後改封鄂國,歷鄜、夏二州都督。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謝賓客不與通,閉門不出,「穿築池台,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又餌雲母粉,飛煉金石,為方士術延年,最終得享天年。顯慶三年(658年)卒,唐高宗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弔,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諡曰忠武,賜陪葬昭陵。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有關尉遲恭的小說與戲曲雖多,但都不是主要的核心主角。除《隋唐演義》戲份頗多之外,在其餘的如《羅通掃北》中雖有登場,但不是主要人物;《薛仁貴征東》中則算是主要配角,與老將秦瓊爭奪征高麗主帥,秦瓊失敗還受傷,因此被秦瓊之子秦懷玉仇視,唐太宗為安撫秦懷玉,將公主下嫁。在《薛丁山征西》時為了要證明薛仁貴的清白,以死進諫身亡。


李靖.jpg
上圖:李靖


第八名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國公李靖

出生: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年紀在廿四人排第8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繪圖時官爵:特進衛國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七月二日,病逝。年79。


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東北)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出自隴西李氏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熏陶,從小就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韓擒虎是隋朝滅陳名將,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隋末,年僅十六歲的李靖就擔任長安功曹(掌管人事,相當於縣府人事主任),後被任命為汲縣、安陽、三原三縣縣令,考績連續被評為最優,深獲尚書左僕射(左相)楊素,吏部尚書牛弘賞識。大業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線,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與李淵相處後,李靖發現他有「四方之志」(即擁兵自立之意圖),於是李靖把自己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密告。結果走到長安時,因兵荒馬亂不能前行而滯留。李淵自晉陽起兵後,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臨斬前,李靖大叫:「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麼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李世民勸父親赦免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隋末蕭銑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武德四年(621),李靖向唐高祖獻平滅蕭銑十策,唐高祖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兼攝孝恭行軍長史,大造戰艦,訓練水軍。李淵以李孝恭未更戎旅,將三軍之任委託給李靖。唐軍自夔州(今四川奉節東)率戰艦二千多艘戰船順江東下出擊蕭銑。貞觀元年(627)官拜刑部尚書。貞觀二年(628)兼檢校中書令。貞觀三年(629)轉任兵部尚書。唐初東突厥為最大邊害,貞觀三年(629)以李靖為總指揮,分六路進攻突厥,貞觀四年(630)李靖率三千精騎趁夜攻下頡利可汗牙帳,頡利北撤,李靖趁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斬義成公主,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此戰為李靖軍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戰役。貞觀八年(634),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動請纓,太宗任命李靖統帥唐帝國與西域諸國聯軍征討吐谷渾,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637),改封為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貞觀二十一年(647)李靖應唐太宗召,商議討伐高句麗,並自請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許。貞觀二十三年(649)病卒,諡號為景武,陪葬昭陵。李衛公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今多亡佚。

第九名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國公蕭瑀

出生: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1
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特進宋國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七月十九日,病逝。年74。


蕭瑀,南北朝時西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張氏之子,在西梁時爵封新安郡王,同母姐蕭氏,是楊廣的王妃。楊廣即位,立蕭氏為皇后,以蕭瑀為外戚重臣,委以機要。蕭瑀愛經術,善屬文,信奉佛教。煬帝出兵高句麗,蕭瑀力諫,煬帝將蕭瑀外貶為河池郡守。李淵起兵後,攻克長安,招降蕭瑀。蕭瑀降,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任禮部尚書,曾任秦王(李世民)府司馬。唐高祖李淵對其委以心腹之任,曾對蕭瑀說:「公之言,社稷所賴。」並暱稱其為「蕭郎」。武德四年(621)平定王世充後,拜尚書右僕射。唐太宗即位,蕭瑀出身顯貴,看不起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常與之發生爭執。太宗以房玄齡等人在玄武門之變中功高,將蕭瑀斥退歸家,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太宗對蕭瑀在武德年間多次在李淵面前為自己辯護,因賜蕭瑀詩曰:「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授金紫光祿大夫、特進,宋國公。蕭瑀原來諡號是「肅」,但太宗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後諡曰貞褊,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仍人君使耿耿於懷。追贈為司空、荊州都督。陪葬唐昭陵。


第十名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出生: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紀在廿四人排第24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十六年(642),病逝。年45。


段志玄,齊州鄒平(今山東鄒平)人。其父段偃師,隋末為太原郡司法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隨父在太原時,甚為李淵次子李世民所重。又從劉文靜與隋將屈突通相持於潼關,劉文靜為隋軍所襲,軍營潰散。志玄率二十餘騎赴擊,連殺數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來殺敵,唐軍於是復振,大敗隋軍。討伐王世充時,衝鋒陷陣深入敵陣,馬匹倒斃,被敵軍所擒。敵軍兩騎夾持其髮髻,在要渡洛水時,段志玄突然縱身,將二人拉墜馬下,奪得馬匹馳歸回營,敵軍數百騎在後追趕,但是迫於其勇不敢逼近。
在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權力鬥爭中,段志玄對李世民忠心耿耿,未接受兩人的金銀財帛誘惑,並在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中,與尉遲敬德等一起討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一年(637)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諡號忠壯。後裔段文昌、段成式皆有文名。

第十一名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國公劉弘基

出生: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5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繪圖時官爵:輔國大將軍、夔國公
逝世: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病逝。年69。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其父劉升是隋代河州(今甘肅臨夏)刺史,劉弘基少年時落拓不羈,與輕浮子弟和任俠交往,不謀家產,以父廕為右勳侍。大業末年,為避免從隋煬帝征高句麗,故意私宰耕牛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以躲避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唐高祖曾有詔以太原元謀立功,劉弘基與長孫順德、竇琮、柴紹、唐儉、殷開山、劉世龍等十四人,約免一死。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句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死後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襄,陪葬昭陵。

第十二名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國公屈突通

出生: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尚書左僕射、蔣忠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十月十九日,病逝。年71。


屈突通,複姓屈突,鮮卑名坦豆拔,雍州長安人,祖籍昌黎郡徒河縣(今遼寧省錦州市),屈突通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後隨曾祖父遷移到關中長安,遂成為雍州長安人氏。祖父屈突慶尚,任北魏黃門侍郎、北周邑川公,父親屈突長卿,任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邛州刺史。屈突通隋朝建立後,原為隋朝大將,歷仕隋文帝、隋煬帝,戰功顯赫,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因此民間順口流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編按:屈突通之弟),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兄弟的敬畏心理。隋文帝派他到涼州(今中國甘肅)一帶檢查牧政,查到兩萬匹私馬,隋文帝大怒要殺主管馬政的監官,屈突通說,為馬殺人非仁政,他願一死以為一千五百人請命。隋煬帝楊廣即位,隨楊廣徵討高句麗。煬帝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唐高祖起兵進攻長安,屈突通為隋守山西永濟,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歸唐後任兵部尚書,封蔣國公。武德元年(618)淺水原之戰,大敗薛仁果,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唐高祖對屈突通說:「公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也。」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武德九年(626),除為刑部尚書,後轉任工部尚書。病故後唐太宗痛惜不已,追贈尚書右僕射,諡曰忠。貞觀十七年(643)詔圖形於凌煙閣。二十三年(649)與房玄齡配饗太宗廟庭。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重贈司空。


第十三名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國公殷開山

出生:北周武帝天和五年
570,年紀在廿四人排第6
歷事帝王:唐高祖
繪圖時官爵:故陝東道行台右僕射、勛節公
逝世:唐高祖武德六年(622),病逝。 年52。


殷開山,名嶠,字開山,以字行,雍州鄠縣(今陝西鄂縣)人。李唐太原兵起後,召補大將軍府掾,參與謀略,以軍功拜光祿大夫,從李建成攻克西河。李世民為渭北道元帥,殷開山為長史,與劉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內史衛文升之兵,賜爵陳郡公,遷丞相府掾。後跟隨李世民征王世充,以戰功進封鄖國公。在討伐劉黑闥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諡曰節。與淮安王李神通、河間王李孝恭、劉政會等配饗唐高祖廟庭。貞觀十七年(643),又與長孫無忌、唐儉、長孫順德、劉弘基、劉政會、柴紹等十七人,俱名列凌煙閣,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唐高宗永徽五年(654),追贈司空。


第十四名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國公柴紹

出生:隋文帝開皇八年
588,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8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荊州都督、譙襄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病逝。年51。


柴紹,晉州臨汾(在今山西臨汾)人。祖父柴烈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是隋朝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柴紹自幼矯健敏捷,以抑強扶弱為己任聞名於關中。柴紹年輕時補任隋朝元德太子楊昭的千牛備身,唐國公李淵將第三女李氏(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嫁給柴紹。隋義寧元年(617)四月,李淵太原起兵後,於六月建大將軍府,授柴紹右領軍大都督府長史之職。七月初五,李淵統甲士三萬於晉陽誓師出發,柴紹兼領馬軍總管。李淵攻克長安,擁楊侑即位,柴紹進右光祿大夫。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改年號為武德。拜柴紹為左翊衛大將軍。此後柴紹隨秦王李世民參加統一戰爭。先後平薛舉,破宋金剛,敗王世充,擒獲竇建德,又參與了洛陽之戰和虎牢關之戰,屢立戰功,因此封為霍國公,並轉為右驍衛大將軍。唐朝建國以後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戶。武德六年(623)柴紹妻子平陽公主去世。吐谷渾及党項侵犯河州,柴紹與吐谷渾作戰,被圍困在一山谷中,暗遣精騎繞到吐谷渾軍背後,突然襲擊,大敗吐谷渾軍,吐谷渾歸附唐朝。自武德七年(624)三月起,突厥不斷入侵唐邊境。柴紹率軍在杜陽穀擊敗突厥軍。貞觀三年(629)突厥軍進擾河西,柴紹奉命參與滅東突厥之戰,與李勣、李靖等另外五路共同出擊。唐軍共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於貞觀四年(630)正月出征,最終滅了東突厥。貞觀七年(633)柴紹加鎮軍大將軍,行右驍衛大將軍,改封譙國公。十二年(638)柴紹病重,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不久去世,贈荊州都督,諡號襄。


第十五名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國公長孫順德

出生:北周武帝保定五年
565,年紀在廿四人排第3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荊州都督、邳襄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病死。年66


長孫順德,鮮卑族,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族叔,祖父長孫士亮為北周秦州刺史,父親長孫愷,在隋朝時任開府。長孫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勛衛,為逃避高句麗戰役,前往太原,投靠李淵,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高祖起兵晉陽,拜統軍,平霍邑、破臨汾,又生擒隋主將屈突通,屢建戰功。李淵稱帝,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高祖武德九年(626),在玄武門之變中與秦叔寶等征討李建成餘黨。太宗即位,對長孫順德非常信任,李孝常謀反,長孫順德因與其結交,又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後唐太宗查看功臣圖,見其像而憐之,遣宇文士及探視,聞知長孫順德經常酗酒,精神頹廢,遂召為澤州刺史,復爵邑。長孫順德逝世,唐太宗遣使弔之,追贈荊州都督,諡曰襄。貞觀十三年(639)追封為邳國公。永徽五年(654)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國公張亮

出生: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569,年紀在廿四人排第5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洛州都督、鄖國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四月十七日,以意圖謀反,在長安西市處斬。年77。


張亮,鄭州滎陽人(今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出身寒賤,務農為業。隋大業末年,張亮投靠李密瓦崗軍,後跟隨李世勣降唐。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召張亮入天策府。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鬥爭白熱化時,張亮受命去洛陽,密結山東豪傑以備政局之變。齊王李元吉告發,齊王李元吉向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因而被捕,嚴刑拷打下一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不久被釋放。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任右衛將軍、封長平郡公,累進御史大夫、轉光祿卿、進封鄅國公,歴任豳、夏、鄜三州都督、金紫光祿大夫、相州大都督長史。貞觀十一年(637)徙封鄖國公。後任工部尚書、太子詹、洛州都督,侯君集謀反被殺後,張亮任刑部尚書,參與朝政,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張亮頻諫,太宗不納。起初張亮棄故妻,新娶李氏,李氏好巫覡,干涉政事。張亮為相州大都督長史時,養子公孫節向他說「弓長之主當別都」的讖言。張亮認為相州是東魏、北齊的舊都,「弓長」(張)是自己姓氏,心中就有一絲不臣之心。術士程公穎說張亮臥時若龍,必得大貴。張亮大喜。貞觀二十年(646)常德告發張亮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人調查此事確鑿,定張亮為死罪,張亮在長安西市處斬。

第十七名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國公侯君集

出生: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573,年紀在廿四人排第9
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陳國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因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於四月二十九日,在市場處斬。年60。


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君集。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

 

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
 

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節公侯植之孫,自少年以武勇稱,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征討有功,累遷左虞侯、車騎將軍。唐高祖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間,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唐太宗即位後,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改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侯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遷吏部尚書後方始讀書。侯君集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刻石記功而還。貞觀十一年(637)改封陳國公,後遷吏部尚書。侯君集入高昌時,因為自身私占錢財,不敢禁制將士競相盜竊,班師後被人揭發而下獄。雖被免罪,卻由於欽羨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君集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懷不滿。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太宗也未撤掉侯君集在凌煙閣圖像。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國公張公瑾

出生:隋文帝開皇十四年
594,年紀在廿四人排第21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繪圖時官爵:故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
貞觀六年(632年)五月二日,病逝。年39。


張公謹,魏州繁水(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本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附,後經李勣、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秦王幕府。武德九年(626)六月,太子李建成逼迫當時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勸告李世民先發制人,進行政變自立。李世民猶豫,徵求秦王府幕僚們意見,大家都支持政變。李世民又命人進行占卜以卜吉凶,當時恰好張公謹從外面進來,便將占卜的龜殼奪過來扔在地上,說:「占卜是為了決定疑難之事的,現在事情並無疑難,還占卜什麼呢?如果占卜的結果是不吉利,勢已不可停阻,難道就能夠停止行動了嗎?」於是才堅定了李世民政變的決心。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張公謹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保護了李世民,成為擁立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一。貞觀三年(629),在經歷東突厥不斷的襲擾和渭水之盟的恥辱之後,當時任代州都督的張公謹審視唐突雙方的勢力和形勢,正確地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言請求開始對東突厥的反擊,並列舉了六個原因:「第一、東突厥可汗頡利的統治殘暴,殺忠臣良將,而聽信奸臣小人的言語;第二、薛延陀等突厥部落反叛頡利;第三、頡利得罪突利、拓設、欲谷設等突厥領袖,使其內部不團結,這些領袖不可能甘心居頡利之下;第四、塞北突厥駐地今年天氣惡劣,霜凍時間比往年早,使糧食減產,部隊糧食供應必然短缺;第五、頡利疏遠自己同族各部落,而親近外族諸侯將領,但這些將領心存猶豫,並不真心歸順,如果唐朝大軍到來,他們必定倒戈使突厥內亂;第六、目前唐人已經逐漸在北方定居,而且數量眾多,如果唐朝派遣軍隊,這些唐人一定支持響應。」唐太宗於是派遣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前往討伐東突厥。之後李靖襲擊定襄城,李世勣在白道截擊東突厥成功,頡利可汗與唐朝交好,唐朝則派遣唐儉為使者前往東突厥安撫。這時李靖建議出兵偷襲東突厥,張公謹則表示反對:「皇帝的詔書已經同意突厥投降,而且使者唐儉等還在突厥處,怎麼能在這個時候發兵攻擊呢?」張公瑾助李靖平定東突厥頡利可汗,以功封鄒國公,官至襄州都督,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當時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曰襄。貞觀十三年(639)追思舊功,改封郯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圖形於凌煙閣。唐高宗永徽中,又追贈荊州都督。


程知節.jpg
上圖:程知節(程咬金)


第十九名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國公程知節

出生:隋文帝開皇九年
589,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9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
逝世:唐高宗麟德二年(665)二月二十六日,病逝。年76。


程知節,濟州東阿(今山東省東阿縣)人,相傳幼名咬金,故大部分民間百姓稱其程咬金,但從正史記載及其墓葬出土的墓誌銘中,並沒有咬金這個名稱存在。
在民間故事中的程咬金是一員福將,其三板斧相當厲害,但實際上其一生並無以板斧為武器。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其曾祖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少驍勇,善於騎馬用槊擊刺。隋末盜賊蜂起,程知節組織一支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里。後投奔瓦崗李密,李密在軍中挑選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隸屬四驃騎,分為左右,號稱內軍。李密曾自豪道:「此八千人可當百萬。」程知節領導其中一軍,受到李密厚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王世充與李密決戰。李密戰敗,王世充俘獲程知節,任命他為將軍。武德二年(619),程知節因鄙夷王世充為人多詐,與秦叔寶一起投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幹成員,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先後擊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每陣先登,屢立戰功,封宿國公。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程知節亦參與其中。玄武門之變後,拜太子右衛率,遷右武衛大將軍,
貞觀年間,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左屯衛大將軍、加封鎮軍大將軍。高宗顯慶年間,程知節領兵出征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為唐朝與西突厥第二次戰役。由於在恆篤城進行大屠殺,以及錯失戰機,返回後被免職。後上書請求辭官養老。程知節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號襄,陪葬昭陵。

虞世南.png
上圖:虞世南


第二十名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出生:北周明帝二年
558,年紀在廿四人排第2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七月十一日,病逝。年八十一。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人,隋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集文學家、詩人、書法家於一身年輕時學書於當時著名書法家智永(王羲之七世孫),得其真傳,深得「二王」妙旨和智永筆法,書法代表作品有〈孔子廟堂碑〉、〈虞摹蘭亭序〉(蘭亭集序天曆本),與歐陽詢、褚遂良被日本學界合稱為書法「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沉靜寡慾,為人正直,博聞強記,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唐太宗評價虞世南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全唐詩》存其詩一卷,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任弘文館學士兼著作郎,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貞觀八年(634)進封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病故,年八十一歲,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享最高壽者,諡文懿,賜禮部尚書。


第二十一名高祖舊臣舉義殊功──渝公劉政會

出生: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569,年紀在廿四人排第4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戶部尚書、渝襄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九年(635),病逝。年66。

劉政會,滑州胙城縣(今河南延津縣胙城鄉)人。祖劉環雋為北齊中書侍郎。劉政會於隋大業年間,為太原鷹揚府司馬,後率兵投靠李淵麾下。李世民與劉文靜等密謀起兵,晉陽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遂起疑心,李世民派劉政會至太原告發王威、高君雅謀反,斬之。李淵起兵,任用為戶曹參軍,跟隨李淵父子攻克長安,為丞相府掾。唐武德初年,官至衛尉少卿,負責留守太原,經營後方,「內輯軍士,外和戎狄,遠近莫不悅服」。劉武周進攻太原,晉陽豪強薛深等人叛唐,響應劉武周,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劉政會被俘,忠心不屈,在獄中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分析劉武周形勢密報李淵。劉武周被平定獲救,官復原職,歷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太宗貞觀初,累轉洪州都督。劉政會死後太宗手敕道:「舉義之日,實有殊功,所葬並宜優厚。」諡曰襄,追贈民部尚書。後追改封渝國公,與殷開山同配饗高祖廟庭。


第二十二名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國公唐儉

出生:北周靜帝大象元年
579,年紀在廿四人排第13
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

逝世: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十月二十六日,病逝。年78。

 

唐儉,并州晉陽縣人。祖父唐邕為北齊大臣,父唐君徹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唐初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後,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東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於亂軍之中逃生,後授戶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高宗永徽初年致仕,顯慶元年(656)病故,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都督,諡曰襄,賜陪葬昭陵。


李勣.jpg
上圖:李勣(李世勣/徐世勣)


第二十三名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國公李勣

出生:隋文帝開皇十四年
594,年紀在廿四人排第23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繪圖時官爵: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
逝世:總章二年(669)十二月初三日,病逝。年76。

 

李世勣(音ㄐㄧ),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人。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先封曹國公,後封英國公,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徐世勣出身富戶,大業七年(611)十七歲時正值隋末農民起事,隨翟讓參加瓦崗軍,李密謀害翟讓,翟死後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徐世勣跟隨李密。李密王世充決戰後,隨李密降唐,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此後李密叛唐被殺,李勣上表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骸,得到李淵准許,將李密遺骸送到李勣的屬地黎陽。李勣穿上重孝,三軍縞素,為李密舉哀。他又命令手下人建造了特別高大的墳墓,建成之後才脫下喪服,被李淵稱為「純臣」,為此朝野上下都稱讚他對故主之忠。後跟隨秦王李世民先後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割據勢力。李勣遭竇建德進攻,李勣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李勣幫李世民破王世充時,他昔日的生死兄弟單雄信已歸順王世充。王世充戰敗降唐後,手下的大將包括單雄信在內都被定為死罪。李勣拚命向李世民保舉單雄信,並願意以自己的財產官爵贖回老朋友性命,但李世民堅決不准。行刑前,李勣在法場生祭單雄信,哭著說:「我以前跟兄長結拜,發誓同生共死。但是我已經以身許國,沒法同時兼顧義和情,況且我死了,誰來照顧兄長的妻子、孩子呢?」於是取出佩刀,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請單雄信吃下,說:「希望你吃下我的肉,讓這塊肉伴隨兄長入土,就當作我沒有辜負從前的情分!」單雄信果然吞了李勣的肉,兩人大哭永別。武德六年(623)又隨趙郡王李孝恭、李靖討伐輔公佑。貞觀年間,曾參與平定東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的戰役。武德八年(625)突厥進犯,李世勣討伐。貞觀三年(629)大破突厥,俘五萬人而歸,鎮守并州十六年。此後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太宗進攻親征高句麗。太宗晚年曾對太子李治說:「李勣重視恩義,你無恩於他,恐怕日後他無法盡心輔佐你。朕先將他外放,等朕死你登基後,你再將他召回,受以僕射,如此一來,你就有恩於他,他就會對你誓死效忠了。」因此為使李勣忠於李治,唐太宗先將他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唐高宗即位後根據唐太宗的遺命,恢復他的職位,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為皇后,你覺得如何?」李勣說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李勣再度率兵至鴨綠江,與薛仁貴會於平壤,攻克平壤,終於將高麗滅亡,大勝而歸。李勣過世,唐高宗輟朝七日,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因後來其孫徐敬業(編按:李勣本名徐世勣)反對武則天,發動起事,被族誅,李勣也被剖棺戮屍。到後來唐中宗以神龍之變復辟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秦叔寶.png
上圖:秦瓊(秦叔寶)


第二十四名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國公秦叔寶

出生:北周武帝天和六年
571,年紀在廿四人排第7
歷事帝王:唐高祖、唐太宗
繪圖時官爵:故徐州都督、胡壯公
逝世: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病逝。年67。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以勇猛驃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秦叔寶母親逝世,來護兒派人去弔唁,手下軍吏不解,問來護兒:「士卒死亡及遭喪者多矣,將軍未嘗降問,獨弔叔寶何也?」來護兒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大業十年(614)叔寶隨張須陀攻打盧明月。盧明月軍隊十餘萬人,聲勢浩大,而張須陀的隋軍才一萬餘人,勢單力薄,於是離盧明月軍六七里安營紮寨,相持十多日,糧草殆盡,準備撤軍。張須陀對諸將道:「賊見兵卻,必輕來追我。其眾既出,營內即虛,若以千人襲營,可有大利。此誠危險,誰能去者?」諸將莫敢應答,只有叔寶、羅士信願意嘗試。張須陀拔營撤走,叔寶和羅士信各領兵千餘人埋伏蘆葦間。盧明月見隋軍撤走,於是全軍追擊,秦、羅領兵攻擊盧明月營寨,柵門緊閉,叔寶和羅士信親自翻過柵門,盧明月軍營內大亂。又放隋軍入營,縱火焚燒三十柵,盧明月得知大營被襲,匆忙撤軍,張須陀領軍回身追擊,大破之。盧明月慘敗,帶領數百騎兵逃遁,其餘人皆被俘虜。此戰後秦瓊聲名大噪,以勇氣聞名於世。大業十二年(616)隨張須陀在滎陽討伐李密瓦崗軍兵敗,張須陀戰死,秦瓊領部下歸附隋將裴仁基,裴仁基以武牢關投降李密,秦瓊也隨之歸降。李密與王世充決戰失敗後,秦瓊和程知節、裴仁基等人再度投降王世充。高祖武德二年(619),因不滿王世充,秦瓊同程知節等人,乘唐鄭兩軍於九曲對陣之時,一起投奔李唐,被唐高祖李淵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武德四年(621),在與王世充、竇建德決戰中,率領騎兵突擊隊衝入竇軍陣營,立下關鍵戰功。武德九年(626)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去世,諡號壯,追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唐太宗在他墓地內立石人石馬,以旌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639),追封為胡國公。與尉遲恭同為傳統門神。

 
唐太宗.JPG
上圖:唐太宗李世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