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產煤,金山最夥;從前夾板船隻皆繞金山而來,貨物而外以煤壓載;煤佳而價平,此固非臺煤所能敵。自埃及紅海開通以後,洋船無須繞過金山,金山之煤遂稀,其價亦日昂。
──沈葆楨.臺煤減稅片
關於〈臺煤減稅片〉「金山」及「航線」的討論及回覆
時間:2022.4.22
群組:高職國國
甲老師:
想請問關於「臺煤減稅片」的問題:
文章中說洋煤因「自埃及紅海開通以後,洋船無須繞過金山,金山之煤遂稀,其價亦日昂」
東大雨龍騰版本的「金山」解釋不同
東大的是南非約翰尼斯堡,有圖─船從倫敦沿非洲西岸到印度改成倫敦走蘇伊士運河到印度
龍騰是美國舊金山,只有文字說明為何是舊金山,無圖
問題:
A.若是東大路線,
1.煤是由倫敦運出的嗎?為何要從倫敦出發,而不直接從南非出發?(因為船無須繞過金山,所以金山煤遂稀,看來應該是產自金山)
2.若煤產自倫敦,那麼走紅海可以省運費,就又跟金山煤無關了
B.若是龍騰路線,
1.不能從舊金山直接走太平洋到中國嗎?這條路線似乎比較直
2.本來產自舊金山的煤又是如何運到中國?繞南美走印度洋似乎比走紅海還要直接
乙老師:
詢問過地理老師,因為涉及季風信風洋流與補給城市等問題。要到蒸汽機應用在船上,才較可能直接橫越太平洋。
編者意見回覆:
文章中說洋煤因「自埃及紅海開通以後,洋船無須繞過金山,金山之煤遂稀,其價亦日昂」東大雨龍騰版本的「金山」解釋不同
東大的是南非約翰尼斯堡,有圖─船從倫敦沿非洲西岸到印度改成倫敦走蘇伊士運河到印度
龍騰是美國舊金山,只有文字說明為何是舊金山,無圖
問題:
A.若是東大路線,
1.煤是由倫敦運出的嗎?為何要從倫敦出發,而不直接從南非出發?(因為船無須繞過金山,所以金山煤遂稀,看來應該是產自金山)
拙見:18世紀英國是工業革命起源,18世紀英國煤產量曾佔世界第一(世界三分之二藏量),從倫敦或利物浦港出發出口貿易合於常理。
2.若煤產自倫敦,那麼走紅海可以省運費,就又跟金山煤無關了
拙見:另有一說,當時並非運煤專船,而是客貨兩載,煤為歐洲往東方的壓艙物,運抵中國卸煤後回程再載回東方物資回到歐洲。
B.若是龍騰路線,
1.不能從舊金山直接走太平洋到中國嗎?這條路線似乎比較直
拙見:以平面地圖上看,似乎舊金山與中國直線距離較近,但若以地球儀觀察,舊金山到中國若橫越太平洋距離非常遙遠,加上茫茫大海路線上補給島嶼小而有限,以當時航海技術來看,以及當時美國立國未及百年西部地區尚未完全開發,是否大量船隻能頻繁往來太平洋兩岸,不無疑問。美東到中國最近是走西北航線經格陵蘭過北極穿白令海南下,美西到中國最近是沿北美過阿拉斯加日本到中國,以當時航海條件,應該都難以克服冰山或海面冰封等氣候問題。綜合上述,在18世紀時東大版航線比龍騰版航線安全而貿易往來頻繁,是世界主要海上貿易通道,美國西岸在19世紀興起後,太平洋才成為世界另一塊交通往來要道。
2.本來產自舊金山的煤又是如何運到中國?繞南美走印度洋似乎比走紅海還要直接
拙見:舊金山是因淘「金」熱而誕生的新興城市,經查美國加州雖也產煤,但煤礦蘊藏量無法與美國東岸阿帕拉契山大礦區相提並論,如果從舊金山由西往東,跨越三大洋、南北半球,幾乎繞地球一圈,在航運成本考量上太不合效益。龍騰所論金山指美西舊金山,可能有待商榷。綜合上述,個人淺見是,從原先歐洲南非印度洋而中國,到歐洲蘇伊士運河印度洋(+澳洲)而中國,航線雖變短但未經過南非礦區,路程變近而來源減少,導致西洋煤價上漲。
丙老師:
我記得東大版的備課用書有增加一個澳洲金山的說法,我覺得從船行路線判斷比較合理
甲老師:
如果煤從倫敦出發
那紅海開通後應該運費會省
反而有利煤的輸出
怎會減少呢?
編者意見回覆:
這就是這航線問題的關鍵要害了。蘇伊士運河開通與否,對美西舊金山毫無影響,而對於印度洋航線航程產生極大影響。東方煤價上漲為「果」,而運河開通為改變條件之「助緣」(來源告罄),則可推論:英國產煤並未成為賣至東方的西洋煤主力,運至東方之煤主要自南非而來(西洋煤來源之「因」),故文中金山,應指南非。
即
南非來源(因)→運河開通(緣)→東亞煤價上漲(果)
甲老師:
如果直接從南非出發走印度洋
其實也不用經過紅海
編者意見回覆:
這裡必須再提一問,那麼,英倫本島盛產煤礦,何以不將英國煤借蘇伊士運河開通銷往東方?此須從國際強權各自利益加以觀察,而非只從台灣煤、中國煤、日本煤的角度上看,對台灣中國日本有利,對英國反而是有害。
南非本為大英帝國屬地,南非煤繞經印度洋出口至中國,英國本身依然獲利。如果英國本土煤通過蘇伊士運河出口至東方,造成中國的西洋煤價大跌,對英國本身並無好處。18、19世紀的煤和20世紀的石油一樣,都是強權算計下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煤價漲跌關係到國家經濟榮枯,英國為老謀深算的資本主義元老國家,倫敦是當時世界最重要金融中心,煤價和英鎊該如何讓煤維持一定價位,不讓它過度貶值,讓大英帝國持盈保泰,國際市場煤價穩定,相信是維多利亞女王和英國內閣念茲在茲的關鍵問題。
結論是,英國不會用任何有利於台、日、中的任何航道或方式,放任自己的西洋煤價下跌。
乙老師:
歷史老師馬雅人
認為金山應該是澳洲的墨爾本
然後臉書上的一則留言有提到
約翰尼斯堡明明在內陸……
另外,臉書上的另一則留言提到
現在很少人會知道墨爾本在清末民初又叫做「新金山」
直到後來因為白澳政策導致移民中斷而失傳
或許這是另外一條可以思考的資料
甲老師:
我比較不能理解的是為何要繞一大圈(倫敦—墨爾本—中國)而不產地直送(墨爾本—中國)?
丙老師:
1.可能西元1860年代英國還是工業強國,倫敦是煤礦重鎮
2.可能墨爾本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所以仍需倫敦發令
編者意見回覆:
上圖說明之前長榮海運在蘇伊士運河堵船,若不走紅海航線改走好望角航線,西歐到東亞航程距離的變化。
對比第一圖,即使到了航海科技發達的二十世紀晚期,南非好望角東向澳洲墨爾本,仍不在主要航線上,反而是從南非經馬達加斯加直抵斯里蘭卡、麻六甲海峽,為距離最近航道,就貿易量而言,行經的港口多、國家多、往來的貿易量更多,比起單一只往澳洲再北向轉往東亞,更合乎成本及獲利的考量。
上圖是東大版技高國文課本上的圖,其紅海航道開通前,所畫從倫敦出發後,走南非、澳洲轉抵中國的路線,個人覺得有疑問的是,何以在18世紀航海技術尚待發展的時代,能超越20世紀,橫跨南印度洋直達澳洲,這麼長的路線沿途如何補給?且南非已有煤礦,是否需在南非、澳洲分別上船裝載兩次,銷往中國?更關鍵的原因是,紅海開通與否,對澳洲墨爾本煤價沒有任何影響,澳洲本來就不在紅海航道上。拙見以為,運河開通前,南非好望角是經過的,但通過好望角後,在林則徐寫這篇奏摺的年代,是經馬達加斯加島後,不管是先到孟買、斯里蘭卡、加爾各答,最終是通過麻六甲海峽北上運抵廣州。以上淺見供參。
丁老師:
額,老師,這個奏章是不是沈保楨寫的
編者意見回覆:
抱歉打太快,請包涵,林則徐是因鴉片戰爭被流放新疆伊犁的。
此外可能有一種觀點會提出,墨爾本又名新金山,以區別於美國的舊金山,因而誤將此新舊金山與沈葆楨所謂的金山發生嫁接,以致出現望文生義的誤解。
沈葆楨的年代是對全球國際局勢啟蒙的晚清,對於世界各地的名稱不像現代人,都有足夠的認識,不能排除沈葆楨所謂的金山只是大礦區的通稱,只是虛指,而非實指某個名為金山的地方。
甲老師:
我也這麼想過,但又不知是哪區的礦脈因為紅海開通而沒有價值?
編者意見回覆:
礦產一定都有價值,但開採的成本、運輸的成本,都會累加在它最後的售價上。紅海開通成為熱門航線後,受利的是這條航線沿路上的礦區、都市、港口、國家,受害的是不在這條航線的礦區、都市、港口、國家(像鹿港乘桴記縱貫鐵路開通的鹿港),所以南非的煤礦運來中國的船班變少,價格抬高,在東亞乏人問津,是主要受害者。
穿越南印度洋直達澳洲的航海路線圖,這個在1772年至1775年庫克船長探索太平洋時時,就有出現了。可參考: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8%A9%B9%E5%A7%86%E6%96%AF%C2%B7%E5%BA%AB%E5%85%8B
昨天察覽一些歷史地圖,還有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期的地圖。真是有夠累😴
另外,我因為以前看〈茶葉戰爭〉這一本書時,印象中有提到乾隆時期,美國商人就來華販賣花旗蔘。因此再重新翻找,發現第一艘來華的美國商船叫中國皇后號,我順著這條線索查找資料,發現一篇文章提到:在那時期的北美商人就已開闢一條航線,從美國東北美,穿越南美底端,再到西北美,購買毛皮,再穿越太平洋直到廣州,以此大發利市,賺的盆滿缽滿的情況。也有提到有美國商船環繞地球一圈的記錄,那時的航海技術遠超過我們的認知推測。
http://www.icm.gov.mo/rc/viewer/10096/2244
據美國學者丹涅特的著作,美國商船「希望號」在1790年,從美國東北海岸起航,向南繞過南美洲合恩角,那時巴拿馬運河尚未開通,祇能兜圈子 (23),但還比從美洲西北角再繞回大西洋從非洲到中國為合理節路程。到北美洲西北海岸收購獸皮作貨源,從那裡橫渡太平洋,從東北海岸始發港算起,十三個月後,裝載一船生皮到達澳門。(24) 這意味着,中美間航線已經不再祇走大西洋、繞過非洲好望角、橫渡印度洋穿入南海的唯一航路,而走出一條西渡太平洋徑至中國的新航路。這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事。
戊老師:
冒昧請問:個人覺得即使是航海路線,也有「路權」的問題:例如當年教皇分西半球與葡萄牙;東半球與西班牙。是以我同意乙老師說法,路線應該好幾條。但若從英國殖民的角度而言,繞過好望角,至麻六甲的航線,應該還是存在的。
英國至今仍保有直布羅陀這個殖民地;並常常介入中東地區的衝突。是以個人覺得即使是「販售煤礦」,後面的政治、經濟(尤其國內)的本國利益,大過於買方的方便問題。
編者意見回覆:
明代中葉以來東西交流及礦業經濟發展年表
下午利用沒課搜尋維基百科及網路資訊,整理上列年表供老師們參考,沈葆楨寫奏摺的時間,世界變動實在太快,短短不到30年之間,澳洲南非加州礦區同時發現,蘇伊士運河及美國橫貫鐵路同時完成,因此判斷金山到底是何地、運煤航線如何轉運,答案更加錯綜複雜,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還不宜驟下定論,有待更多史料加以判讀才能釐清眉目。
上圖:煤礦
時間:2022.4.23
群組:高職國國
編者意見回覆:
以下是關於臺煤減稅片新蒐集到的資料:
18世紀中期,英國煤礦儲量世界第一,伴隨煤礦大量開採,及蒸汽機的發明,英國成為工業革命起源地。
蒸汽機運用在航運業,取代舊有的風帆船,乾隆48年(1783年)第一艘蒸汽輪船(燃煤)下水,在沈葆楨的年代(同治光緒年間),國外遠洋航運應已採蒸汽輪船,國內近航船業(如泉州鹿港對渡)仍採傳統帆船。
伴隨晚清以來的中西戰爭及喪權辱國條約的,是中國被迫加入全球化貿易的一環:
當時中國航運業,壟斷在二家英國船運公司「太古」、「怡和」手上,逼使當時李鴻章成立輪船招商局與之對抗。
沈葆楨上奏的年代,美國舊金山、南非新金山、澳洲新金山幾乎同時發現大礦區,我們必須思考一問題,清廷是否只從單一地區進口煤礦?還是多源進口?即使今日,台灣也不可能單單向沙烏地阿拉伯購買石油,以降低斷源風險。
根據上表,上海市場從同治4年(1865年)以降,煤礦來源廣泛來自包括英國、美國、澳洲、日本、中國本土,但所佔比例上,英國煤逐年降低,美國煤比例向來不高,在臺煤減稅片的時代,澳州煤比例僅次於日本煤。
再根據上列這份關鍵意義的資料,英國煤稱為「卡迪夫煤」,經查卡迪夫礦區在英國本島。
暫時結論:
1.當時英國船業籠斷中國航運
2.當時英國煤礦世界蘊藏第一
3.當時進口煤礦,來源多元
4.當時所謂英國煤,(可能是)指英國本土的卡迪夫煤
這裡就要問一個問題,如果所謂英國煤是指來自英國本土的卡迪夫,而非同屬大英帝國屬地的墨爾本或南非約堡,那何以紅海開通航程縮短,英國煤價反而提高、英國煤所佔比例大幅下滑?
個人的看法是,國際貿易條件、原料價格漲跌,變數錯縱複雜,無法以單一因素論斷,今日如此,過去(晚清)亦然。蘇伊士運河開通固然造成歐亞航路縮短,但這只是其中一項變數,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英國本土煤業逐漸萎縮,以致出口下滑,比如當時英國礦坑發生災變、英國國內政治情勢、勞工罷工、歐洲國際局勢變動……仍有待更多有心人持續爬疏是否有其他原因所致。沈葆楨只簡略提出一個蘇伊士運河為原因導致西洋煤價上漲,但他只是寫篇奏摺的附件,不是資訊引述完整的正式論文報告,在沈氏化繁為簡的寫作限制下,吾人應避免被他單一觀點所框限,而在死胡同裡繞不出來,而是綜觀當時國際情勢及更多史料,才有可能發現更合理的答案。
庚老師:
仔細拜讀您條理分明的引據與說明,猶如閱讀了一篇論文一般,在明確的論據中,導出了清晰的論證,更在這句話「吾人應避免被他單一觀點所框限,而在死胡同裡繞不出來,而是綜觀當時國際情勢及更多史料,才有可能發現更合理的答案。」讓我走出了「爬梳剔抉」的懵懂,而有「不拘泥於一說」醍醐灌頂的喜悅。
不經歷一番風起雲湧的討論,就不知雲淡風輕的沈澱美感。
真正的感受到張潮《幽夢影》說:「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的樂趣。
編者意見回覆:
承蒙阿芬老師的謬讚,感謝您提供這個平台讓大家有機會觀摩學習,教學相長,本來自己以為西洋煤來自南非,如今須承認答案宜有所保留,今是昨非,學海無涯。
戊老師:
謝謝漁隱樵客老師的補充,也同步將內容整理於記事本內。
論述疏漏處及打字錯誤處請包涵,不才拋磚引玉,期待將來對這困擾多時的問題有更圓滿解決。
【說明回覆】
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