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jpg
示意圖


阿德勒的智慧:領悟真實的生命意義,超越自卑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頭。他的思想在著作如《自卑與超越》、《洞察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得以體現,深深影響了卡耐基、史蒂芬.柯維等人。

他發現了人類存在的自卑感,而且可能發展為「自卑情結」,並由此探索和親身實踐了一條驅動人生的道路:構建真實的生命意義,確定具有合作意味的利用自卑感驅動自己實現優越目標。

01 人人都會遭遇自卑,但要避免發展成「自卑情結」

不管是否真的「自卑」,也不管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幾乎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有自卑感,因為這在社會環境中不會給人帶來獎賞,反而會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


但事實上,向內探索,自卑感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它反而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動力之源

很多普通人的成長經歷也是如此。

一個人也許有某方面的弱勢,比如體弱多病,但卻在另外的領域(如文學、技術或研究)通過努力成為佼佼者。這是他在用其他領域的成功和優越,來補償身體羸弱方面的自卑感,這是一股強大的動力。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利用自卑感。

如果一個人沒有鼓起勇氣,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這就很危險,因為自卑感所帶來的壓力和不適並非一般人可以忍受。

他們會怎麼來處理呢?答案是,他們往往以表面的優越感來欺騙自己,逐漸形成「自卑情結」

接下來,我們看看,自卑情結具體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不可能完美、周到,所以每個人一路走來,都多少會在某個層面有自卑感,但如果他可以鼓起勇氣,去改變現狀,就能很好地消除這種感覺,這甚至可以成為驅動他前進的巨大動力

但相對的,也有人不認為腳踏實地努力會改變自己的處境,同時,自卑感帶來的壓力卻無法承受,他就需要採取行動、跨越障礙,他會怎麼做呢?

答案是,他會力圖說服甚至強迫自己憑空產生「優越感」 。如果感到軟弱,他不是努力讓自己更為強壯,而是選擇讓他在自己眼中「顯得」更強壯。比如,當一個人感到無法應付工作上的困難時,就可能在家裡成為一個暴君,以此來確認自己的重要

然而,無論如何努力欺騙自己,都不能真正消除他們的自卑感,生活仍舊是老樣子,自卑感也一如既往,甚至越來越嚴重。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稱之為「自卑情結」。

所以,自卑感本身沒有問題,很多人都有;而由此產生某個自己的「優越目標」去補償、克服自卑感,這更沒問題,它是人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動力之源。

問題在於,有些人的目標毫無意義,比如獲得吸引眾人注意力、家庭暴力等等。

個體心理學認為,假使一個人的優越目標裡匹配了高度的社會興趣,親和他人、保持合作,那麼這個目標的錯失就不會太大。

02 童年經歷至關重要,三種教養方式應當避免

中國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動力心理學家眼裡,就是童年經歷對人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


承接上面所說的,父母在撫養和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避免讓孩子有自卑感嗎?

完全不需要,為什麼呢?且不說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自卑感可以成為驅動人一生的重要動力。

父母要保證的,只是不讓孩子成長中不經意間的自卑感,發展成為無可挽回的「自卑情結」,個體心理學建議,三種撫養方式是要避免的。

第一,是溺愛:被「寵壞」的孩子一旦遭遇困境,很可能陷入自卑情結。

蜜罐裡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意願就是金科玉律,一定要得到滿足。他們享受著眾星拱月般的照顧,卻不需要為之付出任何代價,以至於漸漸將一切看作理所當然

結果就是,等到他們不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其他人不再優先照顧他們的感受時,巨大的失落感便席捲而來,他們開始覺得遭到了整個世界的背叛

而且,他們堅信,只要能奪回眾星拱月的地位,就能迫使其他人認識到他們是與眾不同的,並且他們的一切願望都應該得到滿足。

等到長大成人,他們或許會變成社會裡最危險的群體。

一旦被要求在常規的工作中像常人一般與他人合作,他們便會「罷工」不幹,也有人會表現出公然的抗拒。當他們無法再輕易找到一直以來所習慣的關懷與縱容時,便會覺得遭到了背叛,認為整個社會都在與自己為敵,於是開始試圖報復他人。

最經典的例子,要數在美國謀殺了時尚巨子范思哲、地產大亨李.米格林等一眾社會名流的兇手──安德魯.庫安南了。他就是從小備受寵愛,他從小覺得自己是「特別的」。後來他家道中落,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自卑感,他需要重新找回原來的優越地位,怎麼辦呢?答案是,他在殺死多位社會名流中體會到了掌控一切的感覺,仿佛就擁有了這些名流的優越感。

無論他們是選擇「恃弱凌強」,還是暴力「復仇」, 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找回原有的那種優越感,但很顯然,他們用錯了方法。

第二,是忽視:被忽視的孩子在應對困難上總顯得非常無力。

被忽視的兒童,比如孤兒、私生子等,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愛護和照顧,往往都極度缺乏安全感。

因此,當遭遇生命中的難題時,他們總會高估困難的程度,同時低估自己獲得他人幫助與善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意識到,只要做出有益於他人的努力就可以為自身贏得喜愛與尊重。因此,他們只能就這樣抱著對他人的懷疑生活,甚至無法相信自己。

事實上,沒有什麼經歷能夠取代慷慨和無私所給予的影響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職責便是讓孩子在生命之初便體會到信任「他人」的價值

第三,關注生理缺陷:極易關注自己、陷入自怨自艾。

我們都有注意到,許多傑出的人物,比如羅斯福、拿破崙等,他們就是有某種生理缺陷的,卻做出了頗為亮眼的成就,甚至為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成功用其他領域的成就,克服了原生在自己身上的自卑感。

但這並不多見,我們沒法看到的,是大量的殘疾人,其實同時生活在身體和心靈的煎熬中:身體的殘疾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自卑感,並且沒有在其他方面得到優越感來補償,從而陷入自卑情結。

除非有某個親近的人能夠引導他們將注意力從自身的種種問題轉移到關注他人上,否則他們的眼裡多半都只看得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痛苦。

三種養育方式:溺愛、忽視和關注生理缺陷,之所以要極力避免,因為這對人心靈獨立性的摧殘是很嚴重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養育就一定會出問題。

比如,對於那些童年「被寵壞」的人,如果他們一生順利平安,沒有感受過自卑感,那麼他們不會是麻煩,也不會傷害他人或社會。

問題只是出在,沒人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會遭遇自卑感的來襲,而一旦來襲,他們就會手足無措,滑入生命無意義的一面。

03 真實的「生活意義」,是驅動人生的鑰匙

為什麼上面說的三種養育方式,會讓孩子在遭遇自卑感之後,容易發展成自卑情結呢?答案是,因為這三種養育方式,會讓孩子領悟到一種錯誤的「生活的意義」。


父母和子女相處的每一個點滴的行為、態度、情緒,都在潛移默化間塑造著孩子的三觀,也就是怎麼看待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對生活和自己該抱有什麼樣的期待,等等。

而這個過程中,父母不知道,孩子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事實上,父母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但孩子自己,在遭遇失敗和挫折、或者遇到艱難險阻後,他們會去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這個「意義」早已在童年的經歷中逐漸成為一個人隱形的 「內置」應用,雖然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卻對此確定無疑

專注觀察人們的行為,就會發現,他們所有的觀點、態度、行為、志向和個性特徵,都與這一意義緊密相聯,甚至在舉手投足間,就昭示著對於世界和自身的總結:一個「我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的論斷,一種賦予自身的意義、解釋生命的意義

以備受寵愛的孩子為例,在他們的心目中,生命的意義就是成為「第一」,被視作最重要的人物,可以予取予求。這個「意義」的問題在於,只有他自己,而沒有別人

也許每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領悟和認定都截然不同,但真實的、更具人性的領悟,都有相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它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當然也包含他人。

那麼,人們怎麼真正獲知自己對於「生活意義」的領悟的呢?

在回答人生所要面對的三大問題中,將找到自己對於人生意義的解讀。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第一個問題,我們的星球家園裡有如此多的局限,該如何在其中找出一個可賴以生存的方式?(工作或職業)

第二個問題,如何找到我們在群體中的位置,以便與他人達成合作,並享受合作的益處?(人際關係或友誼)

第三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自我調整,解決依賴於兩性關係的人類繁衍問題?(愛情、性和婚姻)

簡單說,也就是職業、友情和婚姻。通過審視面對這三類問題時的反應,人們就能夠了解到他們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解讀

人的一生當中很難避免遭遇自卑感,父母也不用企圖為孩子遮風避雨一輩子。所以,父母在孩子具備基礎社交能力的情況下,引導他們與同齡孩子交往、合作、遊戲。

儘量不要因為工作原因,把孩子獨自扔在家裡;或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因為他們往往會溺愛孩子,這會讓他們對生活、對世界有錯誤的感知。這一點,平常無法觀察到,卻會在他們青春期,或者遭遇挫折時表現的非常明顯。

自卑感有兩面性,它既可以驅動一個人追求自己的優越目標並超越原生的自卑感,也可以讓他墮入自卑情結不能自拔。

問題的關鍵在於,內生於這個人的對「生活意義」的領悟是什麼。如果他覺得生活就是別人無條件地對自己好,一旦遭遇挫折,他只會抱怨不公,而不會通過努力去克服困難,這會讓他感覺失去了優越位置。

因此,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所要注意的,是你的做法、態度是不是會影響他們對生活的感知,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父母自己體悟。

另外,對於成人,就需要通過對工作、友情和婚姻的處理態度和方式,來思考自己所領悟的「意義」,並做調整。

阿德勒.jpg
上圖:阿德勒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阿德勒的智慧:領悟真實的生命意義,超越自卑
2018-08-23
網址:

https://kknews.cc/psychology/v6n3vz2.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